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团是一支不但很能打仗,而且有着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和优良战斗作风的部队。这个团的前身是1937年12月在山西省洪洞县组建的115师343旅补充团,其中3连和8连是从686团调来的红军连队,全团大部分排以上干部是经过长征的红军,曾参加过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战。1938年12月,我们这个团改为115师晋西支队第1团。1940年5月,为了加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支队长陈士集率领下,我们团从山西省临县出发向山东挺进。途经背西南、太岳、太行、冀南、鲁西等5个地区,参加大小战斗40余次,歼灭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4000 多人,于11月到达鲁南后,改为115师教导第2旅4团。接着就组织了武安、小卞桥战斗。7天歼灭日伪军600余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1941年1月上旬,挺进山东省郊城、临沂和江苏省邢县地区,在激战重坊、胡集,重创日伪军后,又星夜兼程东进,边走边打,一路上拔除敌人据点数十个,收复了部城县、江苏省赣榆县和东海县的100多个村庄,赶走了日伪军,清除了土匪,恢复和建设 革命政权,为巩固和扩大滨海地区抗日根据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滨海地区沐河两岸的乡亲们,把我们4团亲切地称为“老4团”,把我们看作最可亲近的人,最可信赖的靠山。
长期的革命斗争,使我深深体会到,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最大的拥政爱民,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用战斗来保卫人民政权和群众利益。1941年秋,日军向山东省临沭县岌山前村进攻。这个村的民兵自卫队300多人立即奋起抗击。但是由于民兵武器差,我们部队驻区高度分散,联络不畅,没有及时赶到支援,结果乡长张作洪及38名民兵骨干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还有103名群众被敌人抓走、岌山前的民兵是全县闻名的,乡长张作洪更是妇孺皆知的抗日英雄。他们每次配合部队作战,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次遭受这样大的损失,我们全团指战员心里难过极了。事后,我和团长钟本才立即召开团军政委员会,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并通令全团:今后部队“在驻地附近发现敌情,不要等待命令,应主动组织部队跑步参战。”我们还编写了拥政爱民教材,在全团干部战士中进行了教育。我和团民还在大会小会上一再强调,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不仅在平时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而且要时刻注视敌人的动向,随时准备着用战斗来保卫人民。全团同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为人民服务,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是人民军队的宗旨和光荣职责。从此,我们4团每个指战员在思想上都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观念:“枪声就是命令”, “要主动打击敌人,保卫人民”,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群众遭劫遇难有危险,部队就立即出动前去解救。1942年9月28日,临(沂)郑(城)公路各据点日伪军700余名,由日军32 师团的小林联队长亲自指挥,分两路向沐河西岸的岌山一带进犯。我和新任团长贺健闻讯后,立即率领两个营投入战斗。岌山前、曹庄民兵游击小组、县大队、区中队也主动出击,积极配合战斗中,干部战士不怕牺牲,英勇拼杀,打了不到一天,就将扫荡之敌全部击溃,打死日军小林联队长以下30多人、伪军70多人,俘虏伪军40多人,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
