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一清:子弹贴着头皮飞过去

发布时间:2024-04-25 10:04   本文被浏览过:

老兵档案
       洪一清,建湖县上冈镇大团村人,1928年出生。 1944年初参加地方基改队,当年6月加入建阳独立营。 抗战时期参加过解放淮安等战斗。 1949年复员,在大集体食堂当了两年司务长,后回家务农。

       8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在204国道旁82岁的老战士洪一清家。屋前一人多高的玉米已经开始结穗,偶尔一丝热风,青绿的玉米叶会沙沙作响。老人精神好的时候,也会伺弄伺弄玉米田,拔拔草、施施肥。说起抗战,洪一清指着头说,打淮城的时候,子弹就贴着头皮飞过去,差一点就没命了。

在新兴差点暴露
       16岁的时候,洪一清参加地方基改队(又称联防队),主要和敌人打游击。洪一清说,他们的枪都是部队淘汰的老套筒,破旧不堪,经常打不响。 “那时候遇上鬼子,敌少必打,敌多就躲,躲不过就打。”在一次转移中,他们差点就暴露。 那次,他们在新兴附近碰到一股鬼子,意识到硬拼肯定不行,他们就埋伏在旁边河坎上,躲开这群鬼子。很快,鬼子过了河。这时,洪一清一位叫王营贵的老乡,爬上河坎旁的草堆,四下张望,没仔细看清楚,就站起来手舞足蹈,嚷道“鬼子走了!” 此时,鬼子还有条船未走远。洪一清和战友还未来得及提醒王营贵,只听鬼子叽里呱啦一阵叫喊,然后一串枪响,王营贵就从草堆上倒栽下来。 洪一清立即全身戒备,拉开枪栓——鬼子如果发现河坎异样,回头查看,那么他们就跟鬼子干一场。然而,这帮鬼子并没有回头查看。放完枪就开船走了。洪一清这才松了口气。他们事后猜测,可能因为王营贵穿的是老百姓的衣服,敌人认为只是普通老百姓,所以没来查看。

丢石灰包为防掉队
       到游击队不到半年,洪一清就参加了建阳独立营。他们很少和鬼子伪军硬拼,多是智取,在游击战中渐渐壮大。 那时候,由于担心敌人发现集中围剿,部队很少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停留,经常晚上急行军,天亮睡觉。急行军走的大多是乡间土路,岔路多,天黑更难辨认。由于不熟地形,有些外地的战士常会走错路、甚至掉队。 为了防止这种掉队现象,部队想了个土办法。前面的战士身边揣一个装满石灰的小布包,走到一些难以分辨的小路的时候,就把石灰包扔在地上,留下一个白色的石灰印记。这样后面的部队看到岔路口,就可以按照这个石灰印记向前走,不用再担心走错路。

淮城围了伪军33天
       1945年秋,打淮城的时候,洪一清已经是副班长了。开始他们在北门河下地区围困了伪军33天,迫使伪军困守穷城。“一个多月的围困让敌人已濒临崩溃,总攻开始没多久,敌人就狼狈逃窜。”洪一清说。 在近一个月的围困中,洪一清和战友们都吃住在壕沟里,困了就抱着枪靠着战壕打个盹。此时稻田大多已经收割结束,米饭基本能吃饱。菜是炒豆角、炒黄豆或冬瓜汤,菜量很少,由于少油缺盐,寡淡得难以下咽。每个班分到的菜只有一小碗,他们班人多,有16个人,动作慢了连块冬瓜就捞不上。 洪一清说,偶尔会来一顿萝卜烧肉改善下伙食,那一小碗肉,对多少日不闻肉味的16个汉子来说算是打牙祭了。这时候,16个汉子的吃相也特别文雅,一块肉要细细品好久。 总攻的时候,看到胜利就在眼前,兴奋的洪一清立刻冲到最前面。突然一颗子弹呼啸着直冲他面门,他条件反射地头一低,帽子被打飞了,子弹贴着他的头皮飞过去,头顶的头发留下一道焦黑的印子。连长摸着他那道头发印子,“小子你命大,要是再差一点,你小命就交代在这里了。” 

   
   (采访者:姚梦  采访时间:2010年7月5日  采访地点:盐城盐都区秦南镇李小龙家中  来源:《盐城晚报》)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