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英烈含笑于九泉——追忆江上青烈士

发布时间:2024-04-11 11:02   本文被浏览过: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残暴的日军迫使成千上万中国老百姓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当年,我这个年轻的中学生,随家人逃难来到安徽古城——六安。
       六安,原是皖西一座和平宁静的小城。抗战爆发后,成为安徽省临时省会所在地。各地的难民和抗日救亡团体的到来,古城喧闹起来了。在各地的抗日救亡团体中,有一支活跃的流动宣传团,它的名称是“江都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该团是在郭沫若、夏衍、钱俊瑞等人的支持下,于1937年11月成立的。大部分成员都是扬州文化教育界人士中的优秀分子。由陈素(地下党支书)、江上青、画家莫朴,以及卞碌、潘树声五人组成团委会。
       当时我们一家八口人,租居在六安石子马路的一家小商铺后院的屋内。1938年,我已18岁,大妹为枝17岁。我兄妹不忍心依赖父母养活,总想出外自谋生路,有股参加抗日救亡的强烈愿望,却苦无引路之人。我们多次在街头看到一群人,围着半圆圈的人墙,全神贯注地聆听一位身材高大、穿着深色学生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教师模样的人,在慷慨激昂地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他像一块磁石,把我们的心深深地吸引住了。当他最后喊叫说:“亲爱的同胞乡亲们,难道我们能够容忍日本鬼子残暴屠杀我们无辜的亲人?有热血、有尊严的中国人,难道要像羔羊一样任强盗们宰割欺凌,等着当亡国奴吗?不!一切有爱国心的青年人,都应当勇敢地站起来,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我们要以牙还牙,拿起刀枪和鬼子拼命!……”此时,只见人头攒动,掌声不断,有人甚至流泪哭泣。在他演讲后,我鼓足勇气向这位先生发问:“我们兄妹,是由南京逃难来六安的学生,请问先生,我们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吗?”先生满面笑容地和我兄妹交谈起来。而后,他在仔细了解我兄妹的情况并记下我家的住址后,答应第二天上午来我家会见父母商谈我们入团之事。
       第二天上午,经江上青、卞璩二人晤面恳谈后,父母同意我和大妹李为枝一起参加了流动宣传团。我们积极参加戏剧演出、歌咏表演、街头宣传等抗日宣传活动。
       我兄妹入团后不久,才知道这位把我兄妹引上革命道路的团的领导人名叫江上青。在秘密党支部和师长们的关照下,我们生活得既充实又愉快。在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我在演唱、教歌、上台演戏、街头宣传方面都是活跃分子,多次受到团领导人的口头表扬和鼓励。
       江上青老师原名江世候,曾用名江蕃臣。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仙女镇。江上青父亲江石溪擅长诗画、精通中医,由于受革命潮流影响,富于民主反封建思想,曾编写儿歌小曲上街教唱扩大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因遭追捕全家迁至扬州,故江上青也是扬州人。江上青于1918年就读于琼花观小学,后转扬州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进入扬州一所商业学校。
       1927年7月,江上青赴其兄江世俊居住的南通,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他结识了进步同学顾民元,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年,爆发了蒋介石策划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8年9月,江上青转入扬州中学高中部继续投身学生运动,不幸于12月在江宗桥家中被捕,被押解到苏州司前街监狱囚禁。1929年5月他被地下党设法营救出狱,获释后被扬州中学除名。
       江上青在小学读书时,父亲石溪老人将唐代诗人钱起诗中的最后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拆开,将江世候改名为江上青。
       1929年8月,江上青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10月,江上青接受上海法租界中共南市区区委委派,任“上海艺大”秘密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等人,受到革命文艺思想的熏陶,开始新诗创作。1929年12月,他在参加上海北四川路粤商酒楼党组织秘密活动时,不幸再次被捕。他化名为张玉清,被关进提篮桥监狱判处一年苦役,而后转苏州第三监狱。1930年2月,在党组织营救下,被押回上海开庭获释。他在狱中意志坚定,情绪乐观,写新诗自勉和鼓励难友。如:“要燃烧起心中的血,使青春的火焰伴随着我们!”他对到监牢中探望他的同志悄悄私语:“我不会气馁,出狱后将继续斗争下去!”1931年2月,他在狱中患了气喘病,被父亲江石溪接至南通养病。8月,他受党的安排返回上海入暨南大学社会学系学习,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事业的信念。
