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平原作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英雄的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在半个世纪后,我们这些曾经和冀中军民一起与日军进行殊死战斗的老兵,回顾当年枪林弹雨中战胜强敌的战斗历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才能创造出平原游击战这种战争奇观。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真正的人民战争。
(一)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是怎样开展起来的
冀中,地处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沧州之间,千里平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周围有平汉、北宁、津浦、德石铁路,大清河、子牙河、储龙河,永定河,拒马河纵横其间,公路干线四通八达。这里是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并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就先后在冀中地区的城镇和乡村,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32 年7 月,中共保定属特委曾发动了保定第2师范学校学潮;同年9月又发动了高(阳)益(县)农民暴动。这两次著名斗争虽然都没有取得胜利,但却在冀中平原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37年9月,日军占领保定,接着又攻占沧州、石家庄等地。仅仅3个多月的时间,冀中境内的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皆沦于敌手。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我冀中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究竟是怎样开展起来的呢?现在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回顾。
人民武装的诞生
为了适应全面抗战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在国民党军第53军130师691团(原属东北军)任团长的吕正操(共产党员),待机留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北方局的指示,吕正操在随国民党军南撤途中,一方面在任丘留下人员找中共地方党组织联系;一方面发动本团已秘密建立的共产党组织和党的外围组织“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分头进行思想动员,宣传脱离国民党军队,到敌后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道理。1937年10月12日,这支部队到晋县小樵镇后,吕正操认为时机成熟,即主持召开了全团官兵代表会议,讨论了脱离国民党军队,回师北上,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等问题。10月14日,全团举行抗日誓师大会,正式宣布将691团改称人民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李晓初任政治部主任,下设3个总队,赵承金、于权伸、沙克分任第1、2、3总队总队长。全军约法三章,严明纪律,不准扰民,官兵平等,坚决抗战。
在这之前,党中央还派曾任过红军团长的孟庆山,回到家乡冀中组织群众开展敌后武装抗日斗争。孟庆山离开延安时,毛泽东同志曾当面指示他要同地方党一起,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人们,不放松一切机会,组织抗日武装,进行游击战争。孟庆山于保定失守前到达冀中,被委任为中共保属特委军事委员。他依靠地方党组织,在高阳、安新、任丘、益县一带我党基础较好的地区,先后开办了4 期游击战训练班,培养了200多名(多数为共产党员)武装斗争骨干。这批骨干分赴各地发动群众,搜集武器,组织抗日游击队。另一些党的基础较好的县,如定县、无极等,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发展新党员,组织人民自卫武装和抗日救国会等。
改编后,吕正操率领人民自卫军北上到达深泽县,与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提出了减租减息等口号,深得民心。当地党员和男女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支援部队,踊跃参军,人民自卫军迅速扩大,并继续北上安国,与中共保属特委军委负责人孟庆山、侯玉田、刘亦君等取得了联系。经共同商定,人民自卫军又从安国、博野到青县,然后进驻高阳县城,在高阳县武装解决了与当地反动奸商勾结、图谋不轨的原伪冀东保安队尹松山中队200余人,当众枪决了罪大恶极的尹松山,除暴安民。人民自卫军军威大振,人民群众抗日情绪更加高涨,出现了踊跃参军的热潮。特别是各县师范、中学的师生和其他知识青年等,纷纷投笔从戎。此后,又有大批平、津、保青年学生和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来到冀中参加抗日工作。人民自卫军迅速发展到5000多人,成立了3个步兵团、1个特种兵团、1个特务营。在这同时,中共保属特委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得到很大发展。冀中地区其他各县,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也纷纷组织起人民自卫团或县大队,以及各种名称的地方抗日武装。各县人民政权也相继建立起来。整个冀中到处呈现出一派蓬勃的抗日新气象。
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得知人民自卫军到达冀中地区并打开了高阳县城的消息后,即派人来了解情况。后又派曾在东北军中做过地下工作的孙志远来到人民自卫军工作,并带来了电台呼号和密码。从此,人民自卫军与晋察冀军区正式建立了关系。为了提高人民自卫军的战斗力,吕正操主动请求带人民自卫军主力部队到军区去见习受训,聂司令员回电同意。于是吕正操和孙志远率人民自卫军主力于1937年12月12日出发到平汉路西山区。留在冀中的人民自卫军,组成人民自卫军游击司令部继续活动。在人民自卫军主力到路西整顿期间,冀中地方党大力发展了武装力量。当时,在爱国抗日浪潮卷挟下,冀中平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武装,都打着抗日的旗号,自封司令、主任,一时出现了“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的局面。在这些武装中,有爱国进步人士组织起来的,主动请求我军加委,接受我军领导;有慑于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同时又怕被别的武装吞并,也跟着请求加委,借以保存和扩大自己。为了争取一切力量,团结抗日,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军有选择地以地方党组成的武装为基础,编成了3个游击师,各师领导干部多为最暴动时期的共产党员,部队很快发展到近1万人,同时还加委和收编了12路杂色武装,共约2万人。为适应形势需要,地方党将原人民自卫军游击司令部改为河北游击军司令部,孟庆山任司令员,侯平任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冀中人民抗日武装,司令部设在肃宁县。除上述我党领导的武装外,还有一些土匪武装、地主联庄武装、会道门武装和国民党孙殿英等部的残余武装。这些武装中,有的和日伪军暗中勾结,有的相互勾心斗角,危害抗战。1938年春节前后,人民自卫军主力从平汉路西整训回来,驻在安平县。经地方党委决定,人民自卫军、河北游击军开始分头解决这些武装力量。首先是对我危害大,群众极端痛恨的土匪武装和同敌伪勾结的汉奸武装,进行武力解决。
