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紫:东江纵队《前进报》的战斗历程

发布时间:2025-01-17 15:57   本文被浏览过:

游击队初期的报刊

      1938年10月11日,日本侵略者在惠阳县的大亚湾登陆,国民党守军仓皇溃退,只十天时间,东江下游的惠阳、东莞、宝安、博罗、增城相继沦于敌手,21日广州宣告沦陷。

      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东南特委,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组织了两支人民抗日游击队,这就是曾生同志所领导的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王作尧同志领导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这两支队伍在东江南岸及广九铁路两侧打击敌人,解放了大片土地。

      随着斗争的深入,队伍的发展,曾生大队在东莞敌后创办的《大家团结》周报在1941年1月油印出版。同年2月,王作尧大队也出版《新百姓》在宝安的布吉创刊。当时,两个报社各有五六位同志。编、写、印都得自己动手。在流动的游击斗争中,两个周刊用一张腊纸油印,从三百到五百,五百到一千,一步一步地增加,一期比一期进步。

      1941年7月,为了加强领导,《大家团结》与《新百姓》两社合并,以杜襟南(陈嘉)为社长,沙克(李东廉)为副社长,金石坚为支部书记,编辑、记者有杨奇、李征、何泰、涂夫、史明等同志,并且决定将《大家团结》改为以干部为主要对象的刊物,《新百姓》则仍以四开报纸形式继续出版。

      1941年12月8日,突然太平洋战争爆发了。12月25日,英军投降,香港沦陷。使许多留在香港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的文化人,陷于危险境地。东江游击队奉中共中央的指示,配合地方党组织,全力抢救被困在香港、九龙的文化人,报社的同志也投入紧张的接待文化人的工作中。

邹韬奋、茅盾与《东江民报》

      1942年1月初,趁香港日军尚未管制得严密的时机,东江游击队和香港的中共党员想尽一切办法,将这批文化人化装成难民、绕过敌人的封锁线,从九龙半岛步行爬过新界大雾山,抵达了宝安敌后游击根据地。当邹韬奋、茅盾、戈宝权、胡仲持、廖沫沙、杨潮(羊枣)、张铁生、沈志远、胡风、胡绳、黎澍、宋之的、于伶、许幸之、章泯、风子、周钢鸣、特伟、丁聪、徐伯昕等新闻、文艺、戏剧、美术界的精英及其家属800多人,抵达游击区时,受到部队首长林平、曾生等热情接待。

      邹韬奋、茅盾、黎澍、宋之的等被安排住在宝安县白石龙村附近,他们很关心敌后新闻出版工作的情况,还仔细参观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品展览,对于套色油印出版的报刊很感兴趣。韬奋连连赞叹说:“真不简单,如此艰苦环境,四处为家,为民族解放大喊大叫,可喜可嘉!……”韬奋还积极建议办一个代表民众说话的报纸,部队首长同意了,决定将《新百姓》改为《东江民报》。韬奋挥毫书写了《东江民报》四个劲秀的题字,茅盾题写了副刊《民声》二字。丁聪、特伟两位画家为《东江民报》画了漫画。韬奋住在部队时间较长,经常为报社工作人员讲国际时事和办报经验,还在军政干部训练班讲授中国民主政治问题。在这期间,日军进攻惠阳、博罗,国民党军逃之夭夭,报社负责人要求韬奋同志写一篇社论,他马上动笔,题目是:《惠博失陷的教训》。在文章中,他一再呼吁国民党军队接受教训,立即停止“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政策,同人民游击队一道打击敌人①。

      《东江民报》从2月至3月,共出版了六期。

《前进报》诞生

      1942年春,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曾、王两支队伍合并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总队。相应需要一个代表总队发言的机关报。为此,总队政治部将《东江民报》改为《前进报》,于同年3月29日正式发刊。

      《前进报》属总队政治部直接领导,开始时是四开的油印报,以后发展为对开的大报。《东江民报》的几位领导都因工作需要,调离报社。《前进报》在国民党军进攻的艰苦日子里只有杨奇、涂夫、石铃、徐日青、黎笑(女)……等几个。每人背着腊纸、铁笔、油墨及印刷工具和纸张,通过封锁线到宝安、东莞敌后及港九大队活动地区去编印报纸。在沙头角与新界大埔之间经常可以发现报社同志的足迹。相对来说,这里国民党军不敢来打内战,还比较安全。可以躲在山寮大印其报。由于报社同志与群众关系密切,敌人出动方向都有情报。敌人出来“扫荡”了,报社工作人员下海到渔船躲避;敌人走了,大家又在深山密林中大干了。报社就是文化游击队,与武装部队在宝安、东莞敌后,风里来雨里去,以天作帐,地作床,一直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出版,传播党的政治主张,指导东江地区的抗日工作和斗争。

