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维栻:叶挺独立团在抗战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20 15:37   本文被浏览过:

编入八路军,参加平型关战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红二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邓华,红四团编为一营。

       九月下旬,第六八五团奉命参加了平型关伏击战。此战,共歼灭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千余人。这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十一月初,为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太原,第六八五团参加晋东广阳伏击战,歼敌一千余人。1938年2月中旬,进至灵石、孝义以西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参加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三月中旬,参加晋西南午城、井沟战斗,歼日军一千余人。

进入苏鲁豫,改编为苏鲁豫支队
       1938年秋,第六八五团东进苏鲁豫边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十月,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原团长彭明治任支队长,团政治委员吴法宪任支队政治委员,梁兴初任副支队长。原第一、第二、第三营依次改为第一、第二、第三大队。十二月二十九日,打响了来到湖西的第一仗——崔庄战斗,一举歼灭丰县伪军王献臣的四个团,毙俘伪军八百余人。战后,人民抬着猪羊,敲锣打鼓来慰问,大批青年踊跃参军。至1939年4月,队伍迅速发展到八千人。
       1939年5月,苏鲁豫支队奉中共中央指示,决定第一大队由大队长胡炳云、政治委员王东保率领,随中共苏皖边省委书记张爱萍进入灵璧、泗县一带活动,接连取得魏洼、冯庙、大柏圩三次战斗胜利,开创了皖东北抗日斗争新局面,为八路军南下建立了前进的基地。该大队也由不足两千人发展到三千五百人。在这期间,该大队还担任过保卫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安全的光荣任务。1940年初,参加了白彦战役。战后,返回皖东北。
       1940年7月中旬,第一大队与支队主力会合后,东进淮海地区,建立抗日政权。八月二十日,苏鲁豫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第一大队改为第一团。十月二日,第一团由淮海区出发兼程南下,突破敌军盐河、旧黄河防线,在战略上配合黄桥决战。十月十日,第一团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在东台县白驹镇狮子口胜利会师,打通了华北和华中的战略联系。

编入新四军第三师,参加苏北抗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改称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担任军事机动作战任务。七月,日伪军1.7万余人对盐阜地区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第七旅顽强抗击敌人,把敌人阻击在建阳、湖垛以南,保卫了军部和师部的安全。经过半个月的战斗,打死打伤敌人两百多名。
       十月,第七旅第十九团奉命进入淮海,参加由陈毅代军长指挥的程道口战役,担任对中心据点主攻的任务。该团以勇敢顽强的攻势,率先突破深沟高垒,攻克程道口,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东西对进,分割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企图。十月二十三日,陈毅致电刘少奇:“十九团此次表现很好,攻击勇猛”,“八路军部队基础好,战斗作风亦佳,只需要:一、政策领导,二、战术教育加强,可为华中各军之冠。”十一月五日又颁发训令,嘉奖该团团长和政委。
       1942年1月10日,第十九团三营同地方武装紧密配合,夜袭汤集敌据点,并于次日晨伏击从淮阴城出来支援汤集敌据点的二百多名日伪军,杀伤敌一百余人,并击毁汽车三辆,取得了1942年淮涟反“扫荡”的首次胜利。
       1943年3月16日,第十九团一部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奋勇阻击各路敌人。三月十八日晨,该团四连于刘老庄陷入重围。在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的指挥下,激战竟日,反复肉搏,毙敌一百七十余名,参战的八十二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八路军朱德总司令高度评价刘老庄战斗:“全连八十二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盛赞八十二烈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他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写道:“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当地人民群众为烈士举行公葬,建造了八十二烈士纪念碑。淮海区行政公署主任李一氓写挽联:“由陕北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战后,从淮阴地方武装抽调八十二人补入第十九团四连。
       1944年2月初,第七旅攻占水东北之大顺集。三月上旬,配合第一师进行车桥战役。四月,参加高沟、杨口战斗,收复六塘河两岸地区。八月,调赴淮北,配合第四师西进作战,奋战四个月,打垮国民党顽军段海洲、王毓文等部,基本恢复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5年4月中旬,又奉命调淮南路西,配合第二师一部对桂顽反击,连续战斗六昼夜,给桂顽以沉重打击。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后,该旅由淮南回师苏北。九月下旬参加淮安战役,担任主攻任务,与第八旅等部密切配合攻克淮安城,歼敌五千余人。

