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吾:一边打仗一边读书的抗大岁月

发布时间:2025-01-17 11:14   本文被浏览过:

 吴凡吾: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抗大总校政治部组织科干事、新四军第二师直属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大连建新工业公司研究学院辅导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人事处处长、政务院专家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西方组组长、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参赞、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局长。1982年9月离休,2014年1月27日去世。

        1938年,在上海上中学的热血青年吴凡吾决定投奔延安参加抗日,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进入抗大,从此成为一名革命战士,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抗大师生一边坚持学习,一边浴血奋战。

        “大家都觉得已经到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最响亮的口号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时很流行的一个歌曲叫《毕业歌》,我一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亭子间里唱,唱到热血沸腾,觉得自己绝不能当亡国奴。”在一些进步师生的影响下,1938年,吴凡吾和一群学生决定去延安,他们从上海到了西安,又从西安步行了9天,终于到了延安。

        “刚看到延安城门,大家就跳起来狂呼,那种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路途上的疲劳全都忘记了。在抗大学习了半年我就入党了,在延安宝塔山上进行了宣誓仪式,当时是在山洞里宣誓,我牢牢记住了这几句话:‘牺牲个人,永不叛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从此确立了一生的理想。”

        吴凡吾回忆,中央有个决策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所以当时很多知识青年投奔延安去上抗大。他记得抗大三周年的时候,毛主席对抗大学员讲话,大意是,你们每一个抗大的学生,都要抗战到底,不能投降,不能叛变,要做抗日先锋,你们到抗大来学习不是来升官发财的,是为一种理想,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这些话,每个抗大学生都印象深刻,深受鼓舞。

        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抗大的学生采取“游击式”上课方式,一个连队就是一个班,八九十人,最多一百人,为了防备敌人突袭,上课经常上一个小时很快就解散了。吴凡吾表示:“当时在日本鬼子有个说法,说宁可牺牲20个战士,也要换取抗大一个干部,因为抗大干部值钱,抗大培养出来很多军事干部,日本鬼子恨不得把我们当做俘虏的。”

        吴凡吾所在的连队被称为“知识分子队”,也是有名的“病号队”,因为很多青年学生没有经过长途行军的锻炼,军事素质和体质都很弱。“游击上课”很艰苦,厨师行军的时候背着大锅,一路向当地老百姓买粮食,为学员们烧火做饭,每个学员脖子上都带个米袋子,装的是大米,也有面粉。也会有断粮的时候,学员们只能吃糠菜,甚至还吃过树叶。但在这种情况下,抗大学员们的士气还是很高,很多教员行军很累,走了半年路,但是再累也舍不得丢弃书本教材,因为要给学生们教书,没有参考书,没有教材,老师怎么上课呢?所以老师们只有把自己认为不必要的东西尽量少带,扔在路上。大家团结互助,互相关怀,没有一个人发牢骚。

        在吴凡吾的记忆中,他认识的几名抗大同志的牺牲令他印象深刻。一位名叫杜禁农的同志,在行军中遭遇敌人突袭,双方近距离用刺刀肉搏,杜禁农被日被鬼子刺中了肚子,刺进去有七八寸深,他竟然把刺刀从自己身体里拔出来,刺进了日本鬼子的身体,敌人被刺死了,他最后也因为流血过多牺牲了。

        还有一个女孩是个从上海来的娇小姐,为了抗日跑到苏北解放区,在抗大五分校当文工团员,后来团员们到地方打埋伏,她的任务是在一个交通站负责送信,传递情报,结果有一次,日本鬼子扔炸弹把交通站炸了,她当时正好在里面被炸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她在路上遭遇鬼子,日本鬼子在后面追,没追上她就开枪把她打死了。她牺牲的时候不到20岁,离开上海的时候,她曾对爸爸说,一胜利我一定回上海回老家,可是她再也回不来了。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我们的传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我们的作风,我对抗大校歌的四句话深有感触。”正是那段艰苦的岁月和这些英勇的抗大同志,让吴凡吾深深体会到了抗大精神和光荣传统。 (张鹏整理)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2015年8月31日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