当时,土匪、汉奸武装约有7000人,我军集中力量,消灭了盘踞在深县的徐二黑、深泽的张八和安国的高建勋等匪部共5500余人。这对其他土匪和勾结日伪的武装起了威慑作用。对地主联庄武装,我军主要采取分化上层,争取下层,只对少数与我军为敌的才用武力解决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先后争取和改造了大部分联庄武装,仅编入我军的即有2万余人。会道门武装的成员,绝大部分是被欺骗的农民群众,而且又大都是不脱离生产的,我们则通过宣传教育,破除迷信,首先解除其精神枷锁。经过一系列工作,到1938年底,散布在正定、箕城、无极、深泽、晋县等地的“天门会”“黄沙会”和“和平会”等会道门,统称为“大刀会”武装大部分趋于瓦解,许多人还摘掉装有护身符的兜肚,参加了我军。通过这些工作,冀中局面逐步稳定,地方党的工作、政权工作、群众工作也都有了显著发展。我军在收编杂色武装的同时,还向日军所侵占的城镇和铁路沿线连续发动了攻势。1939年2月,我军夜袭了日军清苑县东石桥据点,返回后驻在距高阳县城仅10公里的南、北于八村。高阳城里日军得到情报,即于拂晓前来袭击。2团团部驻在南于八,听到枪声,我们的部队急速奔赴村沿阵地,把排着密集队形就要进村的敌人打了个猝不及防,被阻在村口一片开阔地上。这时我驻在北于八村的部队,也闻声急速行动,痛击敌背。两相夹击,将日军1个中队,从中队长旱川丹伶大尉以下,几乎全被我消灭。3月9日至14日,根据晋察冀军区的部署,我冀中部队对盘踞在保定、望都、定县、安新、无极等县城之敌发动了进攻,给敌军以很大威胁。3月下旬,日军分3路对我冀中部队进行围攻。一路由交河进攻献县、河间;一路由定县进攻安国;一路北攻霸县。每路敌军,各约1个联队,并附有若干伪军及冀东保安队。这几路日军,4月初先后进占河间、霸县、安国,我军与敌血战半月,歼灭日军近千人,日军无法立足,我遂将各县先后收复。在这同时,我们派出人民自卫军独立第1团,组成北上先锋队,赴大清河北开辟工作。大清河是冀中地区一条较大的河流。大清河北,即平、津、保三角地带,包括良乡、琢县、固安、安次、新城、永清、容城、雄县、霸县、新镇等县,这块地区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我们挺进这一地区,给正在创建中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道屏障,给敌占区的心脏区域插进了一把利剑。我军北上到达大清河岸时,新镇的伪军不肯出降,当即被我军攻克,俘敌70余名,缴枪40多支。新镇是进入大清河北的门户,门户一破,霸县伪自卫团100多人被迫携械反正,我军乘胜北进,连克牛驼、李家口及永清县城。冀中军民在这年春天与进犯之敌进行了大小战斗百余次,除击退进攻之敌外,还收复了高阳、安新两县城。这些战斗使广大军民经受了锻炼,取得了反围攻的新经验,并显示了冀中军民团结抗日的威力,显示了人民群众如火如荼的抗战热情。
为了加强冀中部队的统一领导,根据中央决定,1938年5月初,冀中主力部队统一改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下设第7、8、9、10等4个支队,并分别兼第1、2、3、4军分区,7、8、9支队各辖4个大队,10支队下辖4个大队、7个独立团、1个特务团,赵承金、于权伸、沙克、孟庆山分别任支队司令员兼分区司令员。
另外,第3纵队还直辖5个独立支队,并有张仲瀚的第1师、高顺成的游击第1师、回民支队和天主教连,把冀中地区这些庞大分散的武装统一编成第3纵队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和斗争过程。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虽然都是党领导下的部队,但是,由于发展的历史不同,作风不同,要统一起来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其他杂色武装要由路、支队、大队等改为团、营、连;由总指挥、司令等降为团长、营长、连长;由平行关系变为隶属关系,或由原来的几个建制变成一个建制,由游击队变成纪律较严而又比较正规化的部队。这种大变化,尤其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政治教育和组织工作。因此,在整编工作开始,首先加强了党的领导,着重从政治考核、选择干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进行了以整编为八路军光荣的政治思想教育,并批判了怕艰苦,怕编散,怕离开乡土,怕与老上级、熟人分离等落后思想,形成了拥护改编的热潮。整编工作从5月初开始,到7月已大部完成。8月1日,王平调到冀中,任第3纵队政治委员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9月,我军又开辟了大清河北地区,成立了独立第1支队兼第5军分区,朱占魁任支队司令员兼分区司令员。这年年底,中央调程子华接替王平任第3纵队政治委员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
人民群众是靠山
1937年年底,人民自卫军主力在平汉路西整训期间,聂荣臻司令员曾对冀中的工作作了不少指示。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晋察冀军区划定了冀中的行政区域,明确了冀中下一步的工作任务:改造杂色武装,扩大人民武装力量,改造旧政权,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安定人民生活,建立抗日秩序在这期间,聂司令员还同大家一起详尽地讨论了如何在冀中平原开展游击战的问题。
关于平原游击战,这是一个新课题。过去,因为受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们进行武装斗争的范围,还没有突破在山岳、湖沼、森林等地区的游击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军妄图侵吞整个中国,中国各阶层人民一致奋起抗日的情况下,凡是被敌人占领的地区,不论山地还是平原,都可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广泛开展民族自卫战争。同时,冀中是全国抗战总战局的一部分,同周围其他抗日根据地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因此,在抗日战争中,游击战已经突破历史的范例与地理条件的束缚,开展平原游击战是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平原地区究竟如何开展游击战和建立根据地,当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不是那么十分明确。
1937年12月下旬,晋察冀军区召开政工会议,专题讨论了冀中区的工作,讨论了在平原开展游击战争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的问题。在平原,我军和具有机械化装备的日军作战,确实有很大困难。为了提高大家对坚持平原游击战的认识,聂荣臻司令员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他说:“开展敌后战争,老靠山是不行的,首先要靠 人民群众,只要有了人民群众,不论是山地,还是平原,我们都可以牢牢地站住脚。人民群众比山靠得住。就说大山吧,如果山上没有群众,山路又很窄,敌人把山路一堵,我们根本不能坚持,不用说别的,吃的问题就没办法解决。没有群众供养我们,难道能吃石头?对于建设敌后根据地,首要的问题是发动群众,得到人民群众广泛的支持,地形的作用是比较次要的,而且也是可以改变的,晋察冀这块根据地虽然发源于五台山,但我们不是有了五台山,才有了这块根据地,而是敌后的群众支持我们,拥护我们,才使我们能够得到这样大的发展。”聂司令员的讲话,使大家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吕正操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决心:冀中区地处平津保三角地带,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较之在山区,虽然有一些不利的地形条件,但这里人口众多,群众基础好,又有山区根据地作依托。日军兵力不足,只有固守大城市和沿铁路线上的城镇,而各乡村和铁路线以外地区都处在我军手中。只要我们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一定可以结出丰硕的成果。最后,聂司令员鼓励大家说:冀中将是我们党领导的首创的平原根据地,成功了,对于全国其他平原地区的抗战,将提供出借鉴的经验。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初步构想,就这样形成了。
