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仲梅:忆两次见到李先念同志

发布时间:2021-05-30 11:07   本文被浏览过:

 在我的一生中,.有幸两次见到李先念同志,聆听他的教诲。事情虽然都己过去了几十年,但回想起来,两次见到他老人家时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他那浓重而高亢的黄安(今红安)方言,音犹在耳。值此他老人家诞辰之际,回忆起往事,心情激动不已。
师长给十三旅战士讲话
        那是1944年冬季的一天,我由白区转到新四军第五师襄南军分区政治部工作,不久,又调到礼山(今大悟)县崇林区做地方工作。五师的主力,第十三旅就驻在我们区陈家大湾一带。当时我们地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防备敌伪顽“扫荡”、袭扰的同时,抓紧组织供销合作社、搞物资交流,打破敌人的封锁,解决根据地军用民需的物资供应。我们组织农民,利用冬闲,到四姑墩、汪洋店去运盐,每次组织十余人去,盐运回来由区政府用边币照价收购,并付足运费,交给供销合作社出售。一天,我们刚把运盐的人派走,就接到通知,说师长要来给十三旅战士讲话。我们区里几个工作人员听了个个喜上眉梢。尤其是我,过去在白区工作时,就已多次听到过李先念的传奇故事,真是久闻其名,未见其人。今天就要亲眼见到这位传奇英雄了,心里格外激动。我们赶忙组织群众烧茶水,找人商量借块稻田作会场。农民们都争着表示,让把会场设到他的田里去。其中一位农民说,他那块田做会场最合适,能容纳2000人,还有个土墩子,师长可以站在高处讲话,旁边还有一条小沟,稍遮一下就可以当茅坑用。于是旅部和区里同志就同意用他这块田作会场。
        第二天,运盐的人不出去了,农妇们忙着烧开水,小伙子们用水桶挑到会场。山前山后的乡亲互相串联,一下子来了200多人。十三旅的1000多名战士也身着整齐的军装席地而坐。我招呼乡亲们在右前方坐下后,急忙跑回区政府,望着门前对面的山坡,那是师长来的必经之路。不一会,就见对面山坡上一行四人朝这边走来:一个人牵着马,是马夫;一个人背着驳壳枪,那是警卫员;还有两个在边说话边走,其中一个必定是师长。我顾不得细看,转身赶紧往会场跑。我刚回到会场,只见师长由十三旅旅长周志坚同志陪着正走上土墩(主席台),战士、农民们热烈鼓掌欢迎。周志坚旅长说,同志们坐好,请师长讲话,下面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然后大家才鸦雀无声地坐下来。那时在大型集会上讲话,没有任何辅助器材,全凭拉大嗓门讲。我在会场右前方,就在土墩子附近,听得很清楚也看得很清楚。师长身着灰军装,个子高高的,脸庞清瘦,精神烁烁,尤其是一双大眼炯炯有神。他讲的是黄安方言,但我们完全听得懂。他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一句亲切地话语,使每个人都感到巨大的慰藉,心里热乎乎的。接着,师长从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形势,讲到全国抗战形势,讲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师长说,几年来,在反对曰寇频繁的“扫荡”和“蚕食”中,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一次次磨擦中,我们发展壮大了,我们的根据地也发展壮大了。在正面战场,日本帝国主义现在对国民党政府是又打又拉,军事进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而国民党顽固派则是一面向日寇妥协,准备投降,一面明里暗里积极反共“剿共”。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方面,师长说苏德战场上出现了苏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的好形势,很快将实行大反攻。师长号召我们要继续提高警惕,反对妥协,反对投降,坚持抗战,直到把他娘的日本鬼子赶回东洋去!
        师长讲,要争取抗战胜利,就要建设好我们的军队。我记得师长在军队建设方面强调了两点,一是加强纪律性。师长说,抗日军人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已经编成歌子,大家都会唱。但会唱和遵照执行是两码事。我们是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不但要会唱,而且一定要照着去做。他强调说,你们当连长、排长、当指导员的,要时刻注意把检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执行情况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师长讲话中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号召学文化。他说,十三旅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去完成新的任务,留下你们在这里整训,希望你们在整训中抓紧时间学习文化。你们大多出身于贫雇农家庭,饭都没有吃的,哪有钱去上学读书,所以很多人大字不识一个。过去,我们用的武器是撇把子,有杆汉阳造就不错了,还不能人手一枪,没有文化还可以;现在,经过这几年在战斗中我们从日伪顽手中夺取了武器,武装了自己。有了较现代化的枪炮武器,就要有点文化知识来运用它。
        没有文化,就不能增加知识,就难以掌握新技术。师长很了解指战员们在学文化方面的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他说,没有纸笔?不要紧,你们驻地房前屋后的稻场、田埂、垛边都是纸,是桌子;树枝、瓦片、石块就是笔。只要肯用心学习文化,就不愁没有纸笔。师长还诙谐地说,不仅要学中国文化,写中国字,你们将来本事大了,还要学外国文化,写那种象屙尿一样曲扭拐弯的外国字。战士、乡亲们听了都笑起来。
        师长这番号召学文化的话,虽然主要是对十三旅的战士讲的,但对我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小知识分子是个巨大的启发和教育,使我终身难忘。
