潘开田:肚里还有日军的炮弹片

发布时间:2024-04-25 10:19   本文被浏览过:

      tian_chang_lao_bing_pan_.jpg

老兵档案
       潘开田:滨海县天场乡秉义村人,1921年11月出生。 1940年参加乡青年队,1941年春投奔新四军抗日,侦察员。 参加过蔡桥伏击战、陈港拔据点等多个战斗,六级伤残。 1945年留家乡工作,曾任生产大队长、民调主任等。

       7月16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滨海县天场乡秉义村3组,寻访年近九旬的抗战老兵潘开田。从丁字河大堤下来,走过一条芦苇、瓜蔓夹拥的泥土路,来到一座二层小楼前,乡民政会计徐振理喊一声:“潘老爹在吗?” “在呢、在呢!”一位戴着草帽的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场角应着。见到记者,老人连声说:“这拐杖是政府给的,共产党对伤残老兵蛮关照的!”

最难忘李三庄血战
        “1943年春天,麦子刚刚秀穗。合德有一队日本兵调防东坎,三师首长下令,叫阜东总队去干掉他们。”潘老回忆。所在连队就在出东坎不远的李三庄设伏,天不亮进入阵地。 其时,一场春雨刚歇,设伏的乱坟场杂草疯长,战士个个浑身泥水。上午9点多,四五十个日军一到此处,双方就激烈交火。虽然我方出其不意,但日军仗着训练有素和火力优势,拼命反击,战斗并不顺利。 枪声惊动东坎日军,迅速派兵增援。虽然道路已被我军民挖断,但因路途不很远,还是赶了上来。阜东总队用的是老式枪,枪栓有个拐球的那种,全连只有两挺机关枪,但鬼子有小钢炮(掷弹筒),兵力又增加,战场态势有变。 “我趴在一个坟头上打枪,突然一发炮弹落在身边,通榆的朱益勤(音)、獐沟的刘学高(音)和我都被炸伤,我一中弹就仰倒在地,晕了过去。”潘老说着掀开衣服,指着小肚子上明显的3处疤痕说,“担架队把我抢下战场,用门板抬到后方医院,3处中弹,取出两个小弹片,左边的一个太深,医院条件差,不敢取,至今还留在那里。” 老人前些年检查身体,发现那个弹片有大拇指盖大。潘老说:“我们打死打伤一些鬼子,但我们连死了20多人,伤了30多人,一些受伤的撤不下来,被鬼子刺刀戳死了!”言及此,老人长叹一声,“鬼子不好打啊!”

骑着日本脚踏车送情报
       潘开田伤愈后归队,做侦察员。部队缴获几辆日本脚踏车,给了他一辆。“我是本地最早骑脚踏车的人,一直骑到85岁。”老人颇为自豪。 “那时送的都是秘密信,经常去益林桑树街三师师部。出去要穿便衣、走小路,过河时衣服一脱就下水,举着车子蹚过去。”潘老拍拍腰部,“裤腰带上要插着一把‘快炮’(一种较好的盒子枪),冬天就往棉袍大褂子里一揣,遇到危险拔枪就打。”他说,在师部见过黄克诚、张爱萍。“黄师长有病时,卫兵就用担架抬着,指挥打仗很厉害。” 侦察员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到日伪据点附近摸岗哨。潘老回忆:“鬼子都住在里头,外面是和平军和黑狗队(伪警),放哨的都是这些汉奸。我们都是夜里去,三五个人一组。日伪军驻徐丹时我抓摸过岗。半夜趁他不注意,悄悄摸上去,用枪顶住他,其他人迅速把他的枪拴下掉,他就老实了。我们逮过好几个。”

肚里弹片还在作祟
       “日本人投降后,三师主力出征东北,我因伤病留了下来。建国后在生产大队做了20多年的大队长,后来又做民调主任,一直当到70多岁。”潘老说:“我不识字,签个名也歪歪扭扭的,但做事还算公道,老百姓服我。” 虽然一到阴天,肚子就疼,“日本鬼子的弹片在肚子里快70年了,一疼起来就想起过去”,不过,他的胃口不错,一顿能吃一碗饭。老人呵呵一笑,“还要吃干的,晚上家里就炒饭把我吃,吃肉能吃半斤,但烟酒不沾。” 老人住处很简朴,老床,旧篾席,一把蒲扇。睛现在只能看到影子,听力也开始衰退。去年拄着拐杖还能到乡政府走走,今年就嫌远了,只能在家边邻居家串串门。他对记者说:“要是有辆轮椅车就好了,我还想走走看看。” 

       (采访者:征跟东  采访时间:2010年7月16日上午  采访地点:盐城滨海县天场乡秉义村3组潘开田老人家  来源:《盐城晚报》)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