东江纵队宣告成立

      1943年冬,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已经在艰苦的敌后奋战了五年多,在东江地区广九铁路两侧,深入敌人心脏——广州近郊及港九敌占区,在海上、陆上主要交通线狠狠地打击敌人,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东江人民子弟兵的威信,从打击敌伪顽(顽固派)的斗争中逐渐确立起来了。游击队英勇善战,保护群众利益,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队伍一天天地壮大了。中共中央根据全国革命斗争的需要和我军成长的状况,决定公开宣布华南抗日游击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命名东江地区的部队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指令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12月3日是东江纵队成立的光荣日子。《前进报》的工作人员,连夜赶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及东纵司令部《关于抗日武装联合统一指挥的第一号布告》。

从油印到铅印

      《前进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流动的战斗环境中出版油印报,但它有两个时期是铅印的。1944年12月,报社在大鹏丰岛时,形势比较安全。因此,有条件利用铅字和机器印刷。从油印到铅印,从手工到机械操作,同志们都特别兴奋,大家守在机器旁像接生员一样等待着第一张铅印报的诞生。那是1945年元旦,第一张用红色印刷的报纸,刊登了毛主席写的《1945年的任务》。当这篇光辉著作送到根据地军民手中,它是多么引人注目和激动人心啊!从76期开始,铅印到81期,共出版五期铅印报纸。

      1945年3月1日,林政委对报社的同志说:“博罗那边国民党丢下了大片土地,你们赶快与部队过去开辟新区工作,听说《博罗日报》铅印机已搞到手,等着你们去用呵!”同志们多么兴奋,从3月4日开始行军,经一周旅程,到达了广东名胜罗浮山区。为了便于做好新区的群众工作(如减退租息建立政权),报社驻扎在福田附近的三星书屋。在机器没有装好之前,先恢复油印出版。

      说起抢运印刷机,这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据当时东纵独立大队政委张英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现已离休)的回忆,1945年初春,他接到司令部的命令,要他率领一个中队潜入敌占区博罗城,抢运《博罗日报》丢下的印刷机。张英同志原是印刷工人出身,对于印刷业务是行家。他接到任务后,二话没说,立即率领队伍,以一天的急行军,直抵博罗城。大约晚上9时,地下党的同志引路到《博罗日报》印刷厂,张英同志命令战士在印刷厂街道的两头放双岗哨,他立即带领两个助手,拆卸机器,每一部件,需要包装的包好,做到一个螺丝也不丢。另一部分人包装字盘,把每一格铅字塞紧在盘架上,使字粒不掉,然后两个字盘合起来,中间垫上几层纸,防止两个字盘磨坏铅字,最后用绳捆紧。不到两小时,全部机器和铅字便运出了博罗城。天亮时,队伍已到罗浮山了。由于印刷零件完整无缺,《前进报》工人很快就把它安装在罗浮山的朝元洞。这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印刷厂设在这里,再稳当没有了。

        五月时节,欧洲盟军打败德意法西斯强盗,全世界革命人民欢欣若狂。党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6月结束,喜讯由新华社电波传来,《前进报》赶快刊登“《解放日报》社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和‘七大’的胜利闭幕公告。”印刷机一天到晚轧拉轧拉地印个不停。

前进出版社在发展壮大

      部队领导对《前进报》的出版发行工作是很重视的。前进报社除出版周报外,还出版各种宣传小册子。1944年2月、9月,司令部、政治部两次作出决定,规定连队建立通讯网,经常研究和搜集有关敌、友、我与民众生活的一切材料并供应给报社,各地区的情报汇集,应按时专寄出版社一份,以加强全区情况了解,并健全各交通站的发行工作及组织群众读报工作②。

