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冶:忆新四军教导总队

发布时间:2025-01-18 11:11   本文被浏览过:

抗战初期,在皖南山区泾县云岭附近中村,新四军创建了一座抗大式的军校——教导总队。当时它是新四军的“最高学府”。从1938年1月成立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共开办5期,为新四军培养了一批军政指导员。它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把成千上万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青年学生,冶炼成为革命战士。几十年前教导总队的战斗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难以忘怀。

        1938年底,我们10几个青年学生,怀着抗日救国的革命意愿,离别家乡,从浙南翻山越岭,千里迢迢,来到教导总队。
        教导总队编为3个大队:第1大队为军事大队,第2大队为政治大队,第3大队由学生队(第7队)、女生队(第8队)、高干队(第9队)3个队组成,总共有1200人左右。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兼任教导总队队长,冯达飞为教育长。总队下设训练部(薛暮桥为训练部长)、政治部(余立金为政治部主任)、院务部。我们这批青年学生,大部队被分配到第7队。在第7队学习3个月后,1939年初夏,我又考入第l大队第2队(军事队)。
        进入了教导总队,也就开始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兵”生活。当时,我们都是十六七岁的青年,个个血气方刚,朝气蓬勃,抗日救国的热情高涨,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参加了新四军,进入了教导总队,大家都好象找到了最理想的归宿,一切都感到亲切,感到新鲜,满腔热忱地置身于这革命的熔炉之中,迎接着火热的学习、战斗生活的锤炼和严峻的考验。

        教导总队的校舍很简陋,开始我们住的是祠堂(皖南泾县云岭中村一带祠堂很多,一个祠堂可容纳一两百人,大的祠堂能容纳一两千人)。我们住在祠堂的大通间,睡的是双人铺。以后转到军事队,我们住的宿舍是自己动手搭起来的大草棚,睡的是地铺,铺的是稻草。这里的景色是很美丽的,周围是起伏的群山和茂密的森林,还有很多细细的潺潺溪流,清澈透明。每天早操后,大家都跑到小溪边,用这天然的“自来水”洗漱。我们的大多数课程是在山坡的树林里进行的。宽阔的山坡也就是我们的操场。上课也没有桌椅,各人自编一只蒲团,当小凳子用,双膝就是课桌。由于每天都有野外操练,跋山涉水,挺费鞋,所以我们到教导总队的第一棠课就是学习打草鞋,各人穿鞋都要靠“自力更生”。那时,每人每月发有两块钱的津贴,只能用来买点针线等日用品和一些学习用品。艰苦的学习条件使我们受到了生动的具体的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
        教导总队的各级领导,大都是老红军,有的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有的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他们常给我们讲红军艰苦奋斗的故事,讲述艰苦朴素的抗大校风。相比之下,我们感到教导总队的生活,比“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活要好多了。并逐步地认识到,我们的艰苦奋斗,可以换来抗日救国的胜利,换来千千万万同胞们的幸福。因此,也就不觉得苦,反而感到很有趣味,感到无限欢乐。