人民群众是靠山,这是指导冀中各项工作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也是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建成的主要因素。
人民群众在冀中平原战场建设一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威力。日本侵略军装备先进,特别是摩托化程度高,行动快,平原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敌军快速部队的运动,不利于我军活动;日军占领城市,凭借坚固的城墙据守,不利于我军攻夺。为了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建设一个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场,冀中军民创造性地开展了一场破路拆城,改造平原地形的运动。
冀中军民开始破路时,提出的行动口号是:“破路就是抗日”。首先把高出地面约近两米的抢石公路和平大公路北段彻底破坏,将地基夷为平地,由附近的农民分种。 1938 年秋末,不但破坏了公路,连乡村土道也进行了破坏,最初是拦路挖横沟,但群众来往耕作运输极感不便,而日军的快速部队仍可绕道通过。后来改为顺道挖沟,纵横贯连各村庄的大道沟,深两米多,宽3米多,乡村的大车,人力车可在沟内通行无阻而且每隔80米筑1个圆形土丘,围绕土丘筑上下道,两辆车可以在这里错车,还可以防止敌军顺道沟射击。这样,道路纵横变为沟道纵横,我军民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可以在沟内行走,还不会被沟外敌人发现。这就大大方便了我军行军、伏击敌人和运输等,而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则无用武之地了。以后,群众又在沟道两侧挖了各种作战掩体和防空洞,就更便于我军民与敌人作斗争。在破路的同时,我们还发动军民拆城。1938年1月,首先拆肃宁县城墙。以后又拆河间县城墙,接着便拆素以“金汤”闻名的瑟县城墙。几百年前封建统治者修筑播县城,曾用了12个年头,城墙是巨砖灌石灰凝成一体,十分坚固,但不到1个月即被我军民全部拆除。在两个多月的时间中,冀中腹心地区24座城墙均被拆掉。城墙被拆掉以后,给敌军固守城池增加了困难,大大方便了我军的作战。
党的统一领导
经过冀中军民团结战斗,在很短的时间里,冀中平原根据地就得到了很大发展。鉴于冀中蓬勃发展的形势,为了加强党的领导,统一行动,中共中央决定派黄敬到冀中任区党委书记,鲁责任副书记。 1938年4月21日,在安平县城由黄敬主持召开了冀中区党的第1次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创建冀中根据地以来的各项工作,明确指出了当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上级指示,提出了巩固与扩大冀中根据地的中心任务和解决当前问题的各项重要措施。当时,除成立冀中区党委,统一党的领导外,还成立了冀中行政主任公署,统一政权组织。吕正操兼行署主任,李耕涛任副主任。同时各级还建立了农民、工人、妇女、青年、文化等各界抗日救国会,加强了党对人民团体的领导。
1938 年底,中央考虑到冀中部队的实际情况,特抽派一部分红军干部和抗大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随程子华来到冀中。这批干部中的周彪、帅荣、旷伏兆、李天焕、谭冠三等,都被分配到各军分区和各主力团任政治委员或政治部主任。他们对进一步在冀中部队中建立和健全八路军的一套政治工作制度,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作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就在程子华去冀中的同时,贺龙、关向应率第120师主力挺进冀中。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决定,由贺龙、关向应、周士第、甘泗淇、吕正操、王平、孙志远、黄敬组成冀中军政委员会,贺龙任书记,统一领导冀中的斗争。此后,中央又派抗大东干队数名同志,由张防(张学思)、高存信率领来到冀中工作,晋察冀军区、120师也输送了一些红军干部和大批中下层干部,补充到冀中各部队。
随着军事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巩固根据地的工作也迅速开展起来。当时,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是加强部队的政治整训,使之进一步达到人民军队化。1939年3月,冀中军区召开了政治工作会议,确定整训的目标是:加强党的领导,迅速使第3纵队(冀中军区部队)“八路军化”提高战斗力,创建主力兵团。
这次整训,由于120师担负了主要的作战任务,从而使冀中部队有条件分批抽出集中进行。第1批,从各军分区抽调39个大队(团)和1个营,集中到平汉路西易县一带,利用比较安定的环境,进行了五六个月的训练。第2批,从9月到11月,又抽调了6个大队(团),集中在冀中武强地区整训。其余部队则分别利用作战空隙就地休整。
整训中,按照建立主力团的编制要求,将原有的一些部队进行合编,撤销了一些不合理的建制,还清洗了一些不合格的人员,选拔了一批新干部。新的战斗单位组编起来之后,随即进行了有计划的教育和训练,通过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教育和阶级教育,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觉悟。对于存在的军阀主义作风和不良倾向,如打骂战士、打骂人民群众、轻视政治工作人员和地方干部、损害群众利益、违犯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等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和斗争。各部队普遍地发展了新党员,连队建立了党支部;还以120师和北岳区的老部队为榜样,通过参观、见学受到了教育,政治上进步很快。随着部队政治素质的加强,军事技术和战术训练也获得显著的进步。整个整训部队的工作,在晋察冀军区、20师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华北战地考察团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整训后,冀中军区(第3纵队)共建立了14个主力团和警备旅第1、2团。此外,还有回民支队、任河大支队和5个游击总队。这些部队都以人民军队的崭新风貌出现在冀中平原,同县、区游击队以及民兵结合在一起,担负起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任务。
冀中抗日根据地在开辟大清河北地区以后,冀中的部队号称10万人,已有44个县,人口约800万。在广阔的平原上到处都处于抗日民主的热潮中,“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到处可见。各种工作朝气蓬勃,蒸蒸日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冀中抗战的“黄金时代”。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初步建成,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扩大了,使地处山区的北岳区能够得到冀中平原人力、物力的支援和战略上的直接配合。冀中根据地是在敌人心脏地区矗立起来的一个抗战堡垒,同其他兄弟根据地相配合,形成了对敌人华北主要交通干线和中心城市的战略包围,从而能够更有力地牵制敌人、长期坚持华北抗日游击战争。
(二)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的艰苦进程
粉碎敌人五次围攻
1938年秋,日军集中5万余兵力,围攻我晋察冀根据地北岳区,遭到彻底失败后,马上调集重兵对我冀中地区进行疯狂的战役进攻和分区“扫荡”。这次日军对冀中的围攻,共出动了两个师团,还有1万多名伪军。在5个月的时间里,日伪先后对我冀中进行了5次战役进攻和3次分区“扫荡”,妄图消灭我冀中武装部队,摧毁我冀中抗日根据地,以确保其占领地。我广大军民英勇反击,将敌人的围攻一一粉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1938年11月12日敌人出动6000兵力首先向我冀中区大清河以北的雄县、霸县、新城、固安地区进行围攻,妄图把大清河以北的抗日武装力量一举驱逐到大清河以南,或消灭在大清河以北地区。我军民奋起反击,经过26天中的29次战斗,毙伤日伪军600余名,俘伪军1000余名,粉碎了敌人的第1次围攻。次月25日,日伪军又出动1500余人进攻安国、博野、瑟县地区,妄图把我在漪龙河以西的部队,驱逐到储龙河以东地区。在1个月中,我军民广泛展开袭击、伏击战,消灭日伪军300余人,取得第2次反围攻的胜利。