      日本投降前后,部队发展很快,东纵司令部辖下四个指挥部(包括江南、江北、海陆惠边和粤北)11个支队约万余武装,活动地区包括惠阳、东莞、宝安、海丰、陆丰、增城、龙门。它的武装工作队经常出入港九市中心及广州市郊打击敌伪,还控制了大鹏湾、大亚湾和珠江口,经常在海上截击敌人的运输船舶。挺进粤北之部队活动于从化、佛冈、新丰、四会、广宁、清远、英德、翁源、仁化、始兴、南雄以至湘赣边各地。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1945年春,政治部将报社的副社长涂夫同志抽调到挺进英德的邬强支队任大队政委。许实同志刚到报社不久也被调往粤北支队工作。与此同时,报社也调来不少新干部,可谓报社的全盛时期。这时先后成立编辑部、出版部、发行部、印刷厂……人员共达四五十人。负责同志有:社长杨奇、地方新闻部编辑李冲、电讯编辑李牧、副刊编辑许明(女)、驻路西(广九路西)特派记者何松、驻路东特派记者杨明、驻江北(东江北)特派记者钟紫、编辑部尚有工作人员郑亢行、陈桌坤、黄志猷、陈萝云(女)、许稚人(女)、李敏、莱服生等。出版部主任石铃、发行部负责人张弘、副官何尔夫、总务刘坤,印刷厂负责人有黄耀堃、曾新华、潘江伟、廖荣、曾超等,油印室有黄稻(女)、黄玉飞(女)、刘洁(女)、杨颖、刘毅、张传、黄维城及吴嘉华等人。

      书报发行范围不但是东江解放区,还发行到珠江、西江、韩江、粤中、南路等游击区和兄弟部队。出版书刊有《政工导报》、《整风文件》、《共产党人》、《悼念邹韬奋先生特刊》、《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等。为了扩大政治影响,毛主席著的《论联合政府》(铅印本)还通过地下交通站秘密发行到广州和香港敌占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944年6月11日出版的《前进报》(第60期)刊登了两封美国飞行员感谢东江纵队抢救他们的信,一封来自美国十四航空队一级中尉、中美联合空军飞行指挥兼教官敦纳尔W克尔(DonaldWKerr)。同年2月11日,克尔从桂林起飞到香港启德机场上空指挥12架轰炸机轰炸机场,他一时疏于防御敌机,突然被敌机子弹打中机身,油箱起火,被烧伤面部和足部。克尔跳伞降落在我港九大队的游击区,被我游击队小鬼发现,带到山洞中隐蔽了十六天;由于游击队英勇善战,粉碎了数千敌人的包围搜索,终于把克尔从困境中抢救了出来,送回桂林。

      克尔临行前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他说:“我用降落伞到地面以后的几天里,我认为我的情况几乎绝望了,当我得到你们的救护,而平安地渡过之后,我逐渐感觉到莫大的安全,看到你们伟大的组织力量,机敏周密,毅力和勇敢,我愈加惊奇了!……中国的抗战已得到全世界的赞许,我们美国人也因能够和你们像兄弟似地一起战斗而骄傲。我们将永久地,无论在和平中或者在战争中都和你们同志一般地站在一起!……”

      克尔临离东纵前,曾要了几份《前进报》新出版的报纸和刊物,他准备带回美国翻译成英文,让美国人知道英勇的东江游击队。

      克尔回到桂林后把他脱险经过报告给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陈在该报告中批示,这个报告可以作为飞行员的教材,以后如在东江地区失事,即可找游击队帮助脱险。

        同日《前进报》还刊登了五个美国飞行员的感谢信,这五个机师的名字是:美国空军中尉航行指挥员兼轰炸员。威廉·列夫柯,中尉驾驶员。佐治·H·小拉维尔,技士·亨利·M·爱利斯,通讯员兼炮手罗拔·D·石克,驾驶员兼机炮手丹尼士·E·康利。他们是在1944年5月26日从桂林起飞到大亚湾发现敌舰而低飞轰炸,战斗中他们的飞机被敌舰的机枪射中,被迫降落,用橡皮艇逃生,遂为我海上队救护。我方给予治疗并殷勤招待,当我方送他们回后方桂林时,他们十分感激。美国飞行员在信中称道:“我们五个美国飞行员,由衷地向你们救了我们生命的英勇而大无畏的游击健儿们致谢。……我们的美国人也曾从历史记载中读到了并研究过那些坚强的军队,但是在全部历史和全部我们的学问中却从来不曾知道有像你们游击队这样英勇的军队。终有一天,全世界都传颂你们伟大的工作——而我们对于你们所做过的和正在做的工作,仅只知道一点点。我们认为能够向你们致敬,能够称你们为兄弟,是我们的光荣和特有的权利!”离开部队前,他们索取了克尔离开以后的几期《前进报》带回去,其中一位飞行员说,我们回国得要写一本书,书名就叫做《伟大的游击队》。