        教导总队的正课时间,紧张而严肃。可是到了业余时间,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教导队变得生动活泼,热气腾腾。
        文体活动最活跃的是各个队的救亡室或俱乐部。两者同是一个群众性的组织,用民主的方法推选主任和委员。委员分工有墙报、文娱、体育、经济等。我从小喜欢画画、写字,所以每次都被推选为墙报委员,还兼管俱乐部的布置。我们的墙报工作始终要紧密配合政治思想工作来开展。如张贴标语口号,多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等。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刚当兵时,自由主义和家乡观念比较严重,俱乐部墙上便张贴了毛主席《反对自由主义》的全文,好让大家对照检查。墙报还经常登载对同志表扬或批评的短小文章。伙食费开支情况,也都在墙报上公布,体现经济民主。
        俱乐部还组织了歌咏队、体育队、戏剧队。在课余时间教歌、排戏、赛球、做游戏,显得特别活跃。尤其是歌咏活动,人人喜欢。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二三十首歌,如《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繁昌之歌》、《父子岭上》、《渡长江》、《游击队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松花江上》等等。这样,才能应付各种晚会上的拉歌、邀唱。晚会有队、大队组织的,也有军部在云岭陈家祠堂统一组织的大型报告会、晚会。每次集会或晚会之前,都要相互拉歌子。教导队第8队是个女生队,她们的歌声嘹亮动听,成了拉歌的“众矢之的”。会场上喊声、歌声、掌声、笑声,此起彼落,充满了欢乐愉快的气氛,反映了团结友爱的风貌。
        教导队文娱晚会经常而活跃,一般队每周开一次。会上,有唱歌、朗诵、问答、小话剧等多种形式的表演,节目短小精干,生动活泼。我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是参加云岭陈家祠堂的大型晚会。晚会上,可以看到军部服务团演出的大型戏剧,如曹禺的《雷雨》等等。当时,我们还看过张茜同志演出的话剧。她曾在《魔窟》中扮演“小白菜”。这些文艺节目,对我们都起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教导总队的政治教育内容丰富,生动朴实。内容有《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哲学》、《统一战线》以及《敌后工作》、《民运工作》等课程。特别是新四军首长亲自讲的军史教育课,非常生动具体。从军歌的第一句“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讲起,讲到深入敌后,驰骋在扬子江头、淮河之滨、大江南北的各个战场,给日军以丧魂落魄的打击,解救了在日军铁蹄下在水深火热中的受难同胞,人民赋予我们“铁军”的光荣称号……一句句,一段段,讲得我们热血沸腾,群情激昂。从那以后,每当我唱起《新四军军歌》时,浑身就涌上一股热流。
        教导总队的军事训练,从难从严,着重培养学员紧张的战斗作风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学员们在“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鼓励下,苦练军事技术、战术的劲头很大。我们都知道,教导队毕业后,作为一个抗日战士,不论分配在前线或后方,机关或连队,随时都有和敌人进行战斗的可能;我们军事队的学员,都希望在毕业后能到敌人后方去打敌人,去开展游击战争。只有学好军事,掌握过硬的军事技术与战术,才能适应敌后的战争环境。所以,大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都很高。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我们两门重要的军事理论课程。射击、投弹、刺杀、爆破等技术课目,班、排、连进攻等战术课目,要求我们人人都要学会。军事课目大部分是在野外操练,叫做“打野外”。当时一些重要军事演练,领导上特别强调要在恶劣气候、复杂情况下进行,以培养学员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精神和坚韧的意志。我们最感紧张、吃力的是“遭遇战”的演练。记得有一天,天刚蒙蒙亮,全队紧急集合,人人全副武装,从中村驻地出发,沿着向云岭方向的山路前进,一口气行军10余里。开始是常行军,愈走速度愈快,转为争行军。途中教员边走边出情况,诱导学员定下打遭遇战的决心。开始我们沿山麓迅速展开,尔后拼命抢占山头,组织火力,发起冲击。冲击时要越野,要翻山,要猛打猛冲猛追,一口气爬过几个山头,人人汗流浃背,累得喘不过气来。有的体弱的同志昏倒在地上,但部队仍要继续跑步前进!这是为了贯彻遭遇战的“四先”原则。即先敌展开、先敌占领有利地形、先敌开火、先敌发起冲击。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军人必须要有健壮的体质,顽强坚韧的意志,一切动作要迅速敏捷,时间就是胜利。每次军事演习结束,虽然人人都是一身泥土一身汗,累得腰酸腿疼,但却为能坚持到最后一分钟而深感欣慰,因为甜从苦中来!
        叶挺军长对教导总队的训练非常关心,他在戎马倥偬、战斗频繁情况下,还经常到教导队看望学员,检查教育训练的情况。教导总队举行的大会操或阅兵,叶挺军长常在周子昆或冯达飞陪同下亲自参加,作指示。他重视部队的紧张作风与正规军人生活的训练,强调要培养“猛打猛冲猛追”的作风,这也正是当年叶挺率领的号称“铁军”的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因此,教导总队从上到下对军人生活与战斗作风的养成教育,抓得很紧很细,要使一个参军不久的学生,能迅速成长为一名正规的革命军人。学习期间,我们还在军部聆听过周恩来副主席关于《新阶段的新关;键》的报告,以及陈毅、项英和美国友好人士史沫特莱等人的讲话。他们都为办好新四军教导总队付出了心血。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令人萦怀。

       (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院校·回忆史料》)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