       1932年爆发“一·二八”事变。江上青返回扬州与陈君治等人创办《新世纪周刊》宣传抗日。1932年3月至年底,他担任扬州淮南职业中学国语教员。1935年9月,江上青去扬州平民中学任国文教员,直到离乡远行。
       江上青第二次出狱后,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坎坷的日子。1933年下半年,因为党组织屡遭破坏,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9月又遭父亲去世之悲痛。1935年母亲患病无钱医治,自己又疾病缠身,交往亲密的同志先后被害。在岁末年初穷愁交加时,他题诗写道:“强浇浊酒换桃符,饥馑声中除旧岁;不厌家贫常觅句,因怀国破乱翻书。”又写出“破书囊里恨无刀”的诗句,流露出他已认识到干革命必须进行武装斗争的道理。
       江上青在教学岗位上,巧妙运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方法,委婉地灌输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借史喻今,评论形势;推荐革命作家名著启发学生阅读;他和学生关系融洽情如兄长,奠定了日后他与学生一起投身革命活动的基础。1936年11月,他和于在春、顾民元、王石城、七弟江树峰等创办了《写作与阅读》,借以向青年读者传播革命思想。
       “七·七”事变爆发前,江上青即积极协助留日回国的中共秘密党员陈素,并与王石城、莫朴、卞骡、潘树声等人筹备组织“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同时创办了《抗战周刊》。11月,陈素受地下党指示,成立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
       同年11月22日,流动宣传团离开扬州出发。此时,江上青的长女泽玲才2岁,爱人王者兰又身怀次女泽慧。在国难胜过家难的当头,江上青忍着抛妻别女告别父老乡亲之痛苦,以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勇气踏上了征途。领导流动宣传团的重任,实际上是由中共秘密党员陈素牵头,重大事件则通过团的委员会按党的指示讨论决定。而全团的宣传活动和计划安排,实际上是由江上青负责组织领导。他负责起草告同胞书,编写抗日识字课本,为演讲组编写宣传提纲,拟定标语口号。凡遇团内组织演讲、演戏活动,他都是最好的演讲者和好演员。团内进行政治学习,他又成为讲课的辅导老师。他还筹划建立“救亡室”,向青年人传播抗日救亡的新知识和新观点。许多青年人是在“救亡室”阅读了进步书刊受到启发后,才决心参加革命的。
       江上青才华出众,出口成章,下笔有神,是团内出名的“秀才”。他为人谦虚谨慎、真诚相待、脚踏实地,大家都愿意和他推心置腹说心里话。陈素经常外出和上级党联系工作,他把团的重任委托江上青才感到踏实。
       1938年8月,江上青、赵敏等人按中共安徽省工委安排,先赴立煌(金寨)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安徽省动员委员会”,从事组织教育青年工作。11月,中共安徽省工委指示江上青、赵敏、周屯等党员组成特别党支部,由江上青任书记,赴皖东北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主任、兼第五游击纵队司令盛子瑾处,做好盛的统战工作,并负责开辟皖东北根据地。江上青的公开身份是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秘书兼第五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因他工作积极,成绩卓著,甚得盛子瑾信任。1939年3月,他为了培养更多的革命干部,积极为党取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权创造条件,向盛子瑾建议创办了“皖东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请盛兼任校长,江上青自任副校长,并安排进步人士任教员;他制订教学计划,并亲自承担教学课程,先后为党培养了600余名军事政治文化干部。他还派出多名党员干部,深入各地联系进步青年和抗日武装,积极发展党员和建立秘密党组织,待条件成熟再扩大建立由党领导的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部队。同时,他借盛子瑾名义创办《皖东北日报》,把该报办成宣传我党方针政策的喉舌。不久,“中共皖东北特委”秘密成立,由中共山东分局特派员杨纯任书记,江上青任特委委员。当张爱萍、刘玉柱率八路军一部到达皖北时,江上青促成盛子瑾与张爱萍、刘玉柱部队达成合作抗日协定。1939年8月29日,国民党安徽省灵蛙县县长许志远勾结顽固势力,假借共商抗日大计,邀请盛子瑾会谈并暗设埋伏,江上青不顾个人安危执意陪盛前往。事前,张爱萍同志曾建议,不要再经原路返回专署,以免遭受意外暗算,盛子瑾过于自恃未能采纳忠告,在归途路上也未进行两翼侦察搜索,当盛子瑾小队人马沿淮河北岸行至泗县小湾村时,突然遭到柏逸荪、王铸九反动地主武装的袭击。江上青同志为了保护盛子瑾而中弹倒地,高大的身躯躺在血泊之中,为抗日民族解放事业光荣捐躯。
       江上青夫人王者兰得悉噩耗后悲痛不已,她奋笔疾书:“才华未展恨难平。”江上青与王者兰伉俪于1935年9月结婚,至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同志不幸牺牲时,大女儿泽玲只有3岁,小女儿泽慧才1岁半。江上青长兄江世俊将次子泽民过继江上青为嗣子。王者兰动情地留下了“誓抚遗孤承素志,尽除奸恶报深情”的誓言。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