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龙同志在淮北中学筹办之初,就敏锐地意识到“淮北中学是我党同日伪顽强争夺青年的一个重要阵地”。这是因为,淮北地区随时都有遭到日伪顽袭击、串扰、破坏的危险。考虑到根据地创建不久,要消除各阶层的顾虑,淮北中学只能以普通中学的形式和名义对外,避免公开用干部学校名义招生会使各阶层群众及其子女产生许多顾虑的情形,有利于大量吸收各阶层的知识青年。这就使淮北中学呈现出学生来源的多样化,既有根据地的中小学生和失学青年,也有需要补习文化知识的地方基层干部和小学教师,还有来自游击区和敌占区、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青年。但刘瑞龙同志明确指出淮北中学与一般中学是不同的,即以政治教育为主,以革命人生观教育、时事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为主,把培养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独立工作能力摆在领先地位。之后,刘瑞龙同志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和新四军四师邓子恢、彭雪枫、张爱萍以及区党委刘子久、刘玉柱等领导同志,先后听取淮北中学情况汇报,检查淮北中学工作,为淮北中学师生作形势政治报告。
1942年1月10日下午,苏皖边区在淮北中学驻地阳景庄举行边区青年反法西斯大会。这是一次动员和团结广大爱国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盛会。刘瑞龙同志专门到会作《反法西斯青年之任务》的报告,号召边区青年为反法西斯斗争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肩负起民族的历史使命。我们淮北中学的学生从报告中接受了反法西斯教育,提高了我们对苏德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的必胜信念。
1943年秋,淮北中学在反特斗争中犯了错误,发生了所谓“进步青年建国团特务”案件。这是一起冤假错案,多达40余名学生和教职员受到牵连。淮北区党委和行政公署接报后,当即派人前往了解情况。刘瑞龙同志和彭雪枫、邓子恢等领导同志亲自过问案件,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弄清真相,一一予以甄别。1944年5月,行政公署主任刘瑞龙代表淮北区党委到淮北中学,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布事件真相和处理决定,为蒙冤者平反昭雪,对学校负有直接责任的个别负责人予以严肃批评并调离淮北中学。不仅如此,刘瑞龙同志还在会上当众作了自我批评,并通过报纸公开表示:“本人责任攸关,未能及时处理,致拖延时间,谨向被牵连员生及学生家属致歉意。”为进一步发展淮北中学,把淮北中学办好,淮北区党委和行政公署及时调整了淮北中学的党委班子,改组和加强了淮北中学的领导班子。这一实事求是的做法,经根据地的《拂晓报》头版刊登后,极大地维护和提高了共产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威信,也提高了淮北中学在淮北根据地人民中的声誉。
从1941年到1945年,淮北中学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学生救国会,先后召开过三次全体会员大会。学生救国会积极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活跃学习气氛,成为团结全体同学的纽带和完成教学计划及各项任务的助手,成为向群众宣传抗日的骨干力量。1944年秋,学生救国会组织的校剧团为边区第二次群众工作会议慰问演出,一直关心淮北中学的行政公署主任刘瑞龙同志偕各县领导都出席观看。演出结束后,刘瑞龙同志特地委托宣传科向淮北中学剧团表示慰问和鼓励,还安排剧团学生就餐。
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10月,淮北区党委和行政公署撤销。相应,淮北中学在先后为淮北各条战线培养输送出2000多名干部后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更名为淮北师范。但40多年之后,刘瑞龙同志仍然不忘淮北中学。1984年,刘老提议,把淮北中学为我党培养革命人才的历史作用和办学经验,作为淮北根据地抗日斗争史的一部分,记载下来,留给后代。正是在刘瑞龙同志的关心下,《淮北中学专辑》1986年出版了。刘瑞龙同志欣然为《淮北中学专辑》写下2000余字的序言,回顾了淮北中学的创办、发展和结束的过程,高度概括了淮北中学历史作用,总结提炼了淮北中学办学的经验。
将近60年过去了,刘瑞龙同志关心淮北中学的情景还常出现在我脑海里,时常让我回忆起那段指引自己前进的革命起点。谨以此文,纪念刘瑞龙同志诞辰100周年。
(来源:《新四军研究》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