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鬼子来了,烧杀抢掠
(采访者:姚梦 采访时间:2010年8月27日 采访地点:盐城盐都区秦南镇王培基老人家中 来源:《盐城晚报》)
王培基:盐都尚庄镇吉爱村人,1923年12月生。现住秦南镇。
1943年上半年参加地方武装,同年入党。 抗战时期主要从事根据地建设工作,任民兵队长等职,做过一段时间的“潜伏”工作。 抗战胜利后重新务农。
8月27日,记者来到盐都区秦南镇的老兵王培基家中。老人今年87岁,身体依然不错,能吃一大碗米饭。看着身边的重孙,王培基心里很高兴,“和当年相比,现在的日子好多了。”
少年时期,王培基的父亲长年在苏南打工,母亲裹着小脚,家里的农活主要靠王培基。虽然贫穷,但日子还过得下去。但自从日军来了之后,就不好过了。 老人说,大约在1941年左右,驻扎在兴化的日军开始定期扫荡吉爱村。由于“南京大屠杀”早已传遍乡野,只要鬼子的汽艇一到,村民们就四下“跑反”。妇女先走,男人随后,家当、牲口根本顾不上。 鬼子扫荡都是“老三样”:害妇女、抓壮丁、抢粮食。接连几户人家的姑娘被糟蹋了之后,大家认清了鬼子的德性,每次奔逃,都是妇女先走。抓走的壮丁,主要是替鬼子运送粮食。日伪军抢了大批木船停在河边,壮丁们将鬼子掠夺的粮食运到船上。有的壮丁不服气,悄悄地将一些粮食推到河里,等鬼子走了之后,再捞起来备用。 1942年上半年,一支共产党民运队悄悄来到吉爱村,领头的叫周易,是来帮助村里组建民兵队,顺便开展根据地建设。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只要鬼子不来,周易就带着王培基他们开展工作:斗地主、分田地、学军事。很快,村里的地主们被打倒,根据地顺利建了起来。王培基成为第一任民兵队长。
“潜伏”在鬼子身后
吉爱村鬼子来的次数不算频繁,但民兵队也不能正面交锋,鬼子势力依然很强。一年冬天,周易悄悄地对王培基说:“我发展你做‘灰色党员’怎么样?” 所谓“灰色党员”,实际上就是要王培基做地下党,党员的身份不公开。每逢鬼子或者伪军前来扫荡,王培基就不能和其他村民一样奔逃,而是留下来监视敌人,随时汇报情况。 正是这份工作,让王培基充分认识了日军的真面目。王培基告诉记者,日本鬼子个头不高,脸上没什么表情。穿着黄色军装,肩上扛着很长的“三八大盖”。本村的几个地主,和鬼子伪军往来得很多,经常请他们大吃大喝。 获得了这些情报之后,王培基要悄悄地将情报送给邻乡的周易他们。等鬼子走了之后,民兵队要对地主进行批斗,防止他们出卖同志。 王培基“潜伏”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在这段时间里,他殚精竭虑、小心翼翼,生怕消息走露,引来杀身之祸。白天,潜伏队员们几乎不说话,即便传递消息,也是到没人的地方,简单交待两句。到了晚上,彼此才能详细地交流一下。每隔一段时间,周易会在邻村和王培基见面,了解一些情报。
恢复党籍,晚年宽慰
1949年夏秋发生了严重的水灾,王培基耕种的4亩田颗粒无收。此时,他的大女儿刚刚出生,全家无米下锅。急坏了的王培基决定往江南的亲戚家中借粮,他寻思着:只要有几斗米,熬过冬天就可以了。 他口头向本乡的指导员王咸感请假,由于当时全国尚未解放,王咸感没有同意这个请求。到了农历10月底,实在撑不下去了,王培基只好搭乘小船去了江南。遗憾的是,江南的亲戚没有找到,他只好在别人的船上做了一段时间的苦力,一直到1950年的农历2月才回来。 由于未经组织允许就私自渡江,王培基被党组织除名。到了1956年底初审干部期间,王培基被视作主动脱离党组织,彻底除名。为此,他多次向上级请求恢复组织关系,但始终没能成功。这成了他晚年的一大心病。 1990年3月,王培基再次向组织提出恢复组织关系的问题。在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多方查证下,认定王培基当年由于生活所迫出门借粮,情有可原。不久后,他的党组织关系得以恢复。 王培基高兴地对记者说:“多少年了,我就这么一个心病,解决了,晚年可以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