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瑛:缅怀老师长粟裕

发布时间:2024-02-29 10:38   本文被浏览过:

蓝瑛:缅怀老师长粟裕
——为纪念粟裕大将百岁诞辰而作

 
      今年正值粟裕大将的百岁诞辰,我作为新四军一师的一名老战士,怀着深切而崇敬的心情来缅怀我们的老师长。粟裕同志在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他是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是创造性地实践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模范榜样。他不仅在军事指挥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又在军事理论、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留下宝贵财富。他既是卓越的军事家,又是优秀的政治家,在创建和领导我国革命根据地的艰巨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作为共产党人,他在任何情况、条件下,都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即使是处于遭委屈、受打击的逆境中,仍然表现了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崇高品德和高风亮节。他的光辉一生,是永远为我们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所敬佩、所学习的。
      我以自己的学习体会,对粟裕近六十年来的革命生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突出贡献。

一、开辟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贡献

      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粟裕曾三次接受党所委派的先遣任务,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面临极为险恶而复杂的环境,先后创建和领导了浙西南、苏南、苏中和苏浙皖根据地,具有全国性的重大战略意义。
      粟裕第一次接受先遣任务是在1934年7月间,由当年的红军第七军团(后改第十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粟裕担任参谋长。当时正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的严重关头,先遣队转战闽、浙、赣、皖一带,配合红军主力的战略大转移,起了重要作用。但到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遭国民党“围剿”失利,粟裕率数百名红军顽强激战突出重围。党中央指示,由突围部队组成挺进师,粟裕为师长。他率领该师进入浙西南地区,在与党中央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经历了千难万险,战胜了敌人频频的“围剿”,并建立了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在新的抗日高潮中,以粟裕领导的革命武装为基础,在1937年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为司令;1938年3月,正式编入新四军二支队,粟任支队副司令。由此可见,在我党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粟裕所处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粟裕第二次接受先遣任务是在1938年4月间。这是日寇侵华气焰最为疯狂和嚣张的年代,沪、杭、宁相继失守。此时国民党的大批军队节节败退,而初建的新四军却克服种种困难,向敌宁沪线的心脏地区进军。就在这个历史关头,由粟裕担任司令兼政委的新四军抗日先遣支队,以大无畏气概,于1938年的5月间进入南京、镇江一带进行武装侦察。6月17日,先遣支队在韦岗(镇江西南15公里处)伏击日军,毙伤日寇20余名,是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的处女战(当时蒋介石还专电叶挺军长嘉奖)。先遣队在6月结束,粟裕的二支队和陈毅的一支队在苏南会合,成立江南指挥部,陈粟分任正副指挥。此后,江南新四军广泛开展人民游击战,取得更多的战果,大大振奋了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敌占区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此后,粟裕与陈毅一起渡江北上,于1940年7月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1941年皖南事变后,粟裕长期担任新四军一师师长,后任苏中区党委书记,由他长期领导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苏中根据地的发展巩固,直接威胁着日伪统治中心,在当年抗战中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粟裕第三次接受先遣任务是在1944年底。此时,为最后战胜日寇并配合盟军的太平洋进攻可能在中国东部登陆作战,粟裕主动建议由他率领一师主力,再次渡过长江,挺进苏浙皖敌后广大地区,创建浙西和浙皖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央同意这一建议,并任粟裕为苏浙军区司令兼政委(开始时曾任命谭震林为政委,谭从未到职)和苏浙区党委书记。粟裕的第三次先遣,胜利实现了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任务,又出色地指挥天日山地区三次反顽自卫战获重大胜利,对其后的抗日大反攻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在军事指挥上的赫赫战功和杰出才能