      由于受这些被救的飞行员的影响,曾引起美国军事当局重视并与游击队合作。1944年7月,在美国出版的《美亚杂志》曾以《东江游击队与盟国太平洋的战略》为题,详细论述了东江游击队的作用与援助这一支部队对太平洋反攻的战略意义。(见延安《解放日报》1944年9月11日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设》杂志于1981年11月及1984年5月曾将抢救盟军的英勇事迹翻译成英文发表。美国、中、缅、印杂志甚感兴趣,曾转载其事迹,表示敬意。

抗战胜利与百期纪念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告投降,在这全国欢腾的日子里,9月5日《前进报》出版第一百期,当天报上,以本报同人的名义发表了《前进报》百期纪念献词。总结了过去的工作,瞻望了未来的前景。文章这样写道:“一百期的历程不算长,但也并不短,试摊开我们的报纸看吧!那是一幅充满苦难却又充满生机的一百期呵!在那里有着血和泪,但也有着热和爱,有着浓厚的黑暗,然而更有着辉煌万丈的光芒!百期的报纸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光荣的记载,这些记载正讴歌我们的英雄因消灭人类恶魔而创下的奇迹。”

      “要是问我们百期做了什么?那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就象一根红线贯穿着《前进报》的一百期,如果把本报的发展过程分为几个阶段,那么,五十期正好像一个路碑。前五十期标志着在敌伪摧残下的惨淡经营,后五十期却标志着在艰苦岁月中的茁壮成长。随后我队接受了中共的光荣领导,本报已成为东江纵队党军的公开喉舌了。……”

      这一天,《前进报》驻地可热闹极了,举行出版百期报刊展览,并召开了庆祝大会,可谓盛况空前。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饶彰风同志亲临大会祝贺。到会的还有电台等兄弟单位的代表共多人。大家共同回顾报社的出版事业,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前进报》共发表了近100篇社论,油印工作由于同志们精心钻研,业务提高很快,创造了两张腊纸叠起来一起誊写,并且从一张腊纸印几百份到创造7500份的最高纪录,这是油印出版史上的奇迹。为了培训油印和誊写能手,报社曾举办油印誊写人员学习班,支援各地区、各支队的出版工作。这是报社上下团结一致,发挥集体智慧的结果。会上,我们还兴奋地引吭高歌1944年集体创作的社歌:“我们是一群热爱祖国的儿女,我们是一队文化战线的青年。三年来走遍了惠(阳)、东(莞)、宝(安)、博(罗)前线,活跃在敌人心脏后方。密林深山,是我们的工厂,生产了万千精神食粮。我们的步伐一致,我们的目标一样,争祖国的自由,求人类的解放。谁说我们不会打仗?钢板、铁笔是我们的炸弹和钢枪。我们的油墨泼向法西斯强盗;我们笔尖刺向反动派的脸庞。我们也曾记载下光辉的战线,引导群众朝着一个胜利的方向。工作努力,学习紧张,教育民众,组织武装。我们要做爱民生产的好榜样。同志们,紧记上,我们是民族的先锋,我们是民族的栋樑,我们要站在自己的岗位,直到敌人的灭亡!”

      日军投降,形势急促变化,当年日军进攻时逃之夭夭的国民党军又回来东江向我们收复“失地”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报社分别出版江南版、江北版。

      9月中,纵队首长接中共中央指示:迅速派人到港穗占领宣传阵地。报社领导立即率领六位骨干到香港筹办党的喉舌《正报》去了。

      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接中共中央命令:北撤山东烟台。从此,《前进报》作为纵队机关报的任务也就胜利完成了。

      1985年7月

      注:

      ①参阅花城出版社出版《随笔》1983年第4期杨奇:《虎穴抢救》。

      ②参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江纵队史料395页,403页。

        (来源:《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六辑)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