战斗结束后,群众兴高采烈地庆祝胜利,称赞这个仗打得好,为牺牲的烈士报了仇,为乡亲们解了恨。1944年春节前夕,沐河西朱村的群众正忙着操办年事,家家户户贴对联、办年货,村里业余戏班子、妇救会、儿童团也抓紧时间搭戏台排练节日。在那为民族争生存的战斗岁月,人民群众是多么想过一个平平安安的春节啊!为了保卫人民群众过好年,我们的干部战士不分昼夜,顶风雪冒严寒站岗巡逻。一天深夜,驻守在沐河东岸顶子村的8连6班长张昌全和战士裴飞正、焦太三人,刚刚接过最后一班岗,就在鞭炮声中迎来了大年三十的黎明。突然,机枪声大作,只见曹庄方向浓烟滚滚,听老乡说有100多名鬼子兵向朱村奔来。为了保卫人民过好春节,班长张昌全马上派小焦去连部报告,自己和裴飞正继续观察,准备战斗。连长郝思甲和指导员谭沛然接到报告后,当即组织部队过河迎战,同时派通信员李爱堂跑步到月庄向营长报告.营长郭廷万、教导员于敬山接到报告后,立即率领7连和9连急速奔向朱村。
此时通往朱村的道路上,背筐提篮,牵驴推车,扶老携幼的逃难群众乱作一团。可是,当我们的部队一出现,群众惊慌的心情马上镇定下来了。许多人提高嗓门大声呼喊:“乡亲们,老4团来了!我们有救了!” 8连一赶到朱村,迅速兵分3路直扑敌人。伪军闻风丧胆,一触即溃,剩下的50多名日军,也仓皇地钻进了村东南边的柏树林,我们部队立刻冲上去,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了。为了保卫人民,我们的干部战士个个英勇冲杀,连长郝思甲和1排长秦家龙负了重伤,继续坚持指挥;1班长焦锡模一支胳膊被打断,仍坚持不下火线,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战士郝红娃的腿负了重伤,简单包扎了一下,就又拖着一条腿冲了上去;还有许多战士,身上多处负伤,仍坚持战斗。正当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当地的民兵和乡亲们背着手榴弹,抬着担架上来了。看到民兵和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支援,指战员们顿时勇气倍增,又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敌人步步败退,企图夺路逃走,我们紧咬住不放。8连1排副排长安吉然勇猛地冲上去,同1个日军扭打在一起。日军拉断了手中的手榴弹弦,妄图把安吉然吓倒,以便趁机逃命。可安吉然毫不畏惧,死死抓住敌人不放。日军只好将手榴弹抛出,俯首就擒,当了俘虏,经过激烈战斗,柏树林被我们夺了下来,敌人又逃进村西南面的一个小沟沟里,我们部队又迅猛追击过去,在敌我相距30米的窄小地段,展开了一场激战。直到午后两点多钟,敌人才趁浓黑烟幕,在增援部队的火力掩护下,扔下30多具尸体,像丧家犬似地逃进大哨据点。在追击中,我8连4班班长任德喜还活捉了一个日军士兵。
战斗胜利结束了,朱村的乡亲们陆续回到村里,看见家里的年货、家什样样完好无损,个个百感交集,热泪盈眶,纷纷跑出家门,请8连的同志到家里一块过年。而8连的同志觉得赶走日军,解救乡亲是自己的责任,不能再给群众添麻烦,坚持要连夜赶回驻地顶子村。8连要走了,乡亲们倾村出动,男女老少眼含热泪一直把连队送到河边。
在返回驻地顶子村的路上,8连的同志,既为这次保卫人民,打了胜仗而高兴,又为牺牲的战友难过。但是,为了不影响顶子村群众的过年情绪,全连同志一致同意进村后只讲这次战斗的胜利,不提牺牲的战友。谁料,8连的同志刚刚踏上顶子村边桥头时,就被在那里久候的乡亲们包围了。乡亲们一眼就看出了8 连的伤亡情况,心情顿时变了样。民兵王胡昌的母亲在队伍里喊着、叫着,一定要寻找曾住在她家的机枪班长刘希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在队列里像找自己的孩子一样,逐个查找住在她家的战士,当她一遍又一遍地查找,没有见到小张和老陈时,知道他俩是在战斗中牺牲了,顿时嚎啕大哭。在场的人们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悲痛,放声痛哭起来,边哭边呼唤着牺牲同志的名字。是的,在这次战斗中,8连有24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乡亲们怀念他们,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战后不久,朱村的干部带领群众,又专程来到顶子村慰问8连。在慰问大会上,他们赠给8连一面锦旗,旗上绣了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钢八连”。从此,“钢八连”的名字就叫开了。以后在山东军区战斗英模大会上,政治部主任肖华正式宣布8连为“钢八连”。
为了表彰沐河两岸军民英勇斗争的功绩,永远悼念4团和临沐县独立营在战斗中牺牲的干部、战士和民兵、群众,1944年春,经山东省武委会和滨海行署武委会批准,在朱村西边的山岗上,修建了三座烈士纪念塔。40多年过去了,如今人们一看到这座纪念塔,就会想起抗日战争期间,沐河两岸那一幕幕军民并肩战斗、骨肉情深的动人场面,就会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大干四化的志气。
