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夏,在三北(镇海、慈溪、余姚三县之北)地区进行文化教育工作调查研究的黄源同志,要向小学教员暑假训练班作报告。那天,我和凤湖中学几个同学相约前去旁听。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鲁迅先生的学生、著名左翼作家。次年,我离校奔赴四明山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黄源同志在四明山袁马村再次碰见。交谈中,他征询说:“浙东区党委要办鲁迅学院,把你调来学习好不好?”经他推举,我在他领导下学习、工作逾一年。
(来源:《大江南北》2007年第6期)
黄源同志于1943春,由华中局调来浙东,出任三北敌后抗日游击区(即后来的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文教处长。根据前不久三北地区文教工作会议上与会同志提出的“适时办个新型学校”的建议,他向中共浙东区党委送交了《举办浙东鲁迅学院设想的报告》。这个设想,得到区党委书记谭启龙和何克希、张文碧委员的赞同。谭启龙书记说:“这既是创建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需要,也完全符合毛泽东同志‘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的指示。”不久,经区党委研究,委托黄源同志立即筹备。
黄源同志征得区党委同意,调来在区党委党员训练班工作的原台州特委宣传部长陈成刚,从陕北公学回来曾任凤湖中学教导主任和慈镇县文教科长的李健民。学员,由区党委下达通知,从三北、四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中挑选,并吸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
那时,我已被调来在黄源同志身边干点打杂事儿。黄源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与陈成刚、李健民交谈、探讨,有时独个儿草拟《浙东鲁迅学院校训》。经过个把月时间,筹备工作大致就绪,《校训》也得到区党委批准,作为学员的准则。《校训》言简意赅:鲁迅学院的每个同志应融会毛泽东与鲁迅的为国为民的正确思想,在抗日民主的神圣事业上,团结广大群众,面向现实,深入民间教育与组织群众,达到巩固与扩大解放区,为驱逐日寇创造新中国而奋斗。
1944年9月,第一期浙东鲁迅学院在姚南(今余姚市)的杜前岙山村开学,后随区党委移驻梁弄镇甘田畈茶亭的上岳殿,又转至四明山巅的陈家岩。学员160余人,多为三北、四明地区的在职教师,也有部分社会知识青年,由所在县、区负责文教工作的干部带领入学。黄源同志根据《校训》和“广招知识青年参加到革命行列中来,为他们搭起通向革命道路的桥梁,造就一批革命人才”的办校目的,联系学员中的政治、思想实际,提出教学方针为“团结、引导学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破除旧思想、旧传统,转变世界观,树立革命人生观”。第一期带有试办性质,时间三个月。主要学习区党委编的干部学习读本《政治常识》,以及区党委领导作的“形势任务”和“中国共产党”等专题报告。黄源同志也以其亲身经历给学员讲了“学习鲁迅”的专题。学员求知欲很高,学习勤奋。
经过第一期办学的实践,黄源同志向区党委建议:适当增加学员名额,在《新浙东报》登载《招生简章》;为适应敌后斗争环境,把毛泽东同志为“延安抗大”制定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风,作为鲁迅学院校风;提议刚到浙东的著名作家楼适夷(时任浙东行署文教处副处长)兼任副院长,任命陈成刚为教育长。这些建议均为区党委所采纳。
《招生简章》见报后,报名者踊跃,经县级政权严格政审、考试,学院复试合格,录取了200人,1945年3月11日开学。学院没有专职教员,主课请区党委、浙东纵队、浙东行署领导讲授。谭启龙书记讲《党的建设》,何克希司令员讲《人民军队》和《社会发展史》,张文碧主任讲《中共党史》,行署秘书处长朱人俊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专业的讲授,由新华社浙东分社社长于岩、行署财经处长陆慕云主讲,黄源和楼适夷分别讲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艾青的诗歌创作》。这一期的学习时间仍为三个月,经考核,全部达到要求,颁发毕业证书,由行署统一分配工作。
1945年上半年,随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大发展,各个方面都需要大批干部,因此,区党委确定鲁迅学院以培养区乡干部为目标,扩大招生范围。第三期原定7月开学,因故推迟到8月。当第一批初审合格正待复试的学员到达时,正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解放区和军队急需大批干部。区党委要求,对已到达的160余名学员进行短期培训即分配工作。根据这个要求,黄源等院领导反复研究,制订了以“党和政权建设”、“如何做群众工作”、“军队政治文化工作”为重点,辅以时事政策教育的教学方案,时间为一个月。学员们为大反攻形势所鼓舞,个个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地进行学习。学习一结束,学员们便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紧接着,学院又组织后到的百余人学习,他们全部分配到随军工作团。
浙东鲁迅学院从1944年9月开办,到1945年10月北撤停办,先后三期,为党政军各部门输送了700余名具有一定政治、文化水平的干部。作为学院主要领导的黄源同志,他是殚精竭虑地为每个学员夯实终身革命的基础。黄源同志在教务处会议上提出:鲁迅学院是新型的革命的学校,必须打破陈规,按教学方针规定,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用革命之矢射学员政治态度和思想认识之的。首先让大家弄懂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进而弄清什么是真三民主义和假三民主义,中国应向何处去?他认为这些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就不能转变政治立场,实现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也是句空话。据此,教务处对教育内容的安排上,相对集中时间进行形势任务、基本政治理论教育,方法上采取专题讲授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为了让学员接触农村,了解群众,每当一个专题学习告一段落,黄源、楼适夷等院领导都亲自带队到农村与群众同劳动、同生活,并作调查研究。结束这一活动后,每人需交一份调查报告或一篇文章,再由班组和学院进行评议,以检验学习成果。在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黄源同志带领学员下基层,深入生活,熟悉群众,用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创作来自生活的作品,向群众和部队演出。其中秧歌剧《代耕队》、小调剧《打野猪》、歌舞《希特勒的末日》和歌曲《反内战五更调》等,深为群众所喜爱。至今,四明山区还流传着这些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