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节松:我与丁玲的交往

发布时间:2021-05-22 10:16   本文被浏览过:

我是1930年在济南初识丁玲的。当时,我在山东省立高级中学读二年级。济南高中那时请了不少全国闻名的作家任教,如胡也频、董秋芳、楚图南、董每戡、夏莱蒂,等等。因为胡也频在济南高中教国文,而丁玲是胡也频的爱人,所以丁玲由上海到济南与胡团聚,这时我也就有幸认识了丁玲。
        当时丁玲虽只有20几岁,但已是颇有名气的进步作家。如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母亲》等小说,我都不止一次地拜读过,再加上她是左翼作家胡也频的爱人,因此对她颇为景仰。
一天,我拿着一本《母亲》去找丁玲,说:“丁女士,这是您的大作,我很爱读它,请你在这本书上给签个名字吧!”她看了看我这个比她个儿还要高的男学生,笑着说:“这书是你买的,我怎么好签名赠给你呢!”接着又说:“那么这样吧,我签上名字,但我就不写赠字了!”说着,便在书的封面上签了“丁玲——蒋冰之”几个字。这时我才知道丁玲是她的笔名。这本书我珍藏了很久、很久,后来在战乱中丢失了!
        不久,风传国民党山东省党部要逮捕胡也频,丁、胡匆匆离开济南去了上海,我也从济南高中毕业考入齐鲁大学。不过从那以后,每当我想到丁、胡去上海后的安危祸福,每当我看到那本书上的题名,便有无限怅惘之情。
 
丁玲劝我去延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已从齐大毕业,当上了山东盐务税警团的小军官。当时,因为中日两国军事力量悬殊,再加上国民党山东省的军政首脑韩复榘力图保存实力,无心积极抗日,以致山东大地很快沦入敌手。税警团当时驻防峄县,与日寇交战时损失惨重,奉命调往徐州休整,隶属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司令长官李宗仁排除异己,在税警团中大批起用广西人,撤换了许多山东籍官佐,我便离开该部,沿陇海路西上另谋出路。
        1938年夏,我到了西安。一天,在西安街头巧遇丁玲。他乡遇故知,我高兴地与她打招呼,一别七八年,我怕她已不再认识我,于是我向她自报了姓名及在济南高中时的往事。她说她还记得我,只是对我当时一身戎装,感到惊奇、惶惑。我向她说明了情况,并说明到西安来的目的。她说:“节松同学,大街上不是说话处,你明天可到七贤庄27号去找我,我们细谈。”
        次日上午9时,我如约到了七贤庄。原来这里是西安的郊区,27号是一座围以砖墙的大院,连大门也没有,墙上挂着一块长方形的木牌,上写“第十八集团军驻西安办事处”。我暗想:十八集团军不是共产党军队的番号吗?门口也没有岗哨,丁玲怎么会在这里?我正在门外犹豫、徘徊,一位穿军服的中年人走来问我找谁,我说:“丁玲同志在这里吗?昨天她约我到这里找她。”那人便带我进了大院,对着一排坐北向南的房子高声喊道:“丁玲同志,有人来找你!”丁玲从室内出来,看见是我,笑着说:“来,快进屋来。”我随丁玲走进房内,刚在一张旧杌子上坐下,领我进院的那位同志便提了一白铁壶开水进来,往一只搪瓷缸内倒满了一杯,递给了我,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茶,喝点白开水吧!”丁玲看着我,指着那人说:“不认识吧,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伍云甫同志,十八集团军西安办事处处长。”又指着我说:“这位是山东来的马节松同志,我们是在济南高中认识的。”伍云甫笑着和我握了握手。
        丁玲问我到西安来的打算,我说我想到重庆去。她又问我到重庆去准备干什么。我说我重庆有个熟人,想托他给找个工作。丁玲说:“既然你是到重庆去临时找工作,我看你还不如到延安去。”当时我对延安虽然还没有什么认识,但我却知道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大本营,于是我说:“延安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所在地吗?去了还能不能回来?”伍云甫同志笑着说:“你如果愿意去,我们可以介绍;如果你去了不愿在那里,可以随便回来。”我当时想,既然这样,去那里看看也可以。于是我说:“我还有3位同伴,他们都住在西安的旅馆里,我回去跟他们商量一下好吗?”丁玲和伍云甫都说:“当然可以。”
         我当即回到旅馆,跟同来的3位同伴商量了一下,他们都同意到延安去看看。第二天,我们4人便同去找丁玲和伍云甫。丁玲见我们4个青年人都来了,十分高兴,便立即去找伍云甫给我们开了个介绍信,次日我们便启程去延安。
         从西安到延安有近500公里的路程,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只能徒步前往,大约需10天左右才能到达。我们晓行夜宿,一路秃山野岭,十分荒凉。可是因为那时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千百万人向往的地方,全国各地的青年人都往那里奔跑,所以路上常见到一些迥异于乡下人的“长衫朋友”。一路之上我们遇到了在山东时我就见过的梁漱溟先生,还遇到了“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先生,以及文化人陈波儿、白薇、欧阳红樱等人。
         到延安后,我被分配到抗日大学第四大队学习,大队长是何长工。
         现在,丁玲已经走完了她的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我也成为白发老翁,但每当我想起60几年前的往事,却仍然对她有无限感激之情,因为是她,决定了我此生要走的道路。

        (来源:《济南文史资料》2001年第1期,总10期)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