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热爱人民不仅表现在对敌作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上,而且反映在平时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保卫群众麦收,助民秋收秋种,生产自救减轻人民负担等许许多多拥政爱民的活动之中。在战祸连年,灾害频频的岁月,人民群众收点粮食是何等的难呀!有了粮食,才能养家糊口和支援前线。所以,粮食是群众的命根子。而敌人也把粮食看做宝,每到收割季节,他们都要出来抢掠。为了打击抢粮的敌人,我们每年都根据地方的需要和周围的敌情,组织全团像打仗一样帮助和保卫群众麦收。
1943年初夏,沐河两岸百里平原上,翻滚着金色的麦浪,人民群众看到这丰收的情景,无不打心眼里高兴。驻在临沐县醋大庄的日伪军也早已垂涎三尺,妄想劫夺人民的劳动果实。日军小队长岩上还精心策划了一个夺麦计划,扬言要“速战速决”,那些日子,老乡们焦急地盼望着保卫麦收的部队到来,我们了解到这个情况,团领导立即决定,全团总动员,用战斗保卫麦收。当时,我们一方面抽调连队随13团和6团3营挺进日(照)、营(县)公路以北开辟滨北根据地;一方面组织部队立即投入了保卫麦收的紧张战斗。每个连队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1个连要负责1个区,有的要负责几个区。特务连配合沐河两岸3个区的民兵封锁沐河,并过河包围据点。这消息很快传到周围村庄,乡亲们喜形于色,奔走相告:“快准备麦收吧!咱们的老4团来了!”6月1日,7连到达贺城以后,马上和地方的同志研究如何动员群众,如何组织劳动,如何部署兵力,并决定第2 天晚上就开始收割。6月2日夜晚,7连的1个排和1个区中队,摸进了醋大庄的土围子,把日军岩上小队长的据点三面包围起来,割断了据点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并用机枪封锁了唯一的出口。另外两个排和4个区中队分别在麦地四周担任警戒。当地群众和根据地中心区来的麦收队,在朦胧的月光下,一声不响,紧张地收割,人挑、肩扛、车运,很快将麦子收完,并运到了根据地.据点里的日伪军始终没敢走出一步,当我们的部队和群众撤走时,炮楼里的敌人才冷落地放了几枪,同志们风趣地说:“哟,给我们开枪送行来了!”就这样,我们团和地方武装包围醋大庄7天7夜,掩护群众收麦5200亩,岩上小队长在炮楼里,眼看着小麦运到河东根据地,气得直跺脚,他可真是望麦兴叹,可望而不可及!
粮食运到河东以后,乡亲们日夜赶着打场。看着场上堆得像小山似的新麦,乡亲们个个喜笑颜开地说:“没有老4团的保卫和帮助,咱哪能收到这么多好麦子呀!”并一再表示,要把好麦子交公粮,支援八路军多打胜仗。古贺区的干部群众为表示感谢,给我们团送了一面绣着“滨海屏障”的锦旗。1944年,保卫和助民麦收,更是热火朝天,事先各连都制定了拥政爱民公约,全团还开展了劳动大竞赛。我们团的领导同志也都下地劳动,帮助群众收麦子。各连都超额完成了计划。特务连一面封锁据点,掩护群众,一面割麦678亩,创造了全团最高纪录。团里还组织了割麦远征队,走了53个村庄,帮助351户军属,248户村干部与抗日工属,和家境贫苦群众,共计收割麦子4560多亩。在劳动中,干部战士自觉发扬八路军的光荣传统,严守纪律,不接受群众的任何报酬。群众过意不去,偷偷把煮熟的鸡蛋和买来的烟卷放到战士的兜里,但大家又都原封不动地送还群众。1945年,由于解放区的扩大,敌占区的缩小,我们保卫麦收的任务已经延伸到临(沂)郊(城)公路线上了。
在秋收秋种中,我们团也千方百计为群众多做好事。1943年夏,为了保证群众秋收种上麦子,我们根据山东军区的指示,派1营2连到淮海区运回2.5万公斤麦种。当该连赶到江苏省沭阳县时,恰好遇上县大队和民兵正在围攻有400多个伪军固守的据点桑墟镇。这个据点被包围3个多月了,还没有打下来。当地群众采取大摆臭狗阵的办法,在夏日酷暑季节,杀了100多条狗扔到据点四周。尽管臭气熏天、但也无济于事。我们团2连到达桑墟后,连长张善样和指导员武世鸿经过研究认为,要运麦种应先帮助民兵拿下据点。于是,他们利用伪军害怕“老4团”的心理状态,立即组织部队全副武装,雄赳赳气昂昂地绕着据点跑了一圈,并协助地方部队展开了政治攻势。敌人一看“老4 团”真的来了,吓麻了爪儿,第2 天就缴了枪。据点拿下来了,当地政府很快准备了100多头毛驴和小推车,把2.5万公斤苏北优良麦种运到了临沐、郑城和海陵等根据地,保证了群众秋种的顺利进行。毛泽东同志曾教导我们说:“只要我们全体英勇善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人人个个不但会打仗,会做群众工作,又会生产,我们就不怕任何困难。就会是孟夫子说过的“无敌于天下”。1941 年至1942 年期间,由于敌人疯狂“扫荡”,我们抗日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部队生活极其艰苦,许多部队断了粮饷供应,一天两餐,有时一天一餐,有时靠黑豆渣子、地瓜秧充饥。