1939年1月25日,敌军又以献县、河间、任丘、大城为目标,从平汉、津浦路两方面,进行了第3次围攻,妄图把我在子牙河以东、以北和溢阳河以东地区的部队,压迫到子牙河以西和以南的三角地区。这次敌人出动7000余人,并配以飞机、坦克和炮兵,来势凶猛,历时10天,占领了我一部分城镇。这时,120师主力刚到冀中,立即参战,和冀中部队一起,粉碎了敌人的第3次围攻。
从2月9日到16日,日伪军又开始对我冀中发动第4次战役围攻,企图肃清滹沱河以南地区我之主力部队。此时,冀中区党委、军区、行署和120师直属部队转移到武强西北的张法台、溪村一带。敌人企图合击我领导机关,以便下一步进攻冀南地区,于是从博野、羲县出动600余人,汽车20辆,坦克、装甲车拍辆,进占邹村;从安平出动400余人,占王村;从献县出动100余人,进占武强;深县也集结400余人。10日拂晓,邹村之敌向我进击。120师715团迅速在深县以东的邢家庄、北杜村投入战斗。敌人以为已捕捉到我冀中领导机关,于是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蜂拥而来,王村敌人也前来增援。715团指战员顽强抗击敌人,连续打退敌人4次冲击,杀伤大量敌人,同时我冀中部队也积极战斗,使敌军这次围攻又遭失败。3月18日,敌人乘我主力部队在肃宁东南窝北镇一带休整之机,又以9000余兵力分别集结于献县、饶阳、河间、安平、大城、箕城等地,对我进行第5次战役围攻。当从安平、饶阳、献县出动的敌人即将进到合击点时,我军以小部队牵制迷惑敌人,主力及时地跳出敌合击圈,转移到河间东北的卧佛堂一带。4月中旬,敌人复由河间县城分路出动,一路北进控制了河间、任丘一线,从西面压我军;一路向东北直逼卧佛堂东面津浦线上,青县马厂的敌人向大城方向牵制我军,同时大清河北的敌人沿河控制渡口,阻止我主力北进。我军再次处在敌人合击中心,120师和冀中军区部队、机关,分别从敌人的空隙中向外线转移。当晚,120师直属队、716团、冀中军区独立第5支队等,向西越过古洋河,转到任丘以西的青塔、天门口一线。冀中军区机关及特务团,向东越过子牙河再折向南,插到献县东北牛褚寺附近。120师717团和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一部,向北转移到吕公堡、梁台一带,向东面大城附近出击,以迷惑和吸引敌人,掩护其他各部队行动。各部队分散转移以后,纷纷从敌人侧背袭击,原在外线的部队也积极活动。敌人再次扑空,完全陷于被动,其第5次围攻又遭失败。特别是4月23日到25日,120师主力部队在贺龙师长亲自指挥下,在齐会村歼敌吉田大队700余人,创造了冀中平原游击战的范例。
我冀中部队反围攻和反“扫荡”作战共383次,敌伤亡4914人,俘敌伪军1718人,并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
在反围攻和反“扫荡”作战中,120师部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1939年1月26日在高阳县惠伯口(今属河间县)与冀中军区会合,到8月陆续离开冀中,7个多月的时间里,120师先后参加了冀中第3、4、5次反围攻和反“扫荡”作战,进行了曹家庄、邢家庄、大曹村黑马张庄和齐会等116次战斗,共歼敌4900余人,并对冀中党组织、根据地和部队的建设,都给予了很大帮助,胜利地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巩固冀中、帮助3纵队整军和扩大120师’的任务。
1940年6月,晋察冀军区将冀中军区所辖的第1、2、3、4、5军分区依次改为第6、7、8、9、10军分区。
6月1日冀中部队给抢麦的敌人以坚决打击,胜利地保卫了麦收。接着又发起青纱帐战役,共作战190次,毙伤日伪军2600余人。俘伪500余人,破坏公路160多公里,攻克和逼退了一些敌伪据点,部分地恢复与扩大了根据地。
反“蚕食”斗争
经过反敌5次围攻、3次反“扫荡”作战和青纱帐战役,冀中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1941年5月4日,在第3纵队成立3周年之际,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称赞冀中部队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这极大地鼓舞了冀中抗日军民大力开展平原游击战的积极性。
1941年7月,冈村宁次接任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战略方针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鉴于过去着重于军事“扫荡”,不能摧毁我抗日根据地,便提出了治安肃正三年计划(1941年一1943年),推行军、政、会、民一体的“总力战”,企图将准治安区(即我称之为游击区)变为治安区(即敌统治区),未治安区(即我方统治区)变为准治安区。在军事上,对我根据地除了更加频繁、残酷地“扫荡”外,极力推行碉堡政策,采取高度分散配备,大量筑碉建点,挖沟修路,进行分割、封锁,逐步“蚕食”,企图扩大和巩固面的占领。敌人的“蚕食”,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分散的普遍的,即依靠原有的据点,原有的兵力,逐渐向根据地推进;一种是有重点地突击某一个地区,即以较大的兵力推进5至10公里,建立若干据点。“蚕食”一般又分为3个步骤:第1步,秘密地进行各种准备,派遣特务侦察预定“蚕食”地区,利用我之弱点,寻求可供利用的对象,培植内奸,制造谣言,动摇人心,挑拨离间。第2步,进行军事突击,反复“扫荡”,,驱逐我武装部队,捕捉我地方工作人员,残暴地烧杀抢掠,制造血腥恐怖;同时,依靠内奸,对地主富农等上层分子加紧诱降活动,直接往村里派“联络员”成立“维持会”,成为“爱护村”为止。第3步,以政治进攻为主深入“清剿”,实行“自首”政策,破坏我各种地方组织。建立伪政权,包括伪保甲、大乡、伪自卫团、伪合作社等政治、军事、经济组织达到其“面的确保”。
我冀中军民面对日军疯狂的“蚕食”,齐心协力奋起投入反“蚕食”斗争。斗争首先是从第10军分区开始的。10分区处在平、津、保三角地区,战略上对敌人威胁很大。这里交通方便,便于敌人机动,不利于我军大部队活动;社会情况复杂,土匪、流氓、封建会道门以及国民党的势力都很大。我党过去在这一地区的工作基础也比较薄弱。敌人把这一地区当作进攻的重点,经常驻有1万多名日伪军,建立了204个据点。每个据点都筑有一两个或三五个几丈高的碉堡,周围挖有深宽各3米多的壕沟。永定河以北、忙牛河以东已被敌人控制,根据地只剩百十来个村庄。4月1日,驻保定、徐水、固城、新城、安新、定兴的日伪军2000多人,以容城为中心进行了为时1周的“扫荡”。同时,又从高碑店经新城到霸县修了公路,建立了一线据点,把本来已经非常狭小的10军分区根据地,又作了进一步的分割。这是敌人全面“扫荡”,和“蚕食”的前奏。从此,我回旋地区越来越小,大部队活动受到很大限制。我原在10军分区战斗的27团和28团分别转到1军分区和平西地区整训,只留下29团、军分区警卫营、游击总队的部分连队和县区地方武装,就地坚持斗争。
