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荣:英雄在敌堡前倒下——怀念三哥杨奚烈士

发布时间:2023-11-02 11:25   本文被浏览过:

      我的三哥杨奚,牺牲于1945年6月19日浙东讨田战役许岙锦峰碉堡攻坚战,时年21岁,距今已有59年。
      杨奚,1924年生于上海,1939年初参加革命,在党领导下参加学运工作。1940年11月去苏北参加新四军,1941年3月入党。1943年初调赴浙东游击纵队,在政治部政工队任戏剧组长。同年10月,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抗日救国 奔向苏北
      杨奚小学时,在进步教师、老校友的启蒙影响下,激发了爱国主义意识和热情。1937年卢沟桥抗战及淞沪八·一三抗战爆发,杨奚积极投入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洪流,组织同学募捐、义卖、抵制日货,参加慰问抗日将士和伤病员的义演。在慰问八百壮士孤军奋战的演出中,杨奚演唱《莫提起》歌曲的感染力,老同志至今仍有深刻印象。
      1939年初,杨奚参加革命,在“上海学生协会”进行学运工作,组织学生读书会。同年进入高中读书。因自幼喜爱音乐戏剧,又考入上海华光戏剧专科夜校,同时受到“左联”革命文艺思想影响。他还读了毛泽东著《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刘少奇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对他形成共产主义信念,决心走革命斗争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杨奚在校的活动受到了汪伪76号特务组织的监视,两次被学校作为“危险分子”强令退学而被迫转校。他组织的读书会同学经常在家里开会活动,这都得到父母的支持。父亲是纺织技术的总工程师。母亲在长沙时和章蕴是同学。蒋介石四·一二叛变,清党大屠杀时,母亲利用家庭社会关系掩护章蕴同志脱险。
      1940年,在许幸之教授安排下,杨奚和读书会的李德荣、蓝茜等七人到达苏北根据地参加新四军。

华中鲁艺 年轻学员
      杨奚到苏北后,即进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学习,任副班长、课代表。在鲁艺,他孜孜不倦地学习革命理论和戏剧艺术,参加了许多话剧、歌剧的演出。1941年3月,他在鲁艺入党,这是他的人生里程碑。
      1941年7月,日伪开始对根据地大“扫荡”。7月24日凌晨,鲁艺戏剧系在北秦庄突遭日伪袭击,造成重大伤亡。杨奚在枪林弹雨中突围脱险,经历了生死考验。光着脚穿一双芦花编的“毛窝子”,用无法再补的军裤缝了两只书袋和一双布袜,见战士小陈光脚,穿着开口的鞋时,便把布袜塞进小陈的挎包,并替他缝好鞋。他突围回来东西全丢了,后来发到没有棉絮的夹被。他穿着棉衣,盖的夹被上再盖上稻草,躺在地铺上睡得还很香。为此还写了一首打油诗:
   上盖下垫“金丝被”,身暖心热志更坚;
   艰苦奋斗打鬼子,严冬消逝迎春天。
      吃着粗糙难咽的高粱米和石子磕牙的小米,在如此艰难困苦下,杨奚从不言苦,不皱眉,总是充满革命乐观精神,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刻苦磨炼自己。
      参加1942年整风运动和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杨奚世界观和文艺思想的重要转折点。他在连队里和战士们同出操,教战士唱歌,办墙报,上文化课。杨奚的口琴独奏,是大家百听不厌的。还帮助炊事员学会淘洗小米,解决砂石磕牙,学会粗粮细作,大家亲昵地称他“文教炊事员”。

奉调浙东 渡海遇敌
      1942年底,新四军军部调集一批干部隐蔽在启东沿海等待渡海南下浙东,杨奚奉调在内。1943年初他们换穿便衣扮作商人、难民,分乘大木帆船,连夜越过长江口、钱塘湾,在浙东指定点登陆。领导指定杨奚负责一条船,船上共有20余名干部。据同船的鲁艺同学徐达华回忆,拂晓时船突遭遇日寇巡逻艇而被扣,敌人对船上全是年轻人而引起极大怀疑,尤其对杨奚,因他不像商人,也不像失业工人,因此对他反复搜查盘问。鬼子抓住他衣领拳打脚踢,汉奸围住他转,说他是新四军游击队。大家都在为杨奚捏一把汗,而杨奚始终沉着应对,临危不惧,坚不承认。20余人都遭到反复搜查审问。近傍晚时,日寇仍不甘心,命帆船跟随巡逻艇行驶,想把帆船带回基地。途中,杨奚对大家悄悄说,天快黑了,要想法逃,不能让鬼子带走。大家都主张逃走。于是,船工利用逆风曲折航行,看似前行,实是原地来回,拖延时间。后乘天黑,将帆船迅即调头,顺风逃离。谁知风又突停,只得抛锚,后因涨潮起浪,迫得砍断锚绳,任潮漂流。天亮后发现帆船在浙东绍兴县境海滩搁浅。为防不测,船上干部分为几个小组,分散行动。后来,都找到了浙东游击纵队。