为了粉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扼杀抗日力量的罪恶企图,减轻人民负担,坚持抗战。我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组织部队开荒种粮种菜,而且还抽出不少干部建作坊,搞贸易,自己动手解决部队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药物,团里干部当时都是20多岁,带头开荒,每人平均开荒2亩多地。1943年,全团开荒340多亩。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团里还专门成立了150多人的生产队,仅1942年春秋两季就收获蔬菜2万多公斤,高粱6539公斤,收的大白菜够全团吃4个月的,烟川沟收成也不差,抽烟的同志春季可分半斤烟叶。生产队还自建了作坊,把花生、黄豆榨成油,除用来改善部队生活外,还支援地方政府,同时还搞起运输组和贸易组。经常化装成商人,用花生、大豆,到海、青岛等地为部队换药品、布匹、肥皂、毛巾等日常用品,有时还可换回少量的炸药。1营为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在山子口办了1个骡马大店、盐槽子(食盐公司),经常到敌占区去搞贩。运由于部队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平均每人1年生产节约可达北海币600元,使根据地群众每人每年相对减轻了10余元钱的负担。这样做一举多得,深受地方群众和广大指战员的欢迎和拥护。在千方百计减轻人民负担的同时,我们还想尽一切办法为群众解忧排难。1941年沐河两岸大旱,庄稼收获无几,第2年又发生了严重的蝗虫灾害,春天青黄不接时,粮价飞涨,小麦17元1升,高粱8元1升,花生皮都涨到25元50公斤(均为北海币),乡亲们只好以地瓜秧、树皮、野菜充饥。为帮助群众度过灾荒,我们组织1个营的兵力到敌占区做了几个地主老财的工作,让他们献粮食,一次就收了小麦1150 多公斤,在部队同样急需粮食的情况下,我们决定1斤不留地把这些小麦全部送给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1942年春节前夕,江苏省东海县的敌人四处抢掠,弄走群众几百头肥猪,并准备把这些猪运往日本。在那战火和灾荒连年的日子里,群众养大1头猪是多么不容易,猪是农民群众的重要经济收入,1头也不能让日军运走。我们研究决定,由我带领2营两个连队,当夜奔袭陇海路北的伪军据点乔团村,歼灭了守敌,将600多头肥猪赶回根据地,分别送还群众和地方政府,赢得了人民群众一致称赞:八路军老4团,打鬼子真勇敢,为俺们办的好事说不完。
人民群众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我们团在滨海地区临沐、邦城和海陵一带,坚持抗日斗争长达5年之久,与当地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结下了浓厚的情谊。我们处处尊重地方党政领导,凡有重大活动,都主动向地方请示报告或一起研究决定;每当地方政府和人民遇到困难,我们都积极支援。同样,地方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对我们部队的困难,也全力帮助解决,他们支援部队打仗,不怕牺牲一切;他们照顾伤员,无微不至;他们参军参战,十分踊跃;他们把为子弟兵尽点心意,看成是最大的光荣。
1943年8月的一天,大气热得像蒸笼,河边柳树上的知了拼命地叫着,驻在沐河西后沿村的1连,为摸清马站和华埠的敌情,连长于峰德带着战士刘治国和许光先化装侦察。当他们钻出高粱地,走到一个村头。刚刚踏上公路时,便碰上10多个伪军从对面走了过来,相距不到100米,敌人见他们只有3个人,拼命地向他们追来,怎么办?硬拼,肯定要吃亏。为了保存自己,完成侦察任务,连长于峰德当即和小许敏捷地退入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走在前面的刘治国来不及退进青纱帐,便趁机翻墙跳进了一家老乡的院子里。当时,这家只有1位50多岁的老大娘和她女儿。老大娘一看八路军跳进了院子,知道是敌人追得紧,二话没说,便让刘治国躲进屋里,此时街上传来了敌人的叫骂声,并开始挨门逐户地搜人。