6月10日,日伪军2万余人由保定、固安、安新、新城出动,又对我10军分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敌人首先将大清河、拒马河和周围的公路控制起来,建立了一些临时据点,然后向大清河东地区节节进逼,企图将我军分区主力部队和领导机关一举歼灭。我军分区领导机关和部队,在大清河东分散地同敌人战斗了5天,给敌人以很大杀伤,然后西渡大清河转到了容城以西。敌人跟踪追击,在容城以西地区又组织第2次合围。我军再次分散南下转移到白洋淀附近地区。敌人分成多股,划分区域进行反复“清剿”时,沉没渡船,严格控制各个交通路口,并设游动部队巡逻,然后以密集队形,在狭小的地面上进行“梳蓖式”搜索。每搜索一个村庄,都强迫群众集合在一起,用恐吓利诱和叛徒指认等办法,逮捕、屠杀我地方干部和武装人员。另外,还把大批青壮年抓到据点里,百般拷打,没有口供的,以“八路军顽固拒供”加以杀害;招认了的释放回家,以推行其恶毒的“自首”政策。汉奸特务横行霸道,任意奸淫勒索,打人、抓人、杀人的,强迫抗属昼夜不能关门,敌人借口搜查,肆意侮辱妇女。但我10军分区军民始终顽强地同敌人作斗争。有的群众宁死也不暴露我党我军秘密,宁愿在野外风餐露宿也不愿受敌人奴役。留下的共产党员、地方干部、游击队员,日夜往来于星罗棋布的点线之间,潜身在青纱帐里,领导群众坚持斗争。在这同时,冀中其他几个军分区反“蚕食”斗争也很激烈。津浦线方面的敌人由东向西“蚕食”子牙河以东的大城、青县、献县、交河地区。方面保定的敌人由北向南“蚕食”高阳、新安、清苑、张登地区。石家庄的敌人分别由西向东,“蚕食”平汉路以东溥沱何、沙河之间的莫城、无极、宁晋、赵县、栗城地区。石德线、沧石线敌人分别向南北两侧扩张。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要比10军分区好些,党的工作基础比较坚实,人民武装已经普遍建立起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较巩固。因此,敌人向这些地区“蚕食”时,当即遭到我主力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的有力反击,同时还遭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顽强抵抗。敌人每“蚕食”一小块地区或者一个村庄,都得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争夺。
1941年,敌人“蚕食”的结果,据点增至1026个,封锁沟增至1765公里。
在极为剧烈紧张的反“蚕食”斗争中,群众性的游击战有了很大发展,创造性地开展了地雷战,地道战和利用河湖港汉,开展水上游击战,给进犯之敌以狠狠打击。据不完全统计,冀中地区反“蚕食”作战11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1.4万余人,缴获各种炮13门、轻重机枪27挺、长短枪1700余支。
“五一”大“扫荡”
1942年春,日军侵占我冀中区已近5年之久在这期间,敌人虽然出动大批兵力进行反复“扫荡”、“蚕食”,又大搞“治安强化运动”,建立了很多据点,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都没有阻挡住冀中军民的反抗和斗争。所以,冈村宁次下了最大决心要把冀中抗日根据地摧毁。他调集第41师团主力,独立混成第9旅团的步兵的两个大队,第110师团白龙部队,配属第26师团的坂本支队,骑兵第13联队,独立混成第7旅团小川部队,共5万余人,另有第27师团、第29独立飞行队和大批伪治安军、警备队配合。从5月1日到7月1日,对我冀中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十面出击”“铁壁合围”大“扫荡”。冈村宁次还亲自到石家庄进行过部署和指挥。
敌人这次大“扫荡”,因开始于5月1日,所以也称“五一大扫荡”。敌军经过较长时间的谋划和准备,确定此次大“扫荡”的作战方针是:“对以吕正操为司令员的冀中地区的共军主力,进行突然袭击的包围作战,摧毁其根据地。同时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各种措施,以便将该地一举变为治安地区”。
敌人这次对冀中的大“扫荡”分为3期:5月1日至10日为第1期;5月11日至5月15日为第2期;5月16日至6月20日为第3期。第3 期又分为两个阶段:5月16日至25日为第1阶段;5月26日至6月20日为第2 阶段。
对于敌人的这次大“扫荡”,我冀中区党委和军区是有准备的,对敌人的兵力部署、调动也了如指掌。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事先我们采取了有力措施:对军区、区党委、行署机关进行大量缩减,并调27团保护党政军领导机关,机关缩减下来的2000多人,分散深入基层,隐蔽在群众中领导坚持反“扫荡”斗争。
5月1日,滹沱河北岸的敌人沿河设立临时据点,到各村抓人运柴,设游动哨,意在封锁滹沱河。而就在这一天,我冀中区党委在饶阳县张保村外一片枣树林里,召开了直属机关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黄敬和吕正操在会上讲了话。他们讲了当前的形势,敌军的动向和我军的任务,明确指出:我们这次反“扫荡”任务,就是要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由内线转到外线,到敌人后面去寻机打击敌人,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广大群众的拥护,又有民兵游击队的配合,取得反‘扫荡’的胜利是有把握的。会上,冀中军区政治部火线剧社还举行了文艺演出。演完戏已经半夜了,各机关、部队开始分散活动,分头走上反‘扫荡’的征途。之后,我冀中广大军民,在广阔的平原上,与敌人开展了英勇的斗争。我领导机关和直属部队于5月10日顺利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与敌人展开了巧妙的周旋,并在人民群众的密切协同下,不断给敌人以杀伤。同时,我坚持在当地作战和向外线转移的部队、互相配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敌人为了打通定县至无极的公路,于5月1日闯进无极县赵户村,当即遭到我22团和民兵的伏击,死伤40多名。第2天敌人又来,又遭我伏击,死伤20多人。5月8日,敌人又遭我第3次伏击,死伤80多人。5月28日,敌人纠集了周围据点的伪军100余人,并配有汽车骑兵,又一次包围了赵户村。我军与民兵联合作战,先后击退敌人4次冲锋。下午5时,敌人施放毒气,我利用屋内墙角工事袭击敌人,坚持战斗。另由侦察员带12名游击队员,从地道转移到村外从背后袭击敌人。敌误以为我援军来接应,仓皇撤退。这次战斗,共毙伤敌人200余人。
5月10日,我警备旅1团2营,在深县护驾池村遭到四五千敌人围攻,并有敌装甲车坦克、飞机助战,我2营与敌人展开村落战,顽强抵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300多人,我仅伤亡40余人。
冀中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斗争。冀中人民为反对日军的侵略暴行,为保护我们的战士和干部,为彻底打败敌人,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不朽的篇章。5月中旬,敌人在“扫荡”中进攻定县北盯村,遭到我县大队和群众武装的沉重打击,并破坏了敌人在沙头围修炮楼的计划。因此,北盯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5月27日6时许,日军110师团驻保定的163联队主力,连同安国、定县敌人,共200多人,在联队长上坂雄率领下,包围了北盯村,接着,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驻北盯村的县大队和群众武装,在县大队政委赵树光指挥下,沉着应战,坚守村沿工事,打退敌人3次冲锋。下午我依托地道与敌逐屋争夺,先后毙敌五六十人,最后,敌人冲进村,挖开地道,施放毒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用军犬撕咬活人,把人填入井内。但北盯村人民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枪口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是杀不完的!”视死如归,光荣殉国。后我定南县长、县大队长和犯区队赶到现场,安置善后,掩埋尸体上千具,村边的两口水井已被尸体填满,这就是北盯惨案。
不久,日军驻定县东车寄据点的黑田,又纠集了定县、安国、伍仁桥等20多处据点3000多日伪军,对沙河两岸村庄的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先后在西盯村、王褥林、齐家庄等32个村庄,杀害群众1189人,还抓走群众2000多人。
在‘五一大扫荡’中,敌人到处奸淫妇女,冀中广大妇女开展反奸淫运动、一把剪刀运动。新安县(今安新县)喇喇地1个5岁的女孩被敌人堵在屋里,她抄起一把剪刀,把敌人刺杀。
在“扫荡”中,日伪军经常轮番突然包围村庄,把全村群众集中到广场上,男女老幼分别站队,威逼指认八路军和抗日干部;供认不出,就灌凉水、压杠子、刺刀挑、火烧、军犬咬、装入麻袋摔等各种凶残手段,直到折磨死。同时,挨户搜查,奸污妇女,抢劫财物,抓浦壮丁充当伪军或服劳役。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人民群众总是舍死忘生地保护我们的干部和战士。许多青年妇女往往把我们的干部、战士、游击队员认作自己的“丈夫、兄弟”“姐妹”;有的老太太情愿牺牲自己的儿子也要保护我们的干部。安平县终家羽村,有母子俩,母亲姓范,当时30多岁,儿子当时只有12岁。敌人先威逼母亲指认我干部,她一口咬定“不知道”。接着敌人把她儿子拉出来毒打,母亲忍着悲痛,高声叮嘱儿子:“你死了也不能乱讲,可不能给祖宗丢人留骂名!”敌人威胁,利诱,把孩子打得死去活来,他始终是一句话:“不知道!”最后被敌人杀害了。
