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峰:勇闯封锁线 参加八路军

发布时间:2021-05-22 16:33   本文被浏览过:

        李秀峰,原名李长岭,男,1929年6月26日生,山东省东阿县刘集镇西南李庄村人。1944年3月加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二分区第八团(属野战团),后被军分区分配到政治部《战友报》做通讯工作。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起先后被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西南军区所属部队和单位。1982年离休于云南思茅边防军分区。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奖章”。
        2015年3月13日,我们到军分区干休所采访了李秀峰老人。
        亲历日军暴行
        我于1929年6月26日出生在山东省东阿县刘集镇西南李庄一个普通的贫农家里。父亲李兰馥,母亲李魏氏。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我原名叫李长岭,现在的名李秀峰,是小时候读私塾时,老师给取的。参加八路军时家乡是游击区。我和哥哥商量都改名字,主要是让家里避免受牵连。由于家境贫穷,为生活所迫,父亲和哥哥李长岱(后改名李太峰)曾闯过关东。小时候,我上过二年私塾,长大后种过地。有一年天大旱又遇蝗虫灾害收成不好,随父母到黄河南面的东平湖一带,拾麦子逃荒要过饭。
        1938 年,刘集乡的不少村庄都被日军和汉奸占领了,当时李庄村就是被鬼子占领的村庄之一。李庄村周围布满了鬼子、汉奸的据点和炮楼,汉奸刘德超的司令部也驻扎在离李村东南只有6 里的苫山。当时,李庄西北3里的孙郭村有日本鬼子的炮楼;村西约10 里处的大赵村也有鬼子的碉堡;西南12 里处的阿城有鬼子的大炮楼和汉奸驻地;村子的正南方向12 里处的位山村也有鬼子修建的炮楼,可以说是“三里一炮楼,五里一碉堡”,村里的人想出去都得穿过敌人的封锁线。
        1939 年春,日本兵从东阿出发到阿城包围杂牌军“冯二皮”的司令部,途中在李庄村停下来休息。他们看到老百姓养的鸡便拼命抓去烤着吃。有一次,我看到这么一幕:一群日本兵看到村里有年轻女性经过时,叽里咕噜说了几句我听不懂的话,便蜂拥而上将其奸污,妇女的惨叫声和鬼子的淫笑声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从那之后, 我就下定决心,参加共产党,将日本鬼子打出中国。
        鬼子的恶行尽人皆知,当时李庄村的老百姓一听到鬼子来了,便吓得不敢出门或到处逃窜,鬼子叫门村民们也不敢开,恼羞成怒的鬼子便踹门而入。鬼子可恨,汉奸也好不到哪里去。1940 年,李庄曾几次遭到汉奸的“洗劫”。汉奸到村里去要粮食、要钱,更可恶的是在老百姓颗粒无收的情况下,他们还让老百姓把家里养的猪、牛、羊、鸡等畜禽给他们送去,杀死吃肉。如果老百姓有所反抗,就会被罚钱或遭到毒打。
        为参军两次勇闯封锁线
        冀鲁豫军区二分区八团(属于野战团),经常跨地区与敌人作战,1942 年该团就在聊城区域内活动。当时,我哥哥想参加八路军,以摆脱日本鬼子和汉奸的压迫。我知道后,也死缠着哥哥,要求跟他一起去寻找部队。正好我有一个亲戚从延安过来, 在八路军老八团担任领导。村里有的青年去找他参军当八路。1942 年3 月,我13 岁, 就和哥哥一起,步行了100 多里路,穿过两道封锁线找到了部队,加入了八路军冀鲁豫二分区老八团和军区情报处。老八团是主力部队,经常行军打仗。我当兵两个多月后,因为年龄小,夜行军跟不上趟,部队首长叫我先回家,长大后再来部队。1944年2月,我又踏上了寻找老八团的路。从李庄村顺着大路向南出发,行至张秋东南一处的封锁线时,我远远看到了日本人正在对过往行人进行询问、搜身。我打听好了封锁那边的几个村庄的名称,扯了几下破烂的衣服便向鬼子走过去。当敌人看到我衣服破烂,身上除了揣着几个用糠、玉米、豆子等做成的煎饼外,并无他物,就放心地放了行。
        走到寿张县县南孙口时,我看到一个高坡上设有鬼子的拦路桩,当时天色已晚,如果再用走亲戚的借口混过去已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路上走亲戚的很少,鬼子很容易起疑心。正在为难之际几辆送粮的独轮车映入我的眼帘,看到他们费力地向上推车,我就帮这帮人推起了粮车。靠着这几位运粮人掩护,我不仅顺利地过了关口,还找到了居住的地方。晚上,我和一位好心的运粮人挤了一宿旅馆。那时候,我身上没有一分钱,天气又冷,如果在街上过夜肯定会被冻坏,还有可能被鬼子抓走。和那些运粮人住的那一夜,鬼子曾查过几次夜,但都被运粮人出面挡了过去。
