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淮北抗日根据地里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刘元柏口述 张振山整理 来源:《大江南北》2013年第1期)
那是1942年秋天,经过33天的反扫荡斗争,新四军的主力部队都到外线作战去了。日本鬼子为了严密控制泗宿公路这条交通干线,在闸塘和潘山两区交界处的双蔡圩子建立了一个中型据点。据点内筑有一个有三层楼高的大碉堡,大碉堡的东边有两个小碉堡,南面有一个小碉堡,在圩子门口还有一个小碉堡。碉堡内射出的交叉火力控制着整个圩区。护圩河有80米宽,水深3米。鬼子吹嘘说:“这里是攻不破的钢铁堡垒。”
据点内驻有日军30余人,配有机枪、小炮等精良武器,还有伪军150余人驻守;伪乡长蔡子平率领的乡队30余人也住在圩子里。据点易守难攻,住在圩子里的敌人还经常到乡下抢粮食、抢牲口、抢鸡鸭、抢柴草,奸淫妇女、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周边的广大群众经常受到骚扰、侵害,无法正常生活,纷纷要求抗日政府和新四军拔掉鬼子的据点。可是,我们地方抗日武装没有重武器,要打掉这个据点谈何容易。区委书记胡子民深知人民的苦难,不断派出小股武装袭扰敌人。但是机枪、步枪的子弹打到敌人的炮楼上无济于事,敌人不屑一顾。主力部队一时又过不来,区委领导一筹莫展。
1944年的中秋节,胡书记到顺河乡检查工作时见到了农会主任杨崇东。他向杨主任说出了自己的心事。杨主任沉思片刻之后说:“有了!”胡书记忙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快说说看。”杨主任说:“1938年国民党57军撤走时丢下了一枚八二迫击炮弹,怕伤人,谁也没有摸过它,一直放在南圩牛草屋的墙角上。我们村有一门土大炮,原来是用来防土匪用的,里面装上火药,再装上铁砂子,一炮打出去,可以击中几十平方米。我想,这次我们把火药多装些,再把炮弹装进去,对准鬼子的大炮楼轰它一家伙,吓一吓这帮坏蛋。”胡书记连连点头说:“好,好,好办法!我们今天晚上就行动。”
晚上,胡书记召集王树松、李庆仁、马子仁等党员到杨崇东家开会。会议研究决定由李庆仁负责侦察敌据点以东的地形,杨崇东和马子仁负责修炮装药。第二天夜里,众人将土大炮装上独轮车,由杨崇东在前面用绳子拉,马子仁后面推,王树松和李庆仁两人抬着炮弹向敌人据点靠近。
杨崇东在护圩河边的围墙上挖了一个洞,将炮筒里装足了火药之后,又和马子仁一起轻轻地将八二迫击炮弹装了进去。大家一起动手把炮抬到围墙洞里,将土大炮的炮口对准了鬼子大碉堡。为了防止炮身摇晃,又用大磨盘石将其紧紧压住。杨崇东用草纸裹着火药的捻子捅进大炮后座的炮眼里,用火柴将捻子点着后带领众人迅速撤进旁边的磨房里。只见捻子的火光一闪一闪,发出哧哧的响声,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等待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不一会,只听“轰隆”一声响,炮弹出膛地动山摇,整个大碉堡的二三层全部塌了下来,圩子内的敌人鬼哭狼嚎。杨崇东等人迅速将大炮装上独轮车撤离了现场。
第二天,双蔡圩子内的鬼子和汉奸全部撤走了。内线也传来消息说,这一炮真厉害,鬼子被砸伤了9个,因为他们全部住在一楼,若是住在二三楼,30多个鬼子都得上西天了。鬼子队长认为,这一炮不是游击队干的,肯定是新四军的主力过来了,不快跑还在这里等死吗?自此以后,附近几个小据点内的敌人也相继逃走了。
区委胡书记马上召开会议,动员群众铲平据点。几天后,这几个据点都被夷为平地了。从此,双蔡圩子一带的广大群众再也不受敌人的侵袭和骚扰了,人心大快,抓紧生产支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