冀中军民在两个月的反“扫荡”中,共作战270余次,毙伤敌1万余人,粉碎了敌消灭冀中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但我损失也十分严重。敌据点增到1635处,公路增到6000公里,封锁沟增到了3000多公里,抗日根据地被分割成2670多个小块,形成“格子网状”,大部沦为敌占区,各村普遍成立了保甲组织、伪自住团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受到很大破坏,群众伤亡和被掳走的共达5万多人,造成了“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悲惨景象。冀中军区部队减员46.8% ,冀中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被迫转移冀中主力部队10余个团,有的到北岳区,有的到冀鲁豫区,冀中只留下一个24团,还是个小团。各县、区的游击队仅能在少数村庄活动,各军分区留下的少量部队也仅能在本试很少而小块地区隐蔽活动。冀中敌后游击战争进入了更加残酷和困难的阶段。
渡过艰难的岁月
日军“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形势继续恶化,敌人更加强化了“总力战”,采取、点、线、沟、墙相结合的堡垒政策。村村建立伪政权,加强特务组织,扩编伪军,大肆抢掠,实行奴化教育。
日军狂妄地断言:冀中地区的游击战火必将扑灭,冀中百姓只能在太阳旗下当顺民,冀中平原定可成为“王道乐土”“理想的粮仓”。法西斯匪徒的种种幻想都被我英勇的冀中人民彻底粉碎,冀中平原的游击战火不仅没有被扑灭,而且愈益炽烈地燃烧起来。
在被日军细碎分割、严密封锁、疯狂‘清剿’反复‘剔抉’的冀中平原上,游击战争如何长期坚持?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针对冀中地区的严重形势,话时而正确地指出:我们在冀中有政治上的绝对优势,有广大的山地作依托,只要坚决贯彻党中央一元化领导的决定,到敌后之敌后,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转变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冀中平原的斗争是完全能够坚持的。
1942年6月21日,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发出《关于青纱帐时期工作指示》 ,要求根据新的环境迅速转变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强调隐忍待机,运用两面政策,进行政治攻势。这个指示,在当时情况下是适时的,但对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坚持武装斗争的思想不够明确7月,彭德怀副总司令发表了《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几个问题》,强调在平原必须坚持游击战争。11月7日,冀中区党委作出关于冀中形势和任务的指示,明确提出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广泛开展地道斗争,地方武装的连队改为小连大班制,大班同党政干部混合编组,坚持斗争。1943年2月,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由程子华主持在唐县张各庄召开了会议。
这次会议总结了前一段时期坚持斗争、恢复地区的经验,并强调指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坚决依靠群众,紧紧掌握斗争的中心环节,把留下的一小部分主力分散到各个地区,地方党政干部和部队统一编组,展开高度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并与各种斗争形式相结合,来对付敌人的“总力战”。经过我党长期教育的冀中人民,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八路军的身上,以身家性命保卫子弟兵。我军每住一家,房东全家动员放哨警戒,侦察敌情,传送情报。我军人员虽隐伏在室内,对敌人动静亦了如指掌,做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万一敌人发现我军人员,父老姊妹即挺身而出,认作自己的儿子、丈夫,任敌酷刑折磨,死不改口。深南县王家铺村的群众为掩护我军表现出惊天动地的崇高气节。日军为捕捉隐蔽在该村的我军人员,抓了村内27 个群众,以杀头威胁,要他们说出我军人员的隐蔽地点。杀了一个,不说,杀了两个,还是不说,一连杀了14个,英雄的人民始终只字未吐。在人民群众用血肉筑成的防线下,我军终于在各地区站住脚,扎下根。
冀中我党我军正确地掌握了对敌斗争要求上的高度坚定性和策略上的很大灵活性,既敢于在敌重兵围困下,为保卫群众利益,坚决打击敌人,又讲究战斗的艺术,坚持打巧仗、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的原则。首先打击四处抓丁、抢掠、奸淫烧杀,对群众危害很大的小股敌人。打击小股敌人的办法主要采取“挑帘战”“院落伏击”和“捕捉战”等。每当夜幕降临,身穿“夜行衣”、矫健如飞的游击战士,如从天而降地出现在敌人面前,常常一枪不发就解决了战斗。白天,以屋内院内作战场,坚决打击穿堂人户的敌伪军。等敌人掀起门帘时,隐伏的战二上突然跃出,大喝一声,就使他们束手就擒,或叫他们在刺刀和木棒下丧命。当时,还广泛地展开捕捉战,叫零散活动的敌伪军进得来,回不去。这种群众性的小型的歼灭战,使敌人无从知道兵藏何处,而又防不胜防,迫使小股之敌不敢到处横行这样也就直接地保卫了群众的利益,锻炼了群众武装,又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武装了群众。越打,群众的斗志越高,力量越大。
用敌人的拳头敲敌人的脑壳是冀中人民对日军斗争的又一个精心杰作。日军企图利用伪军、伪组织巩固它的统治,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但由于发挥全民力量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分化瓦解伪组织,逐渐把大部分伪军和伪组织都置于控制之下。许多伪组织成了“白皮红心”,表面支应敌人,实际掩护抗日斗争。当日军“清剿”“剔抉”时,“村长”用“殷勤招待”“主动引路”的办法掩护我军安全地转移或隐蔽巡更员“平安无事”的喊声,成了我夜间活动的小分队突袭敌人的信号。我军经常通过“联络员”侦察敌人内部情况,向敌人假报情报,制造战机。许多伪军成了抗日的两面派,在封锁线两旁的伪军,有些反而被我利用监视日军的活动,使我军能在敌占区畅行无阻。由于冀中军民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政策,善于把军事的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粉碎了日军“以华制华”的阴谋,陷星罗棋布的敌堡于我人民的海洋之中,形成一个个的孤岛,使敌人处处挨打。日军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又采取“驻屯清剿”的手段,调集重兵,重点突击我游击战争最活跃的地区,企图根绝八路军和一切抗日力量。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粉碎日军“驻屯清剿”的斗争中,冀中人民的天才创造了地道战,大显神威。“五一反扫荡”前,冀中人民就挖了许多土洞和地窖坚持斗争。“五一反扫荡”后,随着斗争的日益残酷,党领导人民把简单的土洞和地窖,发展成家家相通环绕全村的地道。村落地道再向四野延伸,与邻村的地道衔接起来,构成了村村相连的地道网,而且地道内设有许多秘密了望孔、射击孔,可以眼观四方,枪打八面。有的地道挖成上下两层,平行几条,设的翻口,可以上下翻,左右翻,既利于隐蔽转移,又便于出击歼敌。许多地区还把发展地道与改造村落相结合。在村的四周筑起围墙,在村内用墙堵塞街口,临街的房屋垒起夹墙,层层构筑工事;在坚固的高房七构筑房顶堡垒,各幢房屋之间架搭天桥,互相连接;各家掏墙连院,构成了房顶地面、地道和村沿、街内、院内纵横各3层的交叉火网,再以野外地道为纽带,把村庄、野外、地道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的作战阵地。敌攻我一村,各村即予支援,展开村落连环战,陷敌于层层包围之中还可以依托四通八达的野外地道封锁敌人的岗楼,实行“堵门伏击”。饱尝地道战苦头的伪军,企图以优势兵力和装备,焚毁我村庄,捣毁我地道。结果是碰得头破血流。我第10军分区部队在雄县米家务的地道战,就是粉碎敌重兵袭击最出色的战斗之一。这次他们抗击了日军1个大队和伪军1个团的进攻,从村外到村内,从房顶到院内,从院内到地道,又突然从地道跳出来给敌突袭。天黑后,日军大队撤出村外,村里只留下伪军,企图第2天再寻机破坏地道。岂料我军乘夜把伪军团团围住一阵爆破加猛攻,把伪军歼灭大半。撤出村外的日军也陷于我村落连环战的牵制,无计可施。