      粟裕同志作为杰出的军事家被赞颂为“常胜将军”。他既有远大战略眼光,又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作出科学分析,善于判断敌情,抓住战机,因而他身经百战,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经历过游击战、运动战、攻城战,以及大规模的歼灭战、大兵团的联合作战等等,都做到了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无数次创造了辉煌战绩。现据他在几个历史时期中直接指挥的几次战役,作简要回顾分析。
      (一)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粟裕开始接受红军北上先遣队任务时,先遣队主要领导,被当时王明“左倾”错误思想所控制,保持大兵团建制,采取正规军打运动战方法以及盲目攻打福州等等,终于导致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的失利。粟裕率部突出重围,由中央委任为挺进师师长。在处于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又和政委存在意见分歧的复杂处境中,他以自己在井冈山接受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独立地正确领导了浙西南、浙闽赣地区的斗争。为粉碎敌人的优势兵力和重重包围,粟裕提出“敌进我进”的反“围剿”方针,“与敌人采取相向对进,易地而战的办法”。他提出“积极进攻”是游击战术的“一大特色”,“运用最多的形式是袭击”,“以敌人后方为袭击的主要目标”等等。粟裕提出的这些游击思想,正是创造性地对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的实践和发展,是我党早期开展游击战争的范例之一。
      (二)在抗日战争早期,粟裕率领先遣队进入沪宁敌人心脏地区,强敌重重包围,又加交通发达、平原广阔,比之内战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情况和特点。粟裕以小部队插入敌区,神出鬼没,采取袭击、伏击、破坏铁路交通等各种机动的作战形式,为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创造了新的经验。
      新四军进入江北后,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由陈毅和粟裕共同指挥的黄桥决战,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进行较大规模歼灭战的范例。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一师成立,从1941年到1943年,不断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清乡”。到1944年上半年,全国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的后期。是年3月,粟裕直接指挥车桥战役,取得攻坚和打援的双重胜利。10月间,粟裕率一师主力进入苏浙皖敌后,在不到半年时间内(1945年2月至6月),连续三次取得反顽自卫战大捷,这是在敌后进行的山地运动战,也是在全军范围率先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创造了诱敌深入,分路歼敌,进行大规模运动战、歼灭战的新经验。
      (三)解放战争时期,是粟裕同志的军事才能得到更加辉煌发展的时期。1946年6月,当国民党大军向苏中地区猛扑过来时,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为4:l。粟裕经过深思熟虑,从战略全局出发,果断地向中央提出华野主力先在苏中打几仗后,再撤出内线,改变了中央原来的部署。经中央同意后,粟裕直接指挥了称为“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歼敌五万余。当年国民党进攻苏中的主将李默庵(曾经参加1933年对红军的作战)谈起这次战役说,自己过去熟悉红军诱敌深入的一套打法,没想到粟裕会在苏中根据地的前部应战,更没想到会打八十三师这个强敌,最没想到的,不等八十三师出动,粟裕就敢于找上门去……七战七捷特别深刻的意义在于,当时国民党的数百万大军以美国武器为装备,以巨大优势兵力发动全面内战,我们党正在探索新的战争规律,苏中战役正是粟裕对毛泽东提出的“不计一城一地得失”,“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战略思想,作了创造性的实践和发展,大大鼓舞了全党全军战胜敌人的信心。
      华野主力离开苏中北移之后,在华东战场经过一次次的重大战役,歼灭敌人越来越多,陈毅同志说过粟裕的指挥“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从1946年2月到1947年5月一年多时间内,在宿北,采取从四路进攻之敌中打其一路的战法,全歼敌军两万余;在鲁南,经四昼夜激战,全歼国民党二十六师及快速纵队共三万余;在莱芜战役则以放弃临沂为代价,歼敌五万余,我仅伤亡六千多。特别是孟良崮战役,粟裕经过对敌我态势的周密分析,及时抓住战机,果断决定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法,全歼蒋军王牌74师,共3.2万人。粟裕在这次战役的总结中写道:“作为战区指挥员,应不断地研究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敢于适时地把战局推向新的水平——到了应该把战争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时,指挥员看不出来,不敢下决心,就不可能推进胜利的进程。”这次重大胜利,又创造了在敌人重兵集团中割歼强敌的范例。其后,粟裕同志多次直接指挥了大规模的歼灭战,主要如1948年6~7月间的豫东战役,歼敌九万多,使中原华东地区战场形势出现新的转折,大大加快我军战略进攻的进程。1948年的济南战役,歼敌十万,生俘国民党战区司令长官王耀武,攻占济南。毛泽东亲自审定的当年新华社社论称:“济南的胜利证明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已无法逃脱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而到了组织淮海战役这场大决战时,粟裕不论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济南战役才结束,粟裕两次向中央建议,要以华野和中原野战军共同作战,与国民党军徐州集团在江北决战,将其歼灭在长江以北。此项建议即为毛泽东采纳。在淮海战役这场决战中,共歼敌55.5万人。特别是最后歼灭杜聿明集团的总攻,粟裕直接指挥。当年,杜被俘后,在战地指挥所见到粟裕,杜向粟立正报告,自称为“败将”。
      粟裕同志在历经数十年的人民革命战争中,取得赫赫战功,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是永放光芒的壮丽诗篇,同样也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罕见奇迹。

