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东、王少春:陈丕显在宝应的日子里

发布时间:2021-05-27 14:24   本文被浏览过:

 今年3月20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丕显同志诞辰100周年。
        70多年前,年仅25岁的陈丕显就担仼了全囯17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苏中区党委副书记。1944年3月初,苏中大本营全部迁入宝应东部的百里湖荡,并在那里组织指挥了全苏中的对日战略反攻直至取得最后胜利。1944年底至1945年初,粟裕、叶飞先后南下苏浙,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陈丕显担任了苏中区党委书记,未届而立之年的他担当如此重任却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在宝应县西安丰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枫园里,有一盏陈丕显当年使用过的磁油灯。每当这里的年长者看见这盏灯,就会回想起它曾经伴随着老一辈革命家陈丕显度过的峥嵘岁月。
抓整风不讲情面
        1942年2月1日,在延安党校开学典礼上,毛泽东作了题为《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号召全党同志都应当“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求得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统一,以保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场整风运动,有着伟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44年3月,车桥战役胜利之后,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战略区基本连成一片,从而打开了淮宝地区的新局面。同年3月16日,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1师师部、苏中军区等机关以及各大工厂先后从东台三仓河地区迁至宝应县的安丰固津一带办公,大大改善了过去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的环境,为干部整风、部队整训、开展大生产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苏中区党委迁至固津后,苏中党校也相继迁至安丰区林溪村。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住固津村3组乐恩达家。1944年4月,苏中区党委领导下的苏中党校在林溪村开学,主要抽调县、团级干部,学习整风文件。粟裕、陈丕显曾多次到党校作辅导,与大家交流整风学习的心得体会。那时候,条件艰苦,纸张稀少,连唯一的一本《共产党宣言》都是用发黄的土纸印的,大家争相传阅,字迹模糊了还在争着阅读。区党委为了使党员干部及时了解全国的形势和党中央的声音,还自己编印了小册子,其中收录了延安《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有时因为电讯常常中断,往往字里行间会出现“此处缺100字”、“此处缺50字”等字样,让人读起来很费力。但就是这样的书,同志们得到以后,都如同得了宝贝一样。封面破了,大家用纸头包了又包;书页掉了,用线缝起来;缺漏的部分,就设法补抄上。当时整个党校的学习空气,既紧张又活泼,既严肃又民主,大家都有这样的愿望——“不怕脏,不怕丑”“脱裤子,割尾巴”。每当晚饭后,田埂上、草堆旁、小河边、宿舍里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人,讨论整风的学习体会,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所有参加学习的同志都自觉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将自己的缺点解剖开来,加以分析、批判,相互之间既和风细雨,又毫不留情。
        苏中区党委领导的整风运动,从开始到结束历时3年,运动的发展是健康的,这和以粟裕为主任,陈丕显、管文蔚、钟期光等同志组成的整风学习委员会的正确领导和具体部署是分不开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那时候陈丕显每天晚上都要在这盏油灯下熬上几个小时,有时通宵达旦。房东乐恩达见陈书记为工作如此辛苦,总是劝他多休息,但是陈丕显累了就在院子里走上几圈,运动几下,然后洗把脸,又重新坐到房间的油灯下。
        整风期间,陈丕显还经常和粟裕一道到各地委整风队、抗大九分队等单位去作辅导,检查进度,使苏中整风始终按照区党委的部署向前推进,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抓训练不辞劳苦
        1944年夏秋之间,中央指示各根据地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紧整训部队,把军事训练和政治工作大幅度地提高,为将来发展准备条件。军事整训应当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采用群众运动,学用一致,培养典型,带动全局的方法进行,并注意总结带兵、用兵、养兵的经验。为落实党中央的指示,陈丕显和粟裕几乎每晚都在一起商谈,常常彻夜不眠。他们在领会毛泽东对华中部队的整训工作所作的指示精神:部队应以练兵为主,采取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方法,把射击、投弹、刺杀和土工作业四大技术练好,同时注意提高干部的管理教育能力和指挥艺术。天亮时,房屋里的油烟往往熏黑了他们的脸。陈丕显还经常深入部队,检查部队的整训情况,并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起夏季军事攻势。从各地军民主动向日伪发动的夏季军事攻势来看,苏中敌后的抗战形势起了很大变化,我军已由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出击,由局部反攻转向全面反攻。粟裕也经常约陈丕显到主力团去视察军训,视察时他们都不惊动团里的负责干部,直接下到连队训练场地,用抽查的方法,了解更多的基层训练的实际情况。在训练场,他们帮助战士纠正拼刺动作,教育战士训练场也是战场,只有将民族仇恨凝聚在刺刀尖上,刺出去的枪才会更加勇猛有力。这使连队干部战士深受鼓舞。
抓建设不辱使命
        1945年4月9日,因为粟裕、叶飞南下苏浙,华中局批准陈丕显等11人为苏中区党委委员,陈丕显任书记。叶飞走后,苏中只留下52团和特务团约3000人的主力部队。陈丕显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这盏油灯下,陈丕显就会想起粟裕南下分别时对他讲的一番话:“……有什么大事就跟过去一样,多和大家商量商量,相信担子再重也不会压垮你的,年轻人嘛!”此后,陈丕显带领苏中区党委一班人,坚持苏中根据地原地斗争,着力抓好苏中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一手抓充实与轮训主力部队,扩大与整训民兵自卫队,继续进行大规模生产运动,培养训练大批干部,开展英雄模范运动,开展沦陷区工作;一手抓工作作风改善,从而使根据地内的民主生活,民主建设做得更好。到1945年上半年,全苏中有兵力近3万人,为日后开展大规模战略反攻,实现游击战向正规战的战略转变,作了有效的准备。
细小如豆的灯光虽然很微弱,然而它却见证了陈丕显在苏中根据地宝应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难怪固津的老房东一直珍藏着这盏不平凡的小油灯。

       (来源:《大江南北》2016年第3期)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