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领导江苏平潮中学地下斗争的李济民
李济民同志牺牲整整64年了。作为幸存者,我已年近九旬,正安享着幸福的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的眼前浮现。济民同志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革命的引路人,我深深地怀念他,也深深地怀念1943年至1944年间,他到江苏南通西部地区平潮中学点燃“革命火种”,在敌占区领导我们开展学生活动和地下斗争的一个个白天黑夜,一段段难以抹去的峥嵘岁月。
平潮中学(初期名为南通县中三分校)创办于1941年9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学校原址在南通县西部地区的大李港天后宫古庙内(抗战胜利后迁至平潮镇),当时,学校只有教室、办公室和伙食房,没有学生宿舍,寄宿生均分散借住在周边农户家。这里四周被平潮、天生港、唐家闸、陈良坝、小李港、五接桥、新坝等日伪军大小据点包围,属敌伪控制地区。敌伪在“清乡”时,这里还添筑了第三道竹篱笆封锁线。1942年,学校创办后的第二年就吸引了附近城乡200多名知识青年前来求学,这引起了我党的高度重视。为了扩大抗日宣传、壮大抗日力量,吸收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抗日队伍,苏中四分区南通县委当时派来3位同志,以读书为名在校展开活动;三分区如西县委在该地区附近成立的李南工委(对外不公开),也对当地就读于平中的学生做争取工作。后来日伪对我四分区发动“清乡”,南通县委与平中地下党组织联系不便,就主动撤出先前派出的3位同志。从此,平中学生的地下活动全由如西县委领导。1943年2月,当地党组织派来只有18岁的李济民(化名刘济平),假借陆启明同志(李南工委的领导人,他对平潮中学的工作也很关心,被称为“校外辅导员”)亲属的名义,通过关系插入平潮中学高一班,以读书为名,在校开展各种活动,发展秘密党员,建立党的地下组织。
李济民是江阴人,他的口音与当地人很不一样,他是冒着很大危险打入平中的。到了平中以后,他广泛接触进步同学,巧妙地宣传抗日主张,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会活动,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籍,基本上掌握了学生会和班级活动的领导权。
我是平中开办后从南通县中第一批转来的学生。在济民同志来校之前,我们就有过较多接触。从1942年起,我和李昌炎、张大中(谢云)同志曾多次参加过济民同志在边区组织的一些青年抗日活动。他来平中后又和我同班,并同住一个农家宿舍,朝夕相处,彼此了解。他关心我的进步,关注我的成长。此前,平中学生中的进步活动相当红火,除了读书会、种种文体活动外,还正在酝酿成立“平潮地区青年读书会”和“新生青年团”组织,而我也是其中的积极分子。济民同志来校了解这一情况后,对此事有些想法,并坦诚地向我们提出了建议。他说,我们是在做“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工作,面对的现实是敌占区、伪政权,而心向往之则是延安和抗日根据地。一定要注意打好隐蔽立足的基础,站住脚,才能开展工作。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要引起敌人的怀疑。能在这里团结教育争取到一批年轻人到根据地壮大我们的队伍,才算是胜利。他认为这两个组织都不必建立。因为建立组织必有章程、宗旨、介绍人等敏感内容,容易引发人们的猜疑和敌人的注意,倒不如加强学生会、伙管会和班会、墙报、文体等活动的领导,丰富其内容,加大其力度。而这些是学生活动的老传统,谁也不会多心。这样有利于树正气,就可以争取教育和团结更大多数的同学。他又指出在敌占区活动,应尽量争取合法的身份,在合法的掩护下进行活动,这样比较主动,不容易被敌人抓住把柄。他还嘱咐我,学生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条件成熟的可发展成党员。我觉得他的话很对,不但照办并把这个意思转告给有关同学。1943年下半年“两个组织”的活动就逐渐淡化而最终停止,我们也力争把有关合法组织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思想进步的同学手中,这让我初步懂得了隐蔽的重要。
1943年6月20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深夜,在柴十圩一个农户的猪圈棚里,济民同志为我单独举行了宣誓仪式,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鲜红的党旗,我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此后,李济民同志还先后介绍李世杰(李向)、徐娴娟(陈劲)入党,并组建了平中地下党支部,由我担任支部书记。从此,党支部成了平中的核心。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学生会、伙管会、班委会的领导权,全部掌握在平中进步学生手中,使这所200人左右的学校先后有100多名学生参加了革命。不久,李济民同志回到了李南区委,仍采取“外线领导内线”的方式,继续领导平中地下党的活动。
当时来平中读书的学生都是中国人,心甘情愿接受奴化教育的只是极少数,为虎作伥的就更少了。除读书之外,不少青年人都有着共同的烦恼和思考: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前途,究竟路在何方?除了在第一课堂接受老师所讲的英、国、数、理、化、史、地的教育灌输外,学生们还在地下党的影响和指引下开辟第二乃至第三课堂的自我教育活动。我们以分散的宿舍为基点,认真组织同学阅读有关政治书籍和进步文艺书籍,并进行专题讨论和交流。在被称之为地下图书馆里,读了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实践论》等政治理论读物,还看了鲁迅、巴金、茅盾、郭沫若、邹韬奋、高尔基等名人大家的文艺作品。同学们相互探讨,各抒己见,并在这些进步书刊的影响下,考虑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理想信念。同时,我们还组织同学在田野上、在长江边、在小柏树园里学唱进步歌曲。每当唱起《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太行山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时,同学们豪情满怀,激起了强烈的救国热情。济民同志口琴吹得不错,他融入到同学们中间,经常在宿舍里为大家伴奏,有时还一人吹奏起《江南月》和《石臼湖上》,抒发思乡之情。正是这些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使同学们明白了许多革命救国的大道理,在求知明理、探索人生的道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正是李济民等播火者送来的阳光和希望,让同学们在黑暗的地方见到了光明,使处于敌伪包围圈里的平中成为向抗日民主根据地输送革命青年的“小抗大”。
