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西:难忘的堡垒户

发布时间:2024-04-13 14:28   本文被浏览过:

       “堡垒户”,是抗日战争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产生的。
       1942年5月,日军在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出动5万余日伪军,在飞机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对我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妄图一举摧毁我冀中抗日根据地。为了保存实力,待机夺取胜利,我们的主力部队奉命转移到冀西山区。各军分区、县、区的部队和游击队,分别组成精干的指挥机构,分散到群众中。我基层党政组织,也都转入隐蔽活动。我当时任第7军分区政治委员。7分区是敌人“扫荡”的重点地区之一,所有村镇一时都被敌人控制,岗楼林立,公路如网,敌人天天到各村抢掠、抓人、杀人,抗日斗争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但是,我们的抗日军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掩埋了亲人和战友的尸体,怀着对敌人的血海深仇,继续开展顽强的抗日斗争。
       在敌人占领和严密搜查的情况下,怎样坚持斗争呢?首要的问题是要有一个可靠的隐蔽藏身之地。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各级干部和县大队、游击队,都在党的基础较好的村庄,选择一两户可靠的群众,作为自己隐蔽藏身之地。这就是堡垒户。堡垒户一般由各村党支部负责选择,大都设在党员、村干部或可靠的群众家中。各堡垒户都挖有地道。敌人不进村“扫荡”时,我们的同志就利用堡垒户开会或开展各项抗日活动。大股敌人“扫荡”进村时,我们的同志就化装分散在堡垒户中隐蔽起来;如遇小股敌人进村,便利用堡垒户家中的地道,主动出击歼灭敌人。所以堡垒户成了我们党政军机关和部队的隐蔽部、指挥所和进行抗日活动的战斗堡垒。各堡垒户都把我们的同志当成自己的亲人,不仅供我们吃住,掩护我们开展抗日斗争,而且在遇有危险情况时,他们不怕杀头,不怕倾家荡产,拼着全家性命,与敌人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保护我们的干部、战士和伤员。当时敌人为了孤立我抗日军政人员,对于掩护八路军和地方干部的群众,采取了极端残暴的镇压手段。安平县张舍村堡毫户乔聚永,掩护我县大队大队长王东沧、政委张根生住在他家。1942年下旬,一天叛徒带领敌人包围了他家,地道被破坏。在地道里隐藏的同志从另一个出口打死一个敌人,冲了出去。恼羞成怒的敌人当即把他家的房子烧掉,并把他70多岁的父亲打死。但乔聚水丝毫没有埋怨情绪,反而对抗日人员更加亲切,抗日更加坚决。
       无极县西西候村梁金蕊大娘,是1939年入党的老党员,1942年5月日军大“扫荡”后,她家成了我们的堡垒户,县委经常在她家召开各区干部会议。1942年7月间,县委书记张达风等去她家和县大队干部李金、李英等接头,被东候村敌人据点的密探发现。第2天晚,几十个敌人把梁大娘家包围,梁大娘和老伴,马上帮张达风等人迅速钻洞隐蔽起来。敌人进院后毒打梁金蕊,逼问八路军藏在哪里。梁金蕊被敌人打得死去活来,但始终回答:“不知道!”8月间的一天夜里,县区干部正在她家开会,敌人又闯进来了。她赶紧帮助我们的干部隐蔽起来。敌人扑了空。就把梁家所有家具统统砸坏,并毒打梁金蕊,逼她交出藏着的八路军。梁大娘被打得昏了过去,女儿拉她,又被敌人一脚踢倒在地。可梁大娘始终没有说出我县区干部隐蔽的地方。
       安平县南郝村青年妇女邢小梅,为了掩护隐蔽在她家中的八路军干部。遭受敌人严刑拷打,她始终坚守秘密。穷凶极恶的敌人把黑油泼在她身上,从头部点着烧她,边烧边问,但她至死也没暴露我军情况。
       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最困难的是如何安置伤病员,就地治疗,没有医院,往后方医院送,敌人围困出不去。所以只能由堡垒户把伤病员掩护起来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治疗。1942年5月日军大“扫荡”后,我们7分区共有600多名伤病员,分散隐蔽在7个县的广大农村堡垒户中。伤病员被安置到堡垒户家中后。都要“认亲”,确定称呼和应付敌人的办法。大娘、大伯和大嫂们整天烧水做饭,喂饭换药,端屎端尿,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照料伤病员。
       我们分区司令员于权伸、地委书记张达和、团政委孙洪志、团政治处主任赵绍昌等和不少营、连干部负伤后,都是在堡垒户经过救治重返战斗岗位的。在敌人疯狂烧杀抢掠的情况下,许多堡垒户为了掩护我们的伤病员,临危不惧,与敌展开了各种斗争。
       1943年秋,定县县大队政委赵铁夫带着4名同志和12名伤员住在小师家庄尤老锋的家里。一天,吃过早饭,区干部马新来找赵铁夫汇报,马新刚进入尤家,便有几个伪军追来。尤老锋的儿媳春喜见到这情况,忙把二门闩上,赵铁夫和马新等人趁机钻进地道。敌人用枪托猛砸二门,春喜估计我们的人藏好了,才不慌不忙地开了门。敌人进门后用枪对准她的胸膛大声问:“人藏到哪里去了?”春喜答:“没看见。”伪军满屋子去搜。一位伤员因行动不便没来得及钻地道,被伪军发现了。伪军问:“这是什么人?”春喜泰然答道:“是俺孩子他爹。”伪军又问:“腿上的伤是怎么回事?”春喜回答;“他是多年的连疮腿。”伪军大吼:“你她妈的混蛋,这是炸伤的,你不说实话,枪毙了你。”说着,就照春喜的头上开了一枪,没打中,春喜面不改色,理了理头发,坐在伤员身旁。这时,她婆婆抱着孩子走过来。春喜接过孩子递给那伤员说:“给你孩子。”敌人正在将信将疑时,两面政权的村长进来了,忙对伪军说:“老总,辛苦了,快到村公所喝水去吧!”一面说一面把一把票子塞到伪军手里,连说带哄地把伪军领走了。赵铁夫和马新脱了险,伤员也得救了。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是安平县报子营村堡垒户李杏阁大娘。当时冀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赞美李杏阁的歌谣:
       冀中区好地方,报子营有个李大娘。
       李大娘好心肠,爱护子弟兵美名扬。
       她待伤员似亲儿,伤员称她像亲娘。
       做饭熬粥不嫌累,接屎端尿不怕脏。
 