三.在军事科学军事理论上的重大成果

      粟裕同志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有他重要的优点和特点。他不仅在战场上立下丰功伟绩,而且在军事理论和军事科学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研究,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成果。这里着重举出三个方面:
       一是对他本身经历过的实战经验作了深刻的总结。这是为我国人民革命战争史留下的珍贵资料和理论财富。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就对自己指挥过的重大战役,在战役结束后,及时收集各种资料,包括敌我情况、战役过程,以及战役指挥上的优点和问题等等,都作过详尽的总结分析,能把自己的实战经验系统地上升到理论高度。目前已出版的一批粟裕文集中,有大量当年的总结报告、讲话、文章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从20世纪70年代起,粟裕又开始对自己的战争经历,作了更为系统的思考和总结。1971年林彪集团垮台后,粟裕就思考要写自己的回忆录。到1976年夏,当时正值“四人帮”疯狂夺权之际,更加激起他要把亲身经历的真实历史和革命经验流传给后代的紧迫心情。当时他这样说:“这也许是现情况下我能为党做的一点工作了。”还说:“即使写成了不一定能出版,那不要紧。”他写成的部分回忆稿曾在1978年发表过。从80年代起,他的病情不断加重。1981年他患脑溢血。在与病痛顽强搏斗时,他艰难地继续写作,又留下各种口述材料,由他的夫人楚青同志和其他同志整理完成。1988年11月,由解放军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他的40多万字的《粟裕战争回忆录》,记载了他从南昌起义后一直到渡江战役的战争经历(此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87年出版过粟裕的《千万里转战》一书,只写到苏中战役、豫东战役为止)。
      二是粟裕对新中国现代化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方面的重要贡献。粟裕从1951年11月起担任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10月升任总参谋长。1958年5月受到错误批判,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副书记。他长期直接领导我国海、空军及工程兵、特种兵建设,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和制定重要文件,在军事理论上也有重要建树。1954年“八一”建军节,他发表了《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一文。同年12月,他向军委提出《在原子时代关于海陆空军军事建设方向的建议》。1958年底,他在遭受错误批判之后,虽然蒙受冤屈,加之病魔的折磨,但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军事科学研究。他主张军事科学研究应结合世界现代化战争的重大变化,并与我国备战工作结合。他曾提出要重视美国在进行朝鲜、越南战争中准备使用的技术兵器及对付办法,以教育部队。又亲自去东南沿海及海南岛实地考察,向中央提出专门报告。他还关心军事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强调发挥专家作用和关心他们的生活。1970年,他陪外宾参观一批军事科研单位后,向总理写了关于激光研究和新技术提铀的建议报告等等。
      三是粟裕在晚年时,特别重视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指导规律、作战方法的理论探索。70年代初,他开始重视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1973年2月、1974年12月、他两次向毛主席、周总理和军委领导写了专门报告,针对当时“左”的错误观点及某些传统思想,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后又经过系统研究,在1978年1月写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问题的几点意见》。1979年1月间,他应军事科学院和中央党校之邀,分别在两院将上述内容作了专门报告,《人民日报》等大报都就此进行报道;《军事学术》及《解放军报》则刊登了他的《对未来反侵略战争作战方法的几个问题的探讨》的专文。粟裕的重要观点,在全军引起重视,特别在军事科学研究人员中反响强烈,甚至引起国际上一些军事战略专家的重视。粟裕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如提出“在战争初期是关键”,“首要的是抵抗住敌人的战略突击”,“挫败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稳住战局,为尔后大量歼敌创造条件”。又提出“对人的因素,要强调人对科学技术的发明,人对新武器的掌握能力”。强调“必须从现代战争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着重研究在现代条件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作战方法”。强调在大规模歼灭战中,要局部掌握制空权的问题等等。可惜粟裕在发表此文之后,病情恶化,无法再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但他已向我国的军事科学家们提出了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近几年来也有许多同志就此重大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并发表了一批有质量的文章,这是十分可喜的。
