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山玉等:华侨的骄子——李子芳

发布时间:2024-01-31 14:56   本文被浏览过:

       李子芳这名字被许多人所知。他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后,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李子芳同志遇害时,年仅三十二岁。他是一位深受我军广大指战员爱戴、敬佩的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是党的好干部,也是华侨的骄子。
       一九一零年五月三日,李子芳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永宁岑兜村。父亲李菲螺,早年出洋菲律宾谋生,当码头工人。母亲施荷糖,在家务农,在子芳五岁时被瘟疫吞噬了生命。不久,父亲在海外营业破产也患病辞世。为谋求生活出路,十四岁的李子芳,被迫随乡亲漂洋过海,侨居于菲律宾岷里拉,在店铺里当学徒,后得亲友资助,以半工半读形式入岷里拉中西学校读书。在这期间,开始接触到一些进步书报,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一九二七年初,正当国内处于大革命高潮中,李子芳回到了祖国,先后就读于泉州的培元、晋中和黎明高中等校。这时他进一步攻读革命理论和进步书刊,如《向导》《新青年》以及他从南洋携回的有关唯物史观等哲学著作,开始寻找革命道路,逐步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时值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但他不畏艰险,坚持斗争,抨击时弊,组织学潮。因此,他被学校当局认为是“过激派”,被开除出校。一九三一年,他到泉州东郊清江小学任教,这时他仍用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宣传革命道理,更加激怒了反动当局,受到当地国民党党部的监视,一学期未满,就被迫离开。不久,他前往南京中央大学旁听,随后又转回家乡,加入了“反帝大同盟”和“革命互济会”组织,在泉州、厦门一带从事地下革命斗争。
                             参加红军长征
       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李子芳于五月间经厦门互济会介绍,赶赴漳州石码参加红军,被分配在红四军政治部组织部任统计干事。六月,东路军回师江西,他随部队进入中央苏区。年底,红四军政治部改编,他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在中央苏区,他参加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的激烈战斗。一九三三年四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错误,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于一九三四年十月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中,李子芳仍任红一军团组织部干事,其中一度调任军团直属队政治干事。在空前艰险恶劣的环境中,他虽是知识分子出身,在部队中还被称为“大学生”,但他非常能刻苦耐劳,始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无畏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难关,他还尽力关心和帮助战友克服各种困难。当时部队大量减员需要补充,干部调整变化频繁,他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卓有成效地协助军团领导做好各种繁重复杂的组织、政治和思想工作。由于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和在斗争中显示的突出才干,在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一九三六年他被提升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并当选为军团党委候补委员。
       随后,李子芳参加了东渡黄河的东征,出师秦陇的西征,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西征期间,我们党为争取实现西北地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局面,对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开展了统战工作。在此期间,战事稍缓。红一军团政治部抓紧时机,他组织师以上干部学习政治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请军团政委聂荣臻和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邓小平等亲自授课。每次考试,由聂、邓出题,邓小平评卷,李子芳和一师师长陈赓总是名列前茅。尤其是考世界知识,他俩都考了上一百一十分——因为成绩殊优,邓小平特嘉奖十分。平时,李子芳还给同志们讲解天文、地理、航海等常识,颇得同志们好评。一九三七年秋,李子芳到“抗大”参加第三期学习。
         年轻的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我党领导的南方八省游击队奉命组成新四军,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抽调了大批干部充实新四军的各级领导,李子芳也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奉调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十一月底,他与四十多名党政军干部告别延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于十二月初抵达武汉。在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见到了叶剑英、叶挺。随即投入了组建新四军的紧张工作。当时,军政治部正、副主任袁国平、邓子恢均未到职,李子芳除参与全军的组建工作外,还特别肩负起筹组政治部的一切事宜。他遵照叶军长、项副军长关于兵马未动,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先行的指示,向全军发出号召,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完成新四军大会合。按照我军政治工作的要求,带领政工干部迅速把政治部机关组织起来,并对新四军的政治工作,特别是组织工作、干部工作、青年工作,还有保卫、宣传、民运、特工等工作,都做了具体分工,较快地开展了工作,为保证新四军各支队的集中、整编、教育和动员、开赴抗日前线,起了积极的作用。