进军东北,参加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七旅随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行程三千余里,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到达锦州附近。1946年2月,参加秀水河子歼灭战。杜聿明在他的回忆录中说:秀水河子战斗是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在东北整个团被解放军消灭的开始”。三月下旬参加四平保卫战。1946年10月,第七旅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为配合南满部队四保临江作战,冒零下40℃严寒,南越松花江,参加三下江南作战。在一月九日的焦家岭战斗中,该师四十六团一连孤胆英雄史振标,只身俘虏敌营长、连长、排长四名,二十八名士兵,缴获迫击炮两门、轻重机枪四挺。在三月十日朝阳堡战斗中,第四十六团在副团长吴纯仁的指挥下,以炸药包、手榴弹接连将敌三辆坦克炸毁,首创东北战场步兵打坦克的先例。
       1947年5月至1948年3月,第十六师参加东北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势作战。在1948年1月初的公主屯战役中,气温低达摄氏零下40℃,始终顽强守住阵地,并积极组织反击,使进犯之敌三天未获进展,完成了“坚决抗击,抓住敌人”的任务,为歼灭新五军创造有利条件。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第十六师参加东北最后一仗——辽沈战役。年轻的第四十六团政委张天涛在战斗中牺牲。第十六师受到东北野战军首长的传令嘉奖。师命名第四十六团红一连为“英雄连”,二连为“钢铁连”,团警卫连为“突击连”。
       1948年11月,第十六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七师。十一月下旬,奉命入关,平津战役后奉命提前南下。1949年4月配合第二、三野战军渡江,于五月十四日解放了鄂东广大地区。
       渡江后参加了湘赣战役。九月由江西向广东进军。十一月十三日,代表入粤部队参加广州入城式。广州,是叶挺独立团的诞生地,是第一二七师的根,苦斗二十余年,而今又以胜利之师回到广州,广大指战员深感自豪。十一月十五日,第一二七师由广州西进,在追击战斗中,创造了四人俘敌四百余人的战例。
       1950年3月31日晚,第一二七师参加海南岛战役。师长王东保、政委宋维栻率加强团分乘八十八只木船强渡琼州海峡,在海上击退敌人的阻拦,于四月一日三时至五时在海南岛北创港和塔市之间一带海岸登陆。四月二十三日进占海口市。
       这支部队为我军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军队骨干,称得上“将军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的有:朱德、林彪、陈毅、罗荣桓;授予大将军衔的有:粟裕、许光达、罗瑞卿、黄克诚、谭政;授予上将军衔的有:周士第、萧克、杨至诚、杨成武、杨得志、萧华、赵尔陆、赖传珠;授予中将军衔有:彭明治、田维扬等十八人;授予少将军衔的有:胡炳云、王东保等四十八人。
       1943年陈毅到延安参加“七大”,朱德总司令谈到这支部队时,笑着对他说:“我把红军的老祖宗都派给你了。”
       1952年,陈毅对作家宋之的回顾这支部队的历史时说:“这是我党最早建立的、也是最有战斗传统的部队。内战时扩大为一个师,抗战时还是一个师。”
       这支部队在井冈山上,湘江河畔,雪山草地,苏皖平原,白山黑水,粤桂山区,琼州海峡都埋有烈士的忠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悲壮的史诗。

(来源:《大江南北》2008年第2期)
 
注:作者宋维栻(1917— 2010年12月22日),安徽金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组织干事,三四三旅六八五团营组织干事,苏鲁豫支队1大队营政治教导员,新四军第三师七旅二十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一二七师政治委员,一二八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战争年代,他所在的部队很多源于叶挺独立团。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