      四是作为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粟裕同志光辉的一生,光明磊落,忠贞不屈,坚持真理,无私无畏。他既表现为一个无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的杰出才能和智慧,又表现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高尚品德。
      1.他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坚贞不屈。他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会同县伏龙乡。早年离乡到常德求学,16岁参加了学生反军阀罢课,19岁加入共青团。于1927年6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参加了南昌起义,在中共前敌委员会任警卫队队长。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他经历了各种艰难险恶的斗争,一生中六次负伤,头颅中的弹片一直未取出。他为人民革命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他又曾一再蒙受冤屈以至打击,始终保持了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念。1984年,在逝世前的一个多月,他因病未能出席中顾委召开的春节茶话会,特地写了千余字的书面发言,表达自己的深情:“我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真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前途,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是满怀必胜的信念的”,“共产主义事业是需要由好几代人前赴后继、长期奋斗的伟大革命运动,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困难,没有曲折,是不能想象的。”(刊载于1984年1月26日《人民日报》)这是他留给我们后代的肺腑之言,一字一句都包含着深情。我们也要以真情来领会他。确实也有这样一些共产党员,徒有虚名而缺少真情,我想应该从粟裕的光辉一生中对照自己,受到教育,使自己真正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2.敢于从实际出发坚持真理,“不唯上,不唯书”,这也是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尚品德。粟裕在革命战争重大历史关头两次“斗胆直陈”,都对革命事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我党高级领导干部的范例。一次是解放战争初期,粟裕一再要求中央改变原来要华中主力西出外线向南进攻的决策,而建议先在苏中地区打几个胜仗再转入外线,中央采纳了粟裕的意见,由粟裕亲自指挥取得“七战七捷”的重大战果。第二次“斗胆直陈”是发生在1948年4月国共双方处于中原大决战的关键时刻。当时,中央要粟裕率部南进,粟裕经过对实际情况周密考虑,提出先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歼灭战再渡江南进,则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粟裕一再申述理由,才引起中央重视,由毛泽东决定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特别通知陈毅与粟裕从华中战场赶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汇报。五个中央书记一起听取粟裕的汇报后,决定采纳粟裕的意见。
      3.他在处理同志关系上真诚谦虚,坚持原则。许多同志提到他两次“谦让”,一次是1945年10月成立华中军区时,中央已决定粟裕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粟裕两次发电报给中央,要求改张为司令,自己为副司令。在他第二次发电前,中央电令已下达到华中,粟裕要求业务部门暂缓下发。粟裕的电文陈词恳切,自称“张不论在才德资方面均远较自己高超”,终于为中央接受。第二次“谦让”在1948年5月间,毛泽东找粟裕谈话宣布中央决定调陈毅去中原军区,华野要粟裕来领导。粟裕再三提出“华野不能没有陈军长”,请求保留陈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最后中央采纳了粟裕的请求,但明确陈到中原后,所兼华野司令、政委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的“二让司令”,表现他一切以党的利益为重,而毫无私心的优良品德。同时他又反对党内的庸俗作风,在粉碎“四人帮”后他任军事科学院的第一把手时,有人提出要以军科院名义撰文,把当时担任军委主席的华国锋同志称颂为“我党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军队统帅”,粟裕不同意这种明显不符合事实的提法,并严肃提出,我们吃过这类不实事求是的苦还少吗?短短一语,具有多么深刻的含义。
      粟裕同志的崇高品德,绝不只是以上所提。他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军队的大将,战功显赫,而始终是平易近人,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他热爱人民,生活在人民之中,关心人民疾苦,生活上也做到勤俭朴素。所有这些都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敬仰,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全军和全国人民心中。
 
        (来源:《新四军研究》第一辑)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