李子芳有一句名言:“组织部是干部的家。”在他领导下的新四军组织部,工作有条不紊,充满生机,干部到了组织部,就好像到了自己家里,亲切温暖,心情舒畅。李子芳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对党的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凡是上级布置的任务,不管困难多大,他都千方百计去完成。他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坚强的毅力,干起工作来有一股拼命精神,经常为完成一项任务,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干,同志们称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为了提高同志们的马列主义水平,他坚持不定期地举办干部学习班,亲自为他们上课,还经常深入学员宿舍,帮助学习,与学员促膝谈心,深得学员的爱戴。他还经常了解干部的工作、学习、生活、身体等情况,处处关心干部的疾苦和进步。李子芳在干部问题上很讲原则,讲团结。他是从八路军调到新四军工作的,他常说:“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兄弟。”他要求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一道工作。针对新四军是由红军游击队从各个山头下来组成的状况,李子芳认为首先要承认“山头”和地域问题;其次要照顾“山头”和地域之间的关系;最后要克服“山头”和“地域”观念,否则,部队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不能同心协力地去打击日本侵略者。他领导下的组织部还建立了干部交流制度,促进了“山头”“地域”问题的解决。在他领导下的组织部,工作雷厉风行,办事效率很高,如三团连长林浩成要求到教导队学习,便去组织部找李部长,不巧他开会去了,由组织部干部科符科长接待,符科长问明林连长的来意,立即打电话与团长黄火星联系,经同意后,林连长马上就在组织部办好了去教导队学习的手续。
       李子芳时刻记住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他处处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关心群众疾苦。如当部队驻防在泾县田坊一带时,遇有很多从京沪一带逃难来的群众。一天,子芳同志经过一个破庙,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娘躺在地上,面呈菜色,他心中十分难过,便把仅有的一件毛线衣和刚发的零用钱,送给了这位老大娘。这位老大娘感激不尽,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口中连连叫着:“红军是救命恩人。”李子芳身为高级干部,却无半点架子,平易近人,因此同志们都乐于和他接近。星期天,大家经常到组织部和李子芳那里去玩。同志们把李子芳看成是自己的亲人。
                         战斗在上饶集中营
       一九四一年一月,蒋介石国民党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事变发生前,军部决定先把老弱病残的指战员撤至江北。李子芳因阑尾炎刚刚开刀,且有严重肺病,也属军部指定的先撤人员,但他坚持要与部队一起行动;他不顾自己的病痛,坚决贯彻军部决定,领导组织部迅速办理其他所有先撤人员的组织手续,使许多年老体弱多病的同志得以事先顺利渡江,安全撤至敌后。
      “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军部及部队九千余人,遭到国民党军队八万之众的重重包围。军部领导再次决定李子芳与宣传部长朱镜我(胃病出血)先行撤出,但他俩都坚决不肯。李子芳表示:“我从来没有离开过部队,要死,就和大家死在一块!”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临危不惧、革命到底的伟大献身精神!
       在敌众我寡的恶战中,我军全体指战员同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伤亡十分惨重。李子芳也因极度疲劳,病情加剧,时时吐血,但他始终强撑病体,从容镇定地率领政治部机关随军冲杀。当战斗到了最后关头,叶军长决定部队分散突围,李子芳立即组织政治部机关和从各处阵地撤退下来的部队,进行突围战斗。他勉励所率人员:“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夺血路而走。”他还以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勉励大家:“突围出去后,不管情况如何,对革命不要灰心丧气……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远的了。”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我军经七昼夜浴血奋战,弹尽粮绝,最后仅有少数部队突出重围,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李子芳也因身体有病,十分虚弱,行动艰难,不幸也落入了敌人的魔掌。李子芳被俘后,被皖南国民党部队监禁了一段短时间,即与我军其他被俘人员六七百人,分别被押送到人间地狱——江西上饶集中营。他们中还有叶挺军长、三支队司令员张正坤、新二支队司令员冯达飞、军政治部秘书处长黄诚、敌工部长林植夫等高级干部。
       从被俘的第一天起,李子芳就置生死于度外,下决心为革命捐躯,斗争到底。还在被押解途中,他就抓紧对战友们进行革命气节教育,号召大家不要悲观失望,不要丧失革命斗志。他说“我们是无产阶级革命者,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原则,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坚持抗战到底。事情并未了结,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要坚持革命气节,坚持斗争。”李子芳还关切地嘱咐被俘的女同志:“敌人对你们会使用各种卑鄙手段,拉拢、软化、威逼、利诱等等,你们之间要亲密地团结,不要给敌人分化。同志们要坚持斗争,坚持团结,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他还严肃地暗示政治部被俘的同志“不要忘记我们(政治部)应该做的工作,这是对兰仃警竺(党忠诚的)考验。”
       在上饶集中营,李子芳起初与一批战友被囚禁在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李村的一个牢房里。这个牢房与叶挺军长的单独囚室紧邻,两室间同敌人抗争、斥骂之声互可听见,李子芳与难友们经常利用机会与叶军长传递纸条,向军长报告牢中情况,表示同敌人斗争到底直至胜利或牺牲的坚强决心。叶军长当时尚未恢复党的组织关系,同志们的英勇斗争使他深为感动,也给他带来了党的关怀和力量,他殷切地勉励大家:“团结一致,斗争到底!”