在高阳县皮里村,我第9军分区司令部依托该村地道与近千名日伪军整整打11天。日军使用了水攻、火攻、烟熏、施放毒气等手段,但对我都无可奈何,最后在我军里外夹击下,丢下了成百具尸体,狼狈而逃。1943年春、夏季,主力部队转回冀中。我们的斗争更加深入,部队由高度分散作战逐渐走向集中作战。8月日军为“扫荡”北岳区。在冀中撤除据点、碉堡400余个。我利用此时机,在青纱帐期间,广泛出击,转人恢复发展根据地的斗争。就在这年8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根据“五一反扫荡”后,冀中区的领导机关实际上都在北岳区,一时又回不了冀中,为精简机构便于集中领导,决定撤销冀中区党委和冀中军区,所辖各地委、各军分区改由晋察冀分局、军区直接领导。同时,吕正操根据晋察冀军区的命令,带领6个团启程去晋绥区,执行保卫陕甘宁、保卫党中央的任务。
在整个恢复发展根据地的斗争中,各个军分区从残酷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县、区游击队和广大的民兵,在地区队带领下,以三级武装联合作战的阵势向敌进攻。民兵广泛出击,平毁封锁沟,展开破击战,围困袭扰敌伪据点;武工队插向敌后之敌后,打击小股出扰之敌,发动和组织群众,争取瓦解伪军组织;主力部队则穿插于敌之点线之间袭取敌伪据点,消灭驻守之敌,以伏击手段消灭运动之敌。我进攻矛头所向之处即形成对敌人的包围,并动用优越的群众条件,绝对的政治优势,封锁敌人,欺骗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觉,把敌人变成聋子、瞎子之后,才挥拳猛击。这就使冀中平原游击战争取得了主动,在战争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神话般的奇迹。
著名的“斧头战”使日军闻风丧胆。我军曾利用敌人抽派木匠修碉堡的机会,让部队人员化装成木匠,带着锋利的斧头进入敌碉,抓住敌人晚上不敢睡觉要在白天睡觉的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斧砍杀熟睡的敌人,夺占碉堡。
化装袭击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利用敌人的各种矛盾和弱点,有时化装日军袭击伪军,有时化装伪军袭击日军,有时化装这一部分日伪军袭击那一部分日伪军,使敌人真假难辨,经常中计。我军曾以化装出殡的妙计巧歼日军,在特制的棺材里藏着机枪,部队人员化装成抬棺材的,穿孝袍送殡的 … 为敌人摆下迷魂阵。突然一阵猛打,将敌全歼。有时化装娶亲的,诱敌出碉,将之歼灭。还广泛地利用我在伪军、伪组织中的“内线”关系为内应,采取里应外合的手段袭取敌碉。有的则乘我军胜利的声威,对孤立、动摇的敌人据点碉堡,采取政治攻势配合军事围困、威胁,将敌逼退或消灭。在青纱帐季节,各地游击队更是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使日军惊魂未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日军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支那刁民的捣乱,是他们惨败的根源”。于是又开展起“新国民运动”,推行“反共誓约”,组织伪联庄,与我争夺群众。首先在任丘、高阳地区作“突击尔范”,圈了群众3 万多人,妄图以活埋、投井、挖心、挂头、饿饭、断水等恐怖手段,迫使我抗日群众成为效忠“皇军”的 “新国民”。但是,在英勇不屈的冀中人民面前,日军的一切伎俩都只能是“搬石头打自己的脚”。
1943年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已发展到只要枪声一响,四面八方的民兵便不约而同地向枪响的地方围过去,协助我军,消灭敌人。日军的细碎分割已被打破,被迫由“一县联防”到“数县联防”。而我军随着力量的不断壮大,作战规模亦不断扩大,从一个地区的三级武装联合作战,到几个地区的主力协同作战,不断加强进攻威力,有些地区成片地扫掉敌之据点。当根据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转入以巩固为主,到新区巩固起来可以作为依托时,再进一步向前发展,巩固与发展相结合,有的地区在发展中求巩固,或在巩固中求发展军队所到之处,党政民工作即全面展开,发动群众,除奸肃特,建党建政,贯彻减租减息,发动群众互助互救,扩大民兵,发展地道。部队则轮番整训,交替出击。这样,千万人的心凝成了一股震撼山河的抗日力量。原野上,一队队的民兵在警惕巡逻紧张操练,各村的地道、交通沟飞快地向四外伸展,座座村庄都成为战斗的堡垒。人民群众的充分发动,民兵的不断扩大,使主力部队得到源源补充。在根据地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军仍能集中主力作战,战争的主动权进一步为我掌握。1944年1月下旬,我9军分区部队在白洋淀以南地区,两周内作战14次,攻克、逼退敌点碉40处,并袭人安新县城。2月中旬,我9军分区部队连克点碉11处,相继开辟赵县、元氏、宁晋地区的工作。3月,7、8军分区连克敌据点34处。6月,在保卫麦收战役中,各军分区广泛发动攻势,共作战100多次,攻克和逼退敌点碉32处,毙伤俘日伪军1400余人。
(三)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的最后胜利
1944年9月,根据党中央指示,晋察冀成立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区党委、行署和二级军区。任命杨成武为冀中军区司令员,林铁为冀中区党委书记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李志民为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沙克为军区参谋长,同时任命罗玉川为行署主任,10月,冀中党政军领导机关回到冀中,直接领导恢复和巩固发展冀中根据地的斗争。
组织“拳头”,大力发展根据地
冀中区党委和军区、行署队复后,确定的斗争方针,除了继续放手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战,特别是地道战,以及把武装斗争与党的敌伪军政策和革命的两面政权旧相结合以外,还强调组织“拳头”,准备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化,巩固、发展、扩大根据地,变游击区为巩固的根据地,积极为战略大反攻作准备。如何把“拳头”组织好,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冀中区党委和军区及时地研究和决定了这个问题,并积极地进行工作。首先,冀中军区成立练兵团,由6军分区的第31区队,7军分区的第36区队,8军分区的第37区队和9军分区的第24团组成。练兵团团长、政委由杨成武兼任,军区副参谋长黄寿发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奇才分别兼任副团长和副政委。为了统一作战思想,加强战术训练,培养战斗作风,军区又把各军分区的教导大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教导团,在平汉路西专门轮训班长和连排干部。同时,陆续将各地区队扩编为主力团,各军分区的游击队也按照军区的指示扩编为地区队,区游击小队扩编为县游击大队。除此之外,还采取了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化的一系列措施,各军分区还广泛地开展练兵运动,针对日伪军在城镇设防的情况,举行坑道爆破训练班,开设黑色炸药工厂,为攻坚做准备。对于各级指挥员,军区还特别要求他们注意运用毛主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指挥作战,敢于超越地区作战,敢于打大仗,敢于整个营、整个团地吃掉敌人,以夺取更大的胜利。从1944年冬天到1945年春天,冀中军区有了5个主力团,各军分区也有几个地区队,这样,“拳头”就比较大了。然后,三级武装紧密配合,挥拳猛击,进行了若干战役,使冀中平原的游击战一步一步地取得了主动。