大娘家里只有3间房子,躲无处躲,藏无处藏,娘俩非常着急,敌人已到院外了,为了不连累老乡,刘治国争着要冲出去与敌人拼杀,大娘怎么也不肯,为了掩护八路军,她急中生智,马上让刘治国躺在炕上,拉过1条被子给他盖好,并让女儿迅速打扮成媳妇模样,坐在刘治国身边,装成照顾病人的样子。原来这家姓赵,姑娘叫赵秀珍,19岁,她们懂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穷人的大救星,没有共产党和八路军,就没有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今天,亲人遇难,无论如何也得营救啊!她拿定主意,豁出命也要掩护这位八路军。不一会,保长领着3个伪军进了赵家院子。赵大娘马上迎出来抢先搭话:“老总有什么事?”, “有个八路军跑进了你家吗?”伪军骂骂咧咧地进了屋子,一眼望见炕上躺着的刘治国,便问:“这是什么人?”赵大娘不慌不忙地回答:“老总,这是我闺女和女婿,是来看我的。”姑娘接着说:“我男人病了,刚吃了药,正在发汗。”伪军掀开被子一看,“病人”闭着眼睛,头上湿淋淋的。又用贼溜溜的眼睛,盯着炕沿边刘治国那双沾满了泥的湿鞋,姑娘怕敌人看出破绽,马上接着说:“俺们早晨才从婆家来,过河时不小心把鞋弄湿了。”赵大娘知道保长是替八路军办事的,于是暗暗地给他使了个眼色,保长点点头,忙笑着说:“老总,炕上的病人确实是她家的女婿,我认识,我可以用性命来担保。”敌人信以为真,走开了。天摸黑,赵大娘到村外望了望,见敌人走远了,才把刘治国送出村子。
地方政府对部队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我们每到一个村,村干部都忙上忙下为部队帮忙;民兵自动和战士一起站岗放哨,儿童团也争先恐后地跑来受领任务,有些开明人士,自愿担当我们的联络员,一有情况马上报告,乡亲们说他们是“老4团的候补兵”。1943年,我们团2连护送去延安的30名干部路过临沂城南敌占区,晚上行军,白天休息。有一天,他们大白天在离敌傅家庄据点不到1.5公里的1个小村子里休息。正好这天伪军1个小队进村来催粮。为了保护2连和去延安的干部的安全,村自卫团秘密地在村外放哨。村干部安排伪军吃了一顿饭,巧妙地把伪军打发走了,当2连和去延安的干部睡足了觉,吃饱了饭,走出几十里路以后,这个村的保长才跑到敌人据点报告:“一大批八路军过来了,有几百人呢!”把敌人闹得坐卧不安。
沐河两岸的人民群众,对我们4团的干部战士可以说是爱兵如子,干部战士从战场上负伤下来,家家户户都争着照顾伤员。
1943年初,我团攻打郑城。战斗一结束,受伤的战士都被黑豆涧村的群众接去了,战士裴飞正和另一名伤员住在李大爷家,李大爷和儿子、儿媳、孙子一家人挤在四处透风的厢房,而把正房热炕让给了裴飞正他俩住,并把唯一的一床新花被拿给他们盖。裴飞正他们实在过意不去,执意不肯。李大爷竟难过地流了泪,他说:“好不容易轮到俺家照顾一次伤员,你们却这样客气,叫我们多么难受呀!”看到这情景,他们只好同意了。吃饭的时候,李大爷一家吃的是苞米稀饭,却给他俩每人煮了两个荷包蛋。
一天,日军出来“扫荡”,村里群众顾不上照料家里的东西,首先把伤员转移到村外事先挖好的洞子里藏起来。裴飞正躲在洞子里,前思后想觉得这样住在老乡家里,群众的负担太重了,他决定去找部队参加战斗。于是,他爬出洞子,拖着一条负伤的腿,走了几十里路,赶回团部驻地陈巡会村。部队领导见他伤还很重,耐心说服,又把他送回黑豆涧村。裴飞正哪里知道,当他从黑豆涧村出走后,可把李大爷一家急坏了,他们怕出什么事,天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翻山越岭把村子周围找了好几遍,全村人都为丢了1个伤员心神不安,当大家看到他又安全回来时,个个惊喜万分。
由于八路军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青年们把参加八路军看作是全村和全家的光荣,当时,临沐县流传着这样两句话:“参军要参八路军,当兵要到老4团”。1944年农历正月十五,临沐县在店头镇召开了几万人参加的参军大会,全县各区、乡、村,都有组织地欢送参军青年,参军的同志有的骑着马,有的乘着车,个个戴着大红花,各路欢送参军的队伍中,有的是妻送郎、父送子,有的是妹送哥,或是兄弟双双把军参。这一天,店头镇到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妇女识字班、秧歌队边扭边唱:
满街张灯又结彩;
战马叫,军号响,
司令员来到咱村上。
送郎送到十里亭,
一队队英雄,勇敢去出征。
妹盼郎哥立功传喜报
为人民,保国家,万古留英名。
歌满山,
滨海来了老4团。
打鬼子,
捉汉奸,
军民并肩齐抗战
鱼水难分心相连。
祝愿这支部队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谱写拥政爱民的新篇章。
1987年春写于北京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