李副总理视察哈尔滨电表仪器厂
        第二次,见到并聆听他老人家教诲是在1957年夏天。李先念副总理和陈云副总理一起视察哈尔滨电表仪器厂。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是苏联援建的工程项目之一。1957年夏已能批量生产民用和军用产品,还有少量产品出口到朝鲜、马来西亚等国家。该厂有6000名职工,8位苏联专家,职工多数为中专生,其中女职工占半数以上,还有十余位是从苏联仪表厂实习回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此厂很关心,朱总司令、李富春副总理都来视察过。
        1957年夏天,接到通知说陈云、李先念两位副总理要来厂视察。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同志给我们分工:厂长接待陈云副总理,我接待李先念副总理。这个安排是做梦也没想到的巧遇。虽然战争年代的情怀又浮动起来,但我还是冷静的思考如何向李副总理汇报工厂情况,而且特别暗自叮嘱,不能再喊师长要称总理了。第二天上午,陈云、李先念两位副总理在省、市委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仪表厂前下车,我到车门口一眼望到师长比初次见到时要胖得多,竟情不白禁地脱口叫了声:“师长好!”他老人家反应很快,握着我的手说:“你是我五师的!”我说:“1944年冬,你到十三旅作报告,我在崇林区陈家大湾组织群众;安排会场、烧茶水,聆听您的讲话呢!”他很高兴地问:你是厂长还是书记?我说是副书记。随即拉着我向陈云副总理介绍:这位女书记是我五师地方工作干部,想不到我们在这里见面了。陈云副总理一面要我坐下,一面笑着对师长说:“你们五师的同志到处都有,不仅有男士还有女将。"在场的同志都大笑起来。此时厂长邀请两位副总理到车间工段去看看,他们重点看了几个工段,回到办公室向我们详细询问了解工厂的情况,并作了指示。李副总理的指示,我现时能记住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苏联援建的大型工程在哈尔滨有7项,你们这个仪表厂既有苏联专家传技术,又有新型设备好使用,你们和全厂职工都要认真学好用好,把他们的技术接过来,掌握在手运用自如,不要先生走了,你们的技术也跟着先生走了。干什么事都要认真,不然只会是空有其名。全新的大仪表厂,产品则是“乌拉稀"那是不能允许的,不仅要取信于民、于军,还要取信于外国,因此不能有丝毫的坏影响。国家投资建厂,引进设备,聘请专家是很大一笔开支,不能有半点疏忽,必须谦虚谨慎,以诚对待用户。当时我做了记录,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记录本全抄走了,假若没有那场浩劫,该是多么珍贵的资料。他还问我:“你们的技术力量怎样?”我说:“徐厂长就是苏联留学回来的,有十来名工段长也是苏联仪表厂实习回来的,骨干力量还很不够。"他说:“你们可以自办学习班,抽调较优秀的职工轮训,苏联专家和留学回来的都是老师。你知道战争年代经常打仗,遭围剿、突袭,吃不饱穿不暖,我还强调学习。现在是两个天地,这么大的厂房,这么多新设备,工人又多是中学以上的文化,条件好得很,千万要抓紧时机认真刻苦地学,使每道工序不差分毫,精密度高,做出的仪表当然会是高品位,卖到哪里都有人要,那你们厂就‘名利双收’了。”听到这里,我觉得他不仅是讲马列主义,还是讲科学技术的行家,进了城搞经济建设,强调发展生产,既要培养科技人才,还要求出品牌,增加收入。
        第二,扎扎实实创名牌。首先是领导自己要下厂房,走车间、工段,多作调查了解,这里面有原材料的问题,工艺程序问题,责任问题,行行出状元。优秀的顶尖人才,要重用要表扬;不合格的产品,是不规范的问题,还是人不努力的问题?必须一查到底。做什么事都不可含糊,找出原因立即纠正。要告诉职工有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实在是来之不易啊!是千百万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用鲜血换来的。要抽点时间给职工讲点革命斗争史,教育他们不忘历史。列宁不是说嘛,“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进你们的厂房是穿着白大褂和白鞋子进去的,现时在医院做手术的医生也不过如此。他再三强调教育职工珍惜这个条件,勤奋向上,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对职工本人和家庭的情况也要逐步摸清楚,有困难的要帮助,不和睦的要调解,体谅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生产中去。你们这批转工业的领导同志,是中央组织部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来的,你们同样要加强学习,适应岗位需要,尽心尽力地把工作做好。时代在前进,人的思想、工作作风要扎实,要与时代相适应。
        说到这里我以为他说完了,谁知他又问我,五师还有哪些同志在哈尔滨工作。我告诉他我在哈尔滨的时间不长,大约半年,只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长兼书记、中央候补委员李昌和副校长兼副书记李东波同志。李昌同志在五师边区党委担任过秘书长和枣阳县委书记,李东波是枣阳临时县长。他连忙说,李昌我知道,他是三五九旅随王震南下的。那个东波是陈大姐找钱大姐(钱瑛)要来的干部,她是湘鄂西区特委书记。师长对五师的同志这么亲切,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样关怀,这是在战斗中凝结起来的情谊。所以,一谈到五师他就格外留念。
        悠悠岁月瞬间过去,我同我们这批尚活着的同志一定坚持学习,爱党爱国爱人民,政治上要坚定,思想上要常新,理想永存,树立公益情结,更多地发挥余热。师长泉下有知,当会欣慰。

        (来源:《新四军研究》第三辑)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