浙东敌后 艰苦战斗
      杨奚到浙东纵队后,在政治部政工队任戏剧组长。他和几位鲁艺同学一起默背下在苏北演过的《红鼻子参军》《农村曲》剧本,由杨奚导演并主演。这时浙东才开始有了专业文艺演出队伍。他还导和演了《流寇队长》《人约黄昏后》《大红灯》《三江好》《铁窗风云》等剧。
      杨奚既是政工队政治骨干,任党小组长、支委,又是业务骨干。江岚同志(时任政治部宣教科长)在纪念文章中写道:“杨奚时刻不忘毛主席的教导,深入连队,深入群众,深入到火热的斗争中。他能编、能导、能演,两年中他和同志们一起,创作和演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鼓舞斗争意志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他生活朴素,团结同志。战斗中勇敢坚毅,不畏艰险。他在群众中有很高威信,多次受到领导机关表扬,并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模范工作者。”
      杨奚既重视专业文艺水平的提高,又潜心于群众文艺的普及,在苏北和浙东都有突出的表现。1944年6月,他通过对侦通连的调查研究,写了该连俱乐部工作的调查报告在《战斗报》上发表。

为攻敌堡 英勇献身
      原国民党挺进第四纵队,人称“田胡子”的田岫山部,是浙东专事反共内战,欺压群众,无恶不作的土匪部队。因其投降日寇成伪军,我军发起了讨田战役。许岙是“田胡子”的老巢,里外共筑了28座碉堡,锦峰堡是大型三层可容300余人的指挥碉堡。我军因无火炮及爆破技术,对这最后一座敌堡久攻不克。锦峰堡内有“田胡子”的父亲、大小老婆及子女,亲信军官,80余名卫士,还有电台。“田胡子”本人在上虞城内,被我军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率部队包围,杨奚在上虞前线做战勤、宣传工作。6月19日,国民党军赶来援救田部,情况紧迫。何克希司令员赶到许岙,限令20日拂晓前必须解决锦峰堡。于是,决定以火攻加辣椒熏,迫使敌人投降。此时,杨奚也随同到许岙前线并参加攻击锦峰堡的战勤工作。太阳落山后,杨奚和数名政工队员带领20余名民工,把20多担干柴、干辣椒送交前沿待命的敢死队。但因东西多,兵力少,冲一次只能送一包,一条命送不了几次。杨奚眼见时间紧迫,不容拖延,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当他和两名政工队员随同敢死队,每人抱起一大包,迅速冲过篱笆缺口时,敌军碉堡内机、步枪立即开火,密集的火力使我军进攻被阻。这时,杨奚趁敌军枪声暂停之机,猛喊一声“上”!他和两个政工队员突然跃起冲过竹篱笆飞跑到碉堡下。在猛烈的枪声中,杨奚镇静地把辣椒包放靠在碉堡墙脚下。前沿战壕内的战士们,为了杨奚的安全,高呼“趴下!趴下!”杨奚仍然站立探明风向,以便点火攻敌堡,这时敌人从碉堡楼上掷下好几枚手榴弹,炸起了团团火光,有一枚在他胸前爆炸。杨奚未哼一声在火光中慢慢倒下,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我军猛烈攻击下,锦峰碉堡内的敌人终于举起白旗向我军投降了,讨田战役胜利结束。
      杨奚烈士牺牲后,中共浙东区党委决定追认他为模范工作者,并号召向他学习。黄源同志在纪念文章中,颂扬杨奚是一位“怀有共产主义信念并见于行动的优秀青年”,并表示对这位年仅21岁就光荣牺牲了的共产党员无比的痛惜和尊敬。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