       的确,李大娘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八路军伤病员身上。1942年冬,一天深夜,村长把一位满身是血的伤员抬进她家。村长说:“这伤员是第5区小队的刘建国,在西候遭遇战中负了伤,一定要想法救治。”“放心,交给我吧,有我就有他。”李大娘说着,忙生起一盆炭火放在伤员身边,后又端起油灯凑到伤员身旁,小心地脱掉伤员身上的血衣,把盖在儿子身上的棉被拿来给伤员盖上,接着用棉花沾着开水把伤员身上5处伤口洗干净。这一夜,她一直守候在刘建因身边一会儿听呼吸声,一会儿摸摸胸口,天亮了,她见刘建国微微睁开了眼,忙高兴地说:“你可醒来了,孩子想吃饭吗?”刘建国张张嘴,说不出话来,她赶紧端过一碗粥来,一口一口地喂。刘建国大小便不能自理,她就把自己的铁簸箕砸成一个圆盘,边上用棉花和布包好,每次刘建国大便时她就用这圆盘去接。就这样,李大娘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终于使刘建国的伤慢慢好起来了。
       反“扫荡”斗争在继续,伤员越来越多,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帮助李大娘挖了两个地洞,供我们的干部、战士养伤和隐蔽。几天以后,第32区队的魏正甫、李德山、李德相等伤员相继住进她家地洞,7分区后方卫生所军医张树楷、于春晖、卫生员刘秦花、杨秀娟等也赶到这里,并带来了部分医疗器械和药品,这样,李大娘家便成了八路军的一所地下医院。伤员增加,原来的地洞不够用了,李大娘便和大家一起,又在屋里、猪圈里,菜窖里挖了几个地洞。伤员多,医护人员少,李大娘除了烧水做饭,还经常为伤员洗衣服,端屎端尿,终日忙个不停。为了减轻伤员长期卧床的痛苦,她把多年积攒下来的棉絮拿来垫到伤员身子下边。为了增加伤员的营养,她用自己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换了鸡蛋,给伤员做汤喝。后来她又把自己仅有的两只老母鸡杀掉给伤员吃。
       当时,输送到这里的伤员多是四肢受伤,活动不便,住在洞内不见阳光,伤口一天要换两三次药才能防止感染。为了照顾好伤员,李大娘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护理技术。她常说:“伤员出生入死,流血负伤,是为了咱百姓过安生日子!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照顾他们,分担他们的痛苦。”伤员们有的住上几个星期,有的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李大娘总是日夜操劳,不嫌脏,不怕累。伤员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拉着大娘的手说:“你真比俺的亲娘还要亲呀!”李大娘却说:“孩子,我累点不算啥,只要你们得救了,有了你们,咱老百姓才有指望,所以豁出命也要保护你们。”特别是一听说有敌情,李大娘更是忙个不停。她帮助医护人员收拾药品和医疗器械,疏散伤员,遮盖洞口。有一次掩护工作刚完毕,两个日军就闯进院子,一面叽哩哇啦乱叫,一面进屋乱翻。日军闻到有药味,便把李大娘叫到门口问:“八路的有?”李大娘摇摇头:“没有。”日军发怒了,用枪托痛打李大娘,李大娘坚持说没有,日军就下了毒手,用刺刀点刺李大娘的胸口,李大娘身子一歪,刺到了肩上,她忍着剧痛仍一声不吭。正在这时,日军听见了集合信号,李大娘才幸免了一场大灾难。
       在抗日战争中,李杏阁大娘照顾的伤员,轻者三四十天,重者400多天。据统计,她先后掩护和护理伤员73名。1944年11月,冀中军区在安平县报子营村召开大会,冀中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林铁和副政委李志民代表军区授予李杏阁以“冀中子弟兵的母亲”的光荣称号。
       堡垒户不仅担负着掩护我党政军干部和伤病员的繁重任务,并负责为党政军机关传送信件、文件和情报。在敌人占领区,他们经常化装成走亲戚的妇女或小商贩,巧妙地通过敌人的封锁沟和据点,出没于城镇和乡村,传送情报和信件二在敌人围攻、封锁最严密的时候,我们部队后方的被服厂,修械所、仓库等,也都分散在堡垒户中,在堡垒户的掩护下,坚持生产和工作。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堡垒户不仅遍布我们7分区城镇村庄,其他军分区也很多,在整个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到处都有堡垒户。  
       成千上万的堡垒户,像一座钢筋水泥筑起的红色堡垒,保护了我党我军大批干部战士和伤员,为坚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优秀代表,是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鱼水关系的生动体现。他们的英雄业绩永远值得我们以及子孙后代敬仰和怀念。
    
(1987年9月定稿)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