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袭小关化装擒日寇
(采访者:陆海涛 采访时间:2010年夏 采访地点:盐城滨海县樊集乡陆塘村王长中家中 来源:《盐城晚报》)
王长中,1922年7月18日(农历)生在滨海县樊集乡陆塘村。 1941年入伍,新四军3师8旅23团3营10连3排3班的战士。 1942年入党,多次对日伪作战,曾参加过陈集战斗等。三等乙级伤残。 1947年因伤复员回乡,担任过互助组组长、生产队长等。
王长中所在的3师8旅23团,以敢打善打著称。1942年3月,他23团10连来到阜宁小关一带。通过侦查得知,日军在附近驻有一个小队,正在修建圩子(据点),由于人手不够,日军经常到附近村庄抓人锯树,作修筑圩子的材料。 获此情况后,10连决定端掉这一据点,连长李广玉(音,徐州人)组织部分战士化装成老百姓,混入据点,以摸清敌情,伺机歼敌。 一个月后,10连十几名混入圩子的战士已经和日军混得透熟,日军也逐渐放松了警惕,而整个圩子里的兵力部署、哨岗位置等秘密情况也毫无遗漏地传到了连部。见时机成熟,李广玉决定在午后行动,以枪声为号,力争全歼敌寇。 4月下旬的一个午后,一声清脆的枪声后,在小关圩子里做工的“老百姓”迅速行动起来。此时,敌人丝毫没有察觉,正把枪簇在一起休息。王长中等人按照事业部署,闪电般将这些枪支抢夺过来,然后打开大门,把埋伏在附近的连部主力放了进来。没有了武器的日寇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很快成了我军俘虏。 据老人回忆,整个战斗不到一个小时,据点里的不少日寇被活捉。
打陈集手腕留伤疤
1943年3月下旬的一天晚上约7点钟光景,王长中所在23团奉新四军三师之命,从芦蒲出发,每人左手手腕处绑上一条白毛巾作记号,冒雨夜袭陈集。 陈集镇,原为盐阜根据地的中心区,新四军军部和华中机关曾驻于陈集附近停翅港,日军“扫荡”盐阜区期间,四处安设据点,对根据地造成极大威胁。陈集就是其中之一,三师师部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四面包围的方法,拔掉这颗“钉子”。 王长中清楚地记得,23团是进攻陈集的主攻团,而他所在的10连又是尖刀连。当晚9点左右,部队急行军到了陈集。他们首先派人悄悄潜入据点,拔掉了敌人的4个岗哨,将南边一间屋里的20名日军全歼在睡梦中。王长中又和连长李广玉杀入另一间屋。 突然,一道寒光迎面而来,王长中侧身一躲,枪刺从左手手腕处划过。在王长中身后的连长顺势一刀,击毙了日寇。王长中事后庆幸,幸亏腕上的那条毛巾,要不然左手肯定受伤。尽管有毛巾保护,但刀尖还是划伤了他的手臂,刀痕至今还清晰可见。 当晚的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在外围歼敌一部后,剩余的日寇躲进了碉堡,作垂死挣扎。师里组织了一个奋勇队,隐蔽前进,突然占领了与碉堡只有一墙之隔的两个猪圈,并连续向敌人投掷手榴弹,敌人见势不妙,突围逃窜,但很快被歼灭。
战苇荡“飞弹”炸敌艇
1945年,王长中所在连队移驻阜宁三灶一带。在三灶西边有一片芦苇荡,再西就是新四军驻地;而东边则驻扎着国民党军;芦苇荡的出口处被日军占领,6艘小汽艇整日在荡里巡逻,封锁着水面,阻挠中国军民的进出和物资运送。为了打通水面,我军决定消灭这股敌人。 为了接近敌船,王长中和两个排的战士不停在水里练习游泳和投弹。经过一个多月的演练,5月份的一天,王长中和其他60名战士每人配备4颗手榴弹,悄悄游近敌船附近,一声令下,200多颗手榴弹突然之间密集投向敌船。很快,6艘小汽艇就沉入水中。 1947年,王长中因伤复员回到了家中。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互助组长、生产队长、大队干部。上世纪50年代困难时期,王长中为减轻国家负,把自己的伤残等级从二等乙级降为三等乙级。 如今,年近九旬的王长中和老伴静静地生活在中山河畔的几间瓦房里,抗战留给老人最直接的纪念,就是至今还隐隐作痛的左腿脚踝处的一处伤,但每当和人说起抗战往事,老人仍神情亢奋,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