我在平中读书的3年(1941.9~1944.6),也是在党和李济民同志领导下开展地下活动的3年,一些事至今仍记忆犹新。1942年底,传来邹韬奋先生要到南通县中本部作报告的消息,引起平中进步学生的极大兴趣。因为当时关心抗战形势的学生很困惑:大后方(指重庆)的蒋介石能不能领导抗战并取得胜利?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能不能在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上取得抗战胜利?等等。爱国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先生从大后方来作报告无疑是一次“解惑”的极好机会。可到那个听报告的地方,要经过两道日本鬼子的封锁线,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当时校方的态度是不组织不制止,保持沉默。于是我们就秘密组织了10多个同学冒着严寒,越过(南)通如(皋)公路,渡过通扬运河到温家桥南通县中本部听邹韬奋先生作报告。当在现场听到“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呼声时,我们深受鼓舞;邹先生列举了重庆流传的对腐败现象不满的政治笑话,听后使我们进一步打消了对大后方、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幻想,更加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信心。邹韬奋先生的报告,为解决我们思想的迷惑,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济民同志1943年年初来平中时,我们谈起此事,他连说:做得好、做得对,可以破一破头脑中的“正统”观念。1943年7月1日在苏中军民火烧日伪竹篱笆的大行动中,济民同志也多次提醒我,不要公开亮出“平中学生”的身份和真实姓名,因为我总还要回到学校去,注意隐蔽,才能更好地开展地下活动。1944年初夏,我如西县独立团准备攻打伪军团部军事委员会,彻底解决平潮西部的伪政权。济民同志要我们设法找两个地下党员,配合县团侦察员摸清伪军据点陈良坝的外围和内部工事构筑情况。支部研究后,确定高一学生党员丁如金(女)以探亲访友名义到据点内部去,摸清了碉堡暗道情况后还画了一张草图;初三学生党员薛自谦(徐晞)装扮成割草牧童,背着大的牛草篮,陪着伪装的我军侦察员前往外围侦察。花了两天时间,把敌人据点周围情况搞得很清楚,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两人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为部队进攻提供了必要条件。
由于打了这一仗,平中学生的活动更引起了敌人的怀疑。在校的敌伪势力也放出流言,说学生中有新四军派来的危险分子,当局要抓人,要清洗等。一天上午,几个荷枪实弹的伪军来到学校,以到办公室谈话为名,拘捕了高二班的李世杰、陈才育(陈扬)和高一班的沙尧、初三班的薛自谦4位同学,认为他们是拿着共产党的津贴专门到学校搞破坏活动的。这4位同学都家住如西,属抗日根据地或边缘地区。敌人又吓又骗,企图迫使他们供出与新四军的关系,结果一无所获。加上校方和社会人士的奔走营救,敌人将4人拘留了两天一夜后,不得已予以释放,但从此敌人对学生监视得更加严密。李济民同志听取地下党支部汇报后,经请示上级党组织,决定有计划地主动将一大批进步学生撤离平中,并留下李世熙等家在本地的同志组成新的平中地下党支部,坚持平中的地下斗争,仍归李济民同志直接领导。这次有组织的撤离,先后有80多名青年学生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到了根据地后,如西县委组织部长丁正铎(邱同)同志风趣地对撤离到根据地的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有办法,能够把你们这些小布尔乔亚(小资产阶级)改造成为布尔什维克,自觉自愿地跑到根据地吃苦,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注:抗战期间,敌后大体有三类学校,一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办的,一为日寇办的,还有一类是由有国民党背景、以私立名义办的,平潮中学就属这一类,就读于这一类学校的学生,一般家庭较富裕,故被称为小布尔乔亚。)
在平中开展地下党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济民同志的正确领导及言传身教,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实践的锻炼,让我懂得了一些做地下工作的基本知识。李济民同志点燃的革命火种,在平中生根开花,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平中参加革命的同志,在战争年代先后牺牲的烈士有8人。当时该地区流传着一种说法:“平中办在敌占区,想不到竟会在这里涌现出一批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年轻人,真是娃娃闹革命,不可小看。”
撤出平中后,我又先后两次转入地下,活动在大江南北。得知李济民同志1948年11月17日在苏中军区长江纵队为配合淮海战役而发动的姜堰战斗中光荣牺牲的消息,我痛苦万分。昔日的战友情深,成了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来源:《大江南北》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