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要培养出有文化的军人
(采访者:姚梦 采访时间:2010年6月28日 采访地点:盐城市区医药公司宿舍区 来源:《盐城晚报》)
王高年,1927年月11月出生于江苏金坛。 1940年9月参军抗日,茅山支队通讯员。 抗战时期多次负伤,参加过金坛战斗、溧阳战斗等。 1955年转业到盐城,曾在大中农场边防部队、盐城五交化公司、药品公司等单位工作。
6月28日,记者在市区医药公司宿舍区见到84岁的老战士王高年。王老坐在轮椅上,面露微笑。他的听力已经不行了,许多问题,需要他儿子王光明在耳边大声重复,才能听清。尽管如此,但回忆起战争岁月中的点点滴滴,老人依然无比清晰。
全连只剩下我们6个
王高年是江苏金坛人,1940年参加茅山支队,任通讯员。这是一支由陶勇领导、在江南打游击的新四军部队,以茅山周边地区为根据地,和日伪展开斗争。多次战斗,让茅山支队留下了威名。1943年,汪伪“国民政府”组织“清乡”委员会,纠集重兵,配合日军一次又一次地“扫荡”和“清剿”,妄想建立“和平模范区”。 在一次反扫荡中,王高年所在的连队几番突围,终于在半夜来到一个小村庄,战士们都累坏了,倒头就睡。没想到,天亮醒来,连长发现部队已被敌人包围了。连长让王高年赶紧通知一排进入战斗。王高年立即往一排驻地跑,没跑几步,就有战友告诉他:“一排全部报销了,许多战士在梦里就被鬼子杀害了!” 再往回跑,二排已经和鬼子打了起来,一上来就是白刃战,惨烈得很。王高年再往回跑,一看村里场上全是鬼子。连长命令:“王高年,你带着一个机枪班突围!”王高年随即从三排带着一个机枪班,强打硬冲,奋力拼杀。战斗中,所有战士浑身是血,连长、指导员、排长、班长全部壮烈牺牲。最后冲出来的战士只有6个人! 怎么办?团部已经失去联络,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由于都是当地人,于是,大家决定各自回家,先安定下来再找部队。1944年6月,一支新四军的经过当地,王高年再次参军入伍。
银元救了我一命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蒋介石下令,所有日军只能向国民党部队投降。而朱德总司令则要求,所有部队坚决收复失地。于是,江南江北的新四军,开始收复各个县城。 “那时候的速度快啊,鬼子也抵抗不了不久,我们基本上一天一个县城”,王高年说,打溧阳,打金坛,都没有付出太多的代价。 但王高年本人在战斗中却受伤了,一颗炸弹在他脑后爆炸,头上顿时鲜血直流。但当时可管不了那么多,继续战斗。这时候,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胸口,王高年顿时倒在地上。巨大的疼痛让他以为自己快要死了,但后来一摸胸口,子弹打在了胸口的一枚银元上。 “当时我在部队领了60块的银洋钱,一直舍不得用,揣在怀里,没想到救了我一命”,王高年说。 在王高年的身上,有多处弹片一直没有取出。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通过手术将手腕上的一枚弹片取了出来。 “小时候,我们都摸过父亲身上的弹片,长了被肉包起来,像个小肉瘤”,王高年的儿子王光明说,还有些弹片已经无法取出来了,天长日久,也就算了。
王高年参军的时候,是文盲。在部队战斗多年,始终没有机会学习。直到50年代,才在华东军区的安排下,在南京学了一个速成班,终于识字了。 “我父亲一直吃没文化的亏了”,王光明告诉记者,1955年转业到大丰之后,王高年一直悔恨自己没有文化。他曾经发誓,要培养出一个有文化的军人。 这个愿望在二儿子王光华的身上实现了。现在,王光华是海军某部的一位大校,妻子也是大校,总算完成了老人的心愿。 转业到地方,王高年先在大丰大中农场边防部队工作,1958年调入盐城。大约10年前,老人经历了一次中风,行走有些困难,但思维依然清晰。不久前,他看了一本关于老首长粟裕的传记。在看到关于反扫荡的那一段文章时,老人吃力地在书上写下:“回忆起这些,我们很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