1944年11月开始,全区部队轮番进行了军事政治整训。军事训练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政治整训主要是加强抗战到底的政治思想教育,克服部队中政治工作薄弱的缺点,加强党在部队中的绝对领导。这次军事政治整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所有部队、民兵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军事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提高,有效地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势如破竹的五个战役
1944年冬天,日军已面临总崩溃的前夜,但仍疯狂挣扎,调集伪绥靖军不断向冀中反扑,其重点是大清河以北地区。当时情况很紧张,为迎接新的斗争,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必须进一步壮大“拳头”,提高部队战斗力,积极准备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在实行战略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遵循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把各地区的游击队逐步地上升为各军分区的主力,把地区队变为野战团,把县游击队提升为地区队,把区游击队变为县游击队,一步一步往上提。把各军分区的主力部队集中起来进行政治整训和军事训练,进行干部轮训,开展大练兵运动。用毛主席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教育部队,统一作战指导思想,统一作战要求和战术动作。
1945年春天,毛主席发出了“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鼓舞了冀中的全体军民。冀中区党委、军区、行署立即决定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扩大解放区的战役,战役的总方针是: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选择时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以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先由西而东,从白洋淀指向渤海边;尔后由南向北,席卷北平以南,天津以西,进而穿过永定河、子牙河,切断北宁线、津浦线,协同冀热辽、冀察部队夹击平津。整个战役以攻克平大公路上敌人的坚固据点辛中释的胜利,揭开了序幕从4月13日至7月18日,我军连续展开了任丘、河间、文安、新镇、安平饶阳、子牙河东和大清河北5个战役。这5个战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极为紧凑而又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当序战告捷,攻下辛中,骤后,即乘胜集中8、9两军分区的主力突然包围任丘、河间两县城之敌,经7昼夜激战,攻下任丘,继克河间,切断了平大公路,打通了大清河至滹沱河之间的联系,巩固了东进北上的后方在围攻河间之际,即转移9军分区的兵力于津西、平南接合部文安、新镇,发起文、新战役,同时以7军分区部队展开安平、饶阳战役,使敌首尾不能相顾。在文、新战役中,以8、10两个军分区的部队分头插向大城、翱县,作两翼配合,而以9军分区的全部兵力实行中央突破,强攻新镇、文安拿下文安、新镇,就打开了向平津发展的走廊,进一步威胁津浦路和天津安平、饶阳战役,则由围攻转入伏击,尔后又转为围攻,先以6军分区的主力袭击深县、晋县、辛集、石家庄,吸住各点之敌,而以7军分区的主力和8军分区的部分兵力围困安平、饶阳,采取“围三缺一、网开一面”的战术,乘敌逃窜时,集中兵力于韩村铺伏击,将其歼灭大半,乘胜攻克安平、饶阳,拔掉了日军在滹沱河以南的最后据点,将根据地扩展到沦石公路和德石路一带。这时日军企图依托子牙河和津浦路两条封锁线,挡住我之攻势,确保大清河以北、天津以西、北平以南和子牙河以东地区。为了粉碎敌人包围,我军立即发起子牙河东战役,首先向敌子牙河防线的中心子牙河镇开刀。为了攻其不备,采取了奇袭手段,先以8军分区的部分兵力围攻滩里镇,吸敌南顾,以9军分区的主力在暴风雨之夜,乘船由文安起航,通过文安洼25公里的水面,一举袭人镇内,全歼守敌,并拔掉了周围的碉堡。接着,我们挥兵南下,解放了大城、献县。当敌人与我周旋于了牙河沿岸时,我又以津南支队跨过津浦路,开辟了天津以南的广大地区。子牙河东战役刚结束,又挥戈北上,展开大清河北战役,横扫平南、津西诸据点。大清河北地处平、津、保3大战略要点之间,敌人在北(平)霸(县)、(天)津、霸(县)公路沿线配有所谓“华北精锐”的伪绥靖军守备,自我吹嘘万无一失。这一战役,我实行了对敌全面箱制,重点突击。以11军分区琢(县)良(乡)宛(平)支队、津南支队,分头插至平、津近郊,迷惑平、津之敌;以7军分区部队攻入安国,钳制保定之敌;以6军分区部队肃清赵县、宁晋周围之敌据点,威胁石家庄;以8军分区部队进逼津浦线上的沧县、泊镇。把敌人弄得迷惑混乱之后,以9军分区的全部兵力为右纵队,突然奔袭津西胜芳、信安、堂二里,将其紧紧包围,立即转入强攻,全歼伪绥靖军第7集团军指挥所、伪治安军19团、伪保安队1个大队,同时以10军分区的全部兵力,并加强以总预备队为左纵队,围攻牛沱、霸县、南孟、渠沟、独流诸点,粉碎了敌之重兵增援,取得了歼敌大部的战果。
这5个战役,“拳头”使用的总方向,始终只有1个,就是攻敌之突出部、接合部、翼侧等弱点和要害。又从多方面钳制了敌人,陷敌于迷惑、混乱、恐慌的困境之中,这就保证了我军行动的秘密和战斗的突然。在战术使用上,将奔袭、围攻、伏击灵活结合,使被围之敌跑不了,援敌进不来。同时充分发挥了政治攻势的威力因而就势如破竹,无往不胜。在5个战役中,冀中党政军民在区党委统一领导下全力以赴。兵马未动,到新区工作的党、政、民干部已配备齐全。武工队已深入敌后,查明敌情。男女老少都投入了支援前线的热潮。有些正在举行婚礼的青年,不约而同地说:“打完鬼子再入洞房”,戴着红花就走向战场。队伍出动时,前面走的是主力部队、游击队,紧跟着是广大的民兵,随后是有组织的广大群众,扛着担架,推着粮车,浩浩荡荡。当我军围攻敌人时,强大的民兵和群众队伍,连营数十里,使敌人胆战心惊。在作战中,民兵和群众协助我军挖战壕,打坑道,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伤员,把烙饼、鸡蛋送进战壕。部队一有伤亡,民兵就立即扑上去,加入战斗行列。
英雄的人民、英雄的人民子弟兵,在冀中平原上布下了层层火阵,任凭日军这头凶恶的野牛左冲右突,也逃脱不了被烧死的命运。
这时冀中根据地已扩展到北平、天津近郊和津浦路到渤海边的广大地区,全区已有12座县城,近900万人口。
在这5个战役期间,伴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冀中区党委和行署加强了城市管理工作,部队也获得了一些入城工作经验。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部队、战士和群众认识到城市属于人民,树立打开城市要保护的思想。为使日军得不到喘息之机,于8月中旬又组织了安(国)博(野)摇(县)战役。部队刚刚展开,从延安电台的广播中收听到苏联对日宣战,党中央、毛主席发布的对日寇最后一战、实行全面反攻、收复全部失地伟大号召的消息。全军上下,欢声雷动,斗志冲天。为了战争的彻底胜利,英雄的冀中人民把最优秀的儿女充实子弟兵,冀中平原上到处是“胸戴大红花,光荣把军参”的动人情景。在很短时间内,冀中军区由9个主力团扩大到26个团,在大清河两岸万民欢呼声中,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天津、保定等地挺进。
冀中军民在8年抗战中的英勇斗争,充分地说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人民战争的伟大;最深刻地教育我们:只要坚决执行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就能够克服任何艰苦困难,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
1987年春定稿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