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在新四军二师任政治部副主任和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后来调到设在淮南盱眙县新铺的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简称华中党校)进行整风学习。1944年冬,党校的整风学习结束了。当时党中央认为:抗日战争快要胜利了,需要及早准备和培养大批建设人才,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指示在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将华中党校改建为华中建设大学。特别是抗战胜利后,我们将要进入大城市,要学会接管城市和管理城市,因此要求经过建大培养的干部要懂得党的政策和策略,以便把和平民主建设搞得更好。
(来源:《华中建设大学校史》)
华中党校是培养县委书记以上干部的,由于学生人数并不多,因此学校机构不太大,以几十人编为一个队,队建立党支部.彭康同志县华中局宣传部长,并主持华中党校的日常工作。当时温仰春同志是华中局组织部干事,协助彭康同志主持党校工作。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同志和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饶漱石有时也到党校来指导工作。
我在党校学习结业时,组织上决定要我留下来,担任华中建设大学副校长,协助校长彭康同志搞好建大的工作,同时要我主持校党委的工作。
当时华中建设大学成立四个系:民政系,主任贺希明,副主任姚耐;民运系,主任李代耕,副主任方章;财经系,主任陈穆,副主任陈修良;文教系,主任陈同生,副主任朱达章。另外,华中党校结束时,还有一些县委以上干部和部队团以上干部没有学完,因此建大成立后,将这些同志成立一个高干班,同时,调来建大的学员中,有一些区委书记和区长一级的干部,又成立了一个区干班。这样,建大共设了四个系和两个班。高干班主要是原来在党校学习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因此他们是自己学习,自选支部书记和队长。
新铺镇是个很小的镇子,镇上只能住校本部、一个系和高干班、区干班的人员,其他三个系都住在镇周围的小村子里。举行全校性的大活动,都在镇西面的一个庙里和庙旁的广场上。
华中建大第一期是1945年5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的,在此以前,各地的学员就陆续来到。学员中有一部分是上海地下党介绍来的青年学生,有大学生,也有中学生、工人。如在北京市园林管理局的一位黄同志,来建大前是原南通农学院的大学生,现在是园林专家,朝鲜牡丹峰的园林布局就是她参与设计的;李代耕同志的爱人叶茵,也是学生,她的外语很好担任过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现仍在北京;李代耕同志原是水电部副部长,已经去世了;余瑾,也是上海学生,我们叫她小余,曾任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上海地下党动员来的学生,有的是学生,有的是靠近党的积极分子。原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梅益同志,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译者,在进步知识青年中影响很大。他在上海地下党中是与根据地有联系的,上海有不少青年学生来根据地是通过他介绍的。还有些学员是从各根据地来的。当时华中局给各区党委发了招收建大学生的指示,阐明创办建大的目的,规定各地为建大招收和选送学生的对象、名额及到校时间。由各根据地送来的学员有青年学生、地方干部,还有是从部队来的。第一期学员总计约有六百人。
第一期的学习基本上是短期训练。学习内容分两种。一种是政治课,都是我们干部结合形势给学员上课的。如结合党的“七大”召开,由饶漱石讲《论联合政府》,彭康校长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梅益同志来根据地后,也到建大讲过国际形势,新四军敌工部长刘贯一同志讲敌军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做大报告,全校师生员工都参加,没有具体教材,一个星期上一、二次大课,组织讨论、作辅导报告、解答问题,都由各系具体组织进行。另一种是业务课,由各系具体组织。学校集中了一些教员,不少还是我们干部兼职的(那时似乎有教授、讲师头衔的很少),结合解放区的实践经验,编写了不少讲义。前一阶段主要是学政治课,后一阶段主要是学业务课。
那时的建大并不太正规,过着军事化生活,没有教室,也没有桌椅,学生开会、听报告,都坐在背包上。纪律是很严格的,同群众的关系也很密切。我们住在老百姓家里,天天要给老百姓挑水,农忙时要帮助老百姓搞夏收。学生自己也开荒种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早晨,学生都要上早操。学生的文娱生活很活跃,每天吃饭前、开会前,都要站队、唱歌、学生自己还排演一些短剧和大合唱。有时也请外面的文工团来演出,如新四军军文工团来演《雷雨》,二师文工团来演《占鸡岗上》等,都是晚上演出,在古庙前面的广场上临时搭台,没有电灯,是用汽油灯照明的。当时还有同学创作《建大颂》,并在大会上唱过。
8月,日本投降了,党中央要新四军接管南京,朱总司令下命令给冈村宁次,要他向我们投降,实际上他是不肯的。这时国民党军队正在美帝的支持下抢占大城市,在这种形势下,中央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向城市进军,迫使敌伪军投降,二师部队正在攻打六合县城。根据华中局的决定,这期建大提前结束,一部分学员即由我带队,到六合去配合二师部队接管城市。六合县城有五万人口。华中局要我们以六合作实践,把学生组织起来,学会接管城市,为以后接管大、中城市作准备。我带去的青年学生热情都很高,工作很积极。
六合解放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央决定毛主席要到重庆去谈判,江南的新四军要北撤,不可能再接管南京了。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华中的新四军三师和山东的八路军主力要转移到东北去,开辟东北根据地。9月,淮阴和淮安相继解放,华中局机关和新四军军部搬到淮阴,建大校部和参与接管城市学习的学员也奉命转移到淮阴,我们在六合的工作就告一段落了。由于不少中、小城市相继解放,很需要人,这批学员就分配了工作。
以后党中央决定华中局和山东分局合并,成立华东局。华中局要我和向明同志打前站,到山东和罗荣桓、黎玉同志商量,由向明负责地方党,由我负责军队。我们带了参谋和电台于11月从淮阴出发,过陇海路到临沂。此后建大的事情就不清楚了。
最后,我希望一些较年轻的同志把建大校史研究工作搞好,作为借鉴,坚持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培养好新时期的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