        三天后,我终于在范县金堤南某村找到老八团。在部队驻地两三天后,团首长写信派通信员将我送到观城县城东耿王村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当天就把我分配到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战友报社印刷所通信班,任通信员。
        从那以后,我对日军在华所犯下罪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抗战期间老百姓所遭遇的苦难,令我十分痛心。
        参加八路军 了解战争史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我冀鲁豫根据地(当时被分割为鲁西北、沙区、鲁西南等五大块)进行了无数次“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妄想毁灭解放区的人力、物力;国民党反动派也对解放区实行包围封锁。
        1941年4月12日,日军对沙区进行的“扫荡”,简称“四一二大扫荡”。日军第三十五师团及第一混战旅团各一部约万余人;伪军第一、第二十四路军及反动会道门等武装万余人,配有汽车、坦克百余辆,向我清丰县以西,内黄县以南,濮阳西北,滑县东北,卫河以东的沙区根据地进行“扫荡”。在八路军二纵队及军区四团等地方部队打击下,消灭敌伪一部,国民党军高树勋乘敌对我“扫荡”之机,进占范县城以西的古云集,被八路军击退,死伤逃散达1000 余人。此次反“扫荡”,使我主力突出重围,但县区基干队和群众受损失很大。
        日寇在这次“扫荡”中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内黄县被烧房屋2.1 万多间,全沙区群众被杀害4000 余人,其中杀绝53 户。仅杨崓一村就有6 口井被填满了尸体。粮食、种子、耕牛、农具大部分被抢走、烧毁。仅内黄县被抢走、烧毁的粮食计6.6 万多担。花生种全被烧尽。沙区人民的经济支柱之一枣树被砍5 万余株。加上1942 年、1943 年,沙区连年旱情严重、春季无雨、河渠干涸、大地龟裂,致使许多人逃往他乡,不少人因饥饿而死亡。尽管当时我党政军民进行很多善后工作与抢救措施,如大力进行宣传慰问,发放贷款、发放救济粮,揭露敌人,安定人心,组织生产自救等等。然而,沙区由于遭受损失大,仍有许多村庄无人或很少有人居住,一望无边际的大片沙土地荒废,无人耕种。
        说到此,李秀峰老人显得很激动。单从“四一二大扫荡”中的种种数据就足以看出日军在中国的肆虐以及他们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当时在《战友报》上发表和记录的所有战事,都让思想已趋向成熟的李秀峰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
        1944年4月,战友报社社长胡痴选调我跟他当通信员。5 月胡社长到太行林县参加“整风”,我便留到战友报社社部通信班当通信员。在这期间根据上级指示,为保证日、伪军“扫荡”时,能够就地隐蔽、躲藏,社部和印刷所全体干部和职工都积极行动起来,日夜挖掘地道。我们社部挖修的地道在驻地观城县裴海村本班战士杨自谦家后院。地道的要求是,出入口要小,深二丈多。由于我个头小便于操作,我参挖的时间最长。大家团结一心,干劲十足,提前完成了挖地道的任务。后来,社部保管股长兼指导员薛兆嵩,当场把奖励毛巾一条、洗衣肥皂两块交到我手中,我激动得心里蹦蹦直跳,头上也冒了汗。
1945年2月,随报社总编辑、代社长梁秋等领导同志,从观城县红庙村出发到濮阳东关。在为冀鲁豫边区行署和军区召开的“冀鲁豫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服务期间,那些受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他们感人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激励着我,对我今后的健康成长,选择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采访 撰稿:陈 旭)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