       一九四一年七月,李子芳又被转押至石底监狱,这里仅有一幢房屋孤悬于三座小山之中。敌人为了隔离我军负责干部和其他被囚同志的联系,特在这里设了专门的禁闭室,同时被转押到这座监狱的还有黄诚、军部军医处副处长王聿先、五团团长徐锦树、军部人事科长廖振文、敌工科长陈子谷以及指导员胡崇德、王传馥等我军重要干部十来人。
       李子芳到石底监狱不久,便很快地建立了秘密党支部,他被推选为支部书记,黄诚、徐锦树为支部委员。根据当时严峻的形势和恶劣的斗争环境,李子芳要求大家对于严酷的斗争“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强调“只能在斗争中求生存,放弃斗争就会落入敌人的陷阱”。党支部组织党员认真总结、吸取“皖南事变”的惨痛教训。李子芳还用长征的事迹,教育大家“学习当年红军那种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像红军那样,去向敌人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针对敌人的欺骗、利诱和劝降活动,党支部对党员加强了革命气节教育。有一次,特务头子姜移山向大家劝降,党员同志一起高声背诵文天祥的《正气歌》,从而挫败了敌人的阴谋,取得了狱中斗争的胜利。敌人妄图迫使我军负责干部屈服、自首,不惜软硬兼施,费尽心机,使尽解数。但是,在李子芳和秘密党支部的领导下,同志们顶天立地、英勇刚强,经受住了敌人非人的折磨,痛斥集中营特务头子张超的无耻谎言,揭露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破坏抗战、诬陷新四军的罪恶行径,挫败敌特们一次次的诱降、迫降阴谋,取得了狱中斗争的重大胜利。
       关于在狱中斗争的前途,李子芳提出:要力争越狱,“设法、逃出去,为党、为革命做更多的工作”,同时也要做好不能越狱的最坏打算——“斗争到底,准备牺牲”。李子芳估计到敌人不会放过他,而自己身体又不行,越狱跑不动,他坦然而安详地对大家说:“我从被捕开始就作了牺牲准备的。敌人要下毒手就让他来吧,只可惜我为革命做的工作太少了!”他的肺腑之言和他那坚定彻底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大家。
       这年深秋的一个夜晚,风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徐锦树、廖振文、胡崇德三同志经李子芳和党支部批准,先行越狱,他们顺利地越出事先挖好的墙洞,迅速向预定地点奔跑。但不幸因天黑迷路,最终没能逃出虎口,徐锦树在与追兵搏斗时英勇牺牲,廖、胡二人也相继重新被投入囚牢。事后,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张超带着一帮爪牙来到监牢,杀气腾腾地威逼李子芳和黄诚承认他们是越狱事件的“指使者”,并要交代所谓“阴谋计划”。李子芳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张超:“徐锦树他们的越狱完全是正义行动,也是狱中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的意志!今天你们既不敢公开审判我们,监禁就是非法的,因而我们也有越狱斗争的自由和权利。我们在这里受尽你们的折磨和迫害,老实告诉你,我们要不是身体衰弱,也会越狱的。如果这样,那又是谁来指使的呢?”他还正告敌特们:“想威胁我们,办不到!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越狱事件后,敌人加强了镇压措施,刑讯逼供,不少同志被打得皮开肉绽。李子芳和黄诚被钉上脚镣,一举一动受到严密监视。敌人为割断李子芳和黄诚对囚室战友的联系,先后把王传馥、王聿先、陈子谷等调出石底监狱。当战友们分别之际,李子芳坚定地指出:“敌人的怀柔政策,软化手段已经破产,凶残的镇压将更加残酷,斗争将会愈来愈艰苦。但是,不管情况如何恶劣,我们都必须坚持革命气节,绝不妥协屈服。”他指出战友们到新牢房后,要多想些斗争办法,只有斗争才是出路。同志们没有辜负李子芳的教育和期望,他们到了新囚牢后,更加英勇坚强地投入了战斗,大大推动了其他监狱的斗争。不久,王传馥、陈子谷和其他战友一起组织领导了威震敌胆的茅家岭暴动;王聿先也随后参加了著名的赤石暴动。
                        “留得青山上云霄”
       石底监狱剩下了李子芳、黄诚、廖振文和胡崇德四人。在敌人淫威面前,李子芳始终泰然自若,坚贞不屈。一九四二年春夏之交,日寇大举进攻浙赣线,进逼上饶。国民党反动派不战自溃,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要后撤,上饶集中营也决定向福建转移。刽子手在匆忙逃跑前,竟然丧心病狂地杀害我军一批负责干部和革命同志。五月上旬,李子芳和三位战友被特务们秘密地毒杀于狱中,李子芳牺牲时年仅三十二岁。李子芳同志牺牲了,但他在狱中写下的铿然有声的诗句,永远为人们所敬仰。诗云:
铁军战士不弯腰,岂能怕死去求饶。
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青山上云霄。
铁军战士不发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情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