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在敌后的华北组织了一次战果辉煌、震惊世界的“百团大战”,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这次战役严重打击了敌人妄图分割我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钳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拖住了它正面进攻的后腿,全国全军莫不欢欣鼓舞。这一战役的胜利,使敌人认识到八路军的力量和战术不能轻视,便不得不从正面战场抽调兵力回师华北。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冀南第三军分区,由于敌人增修炮楼,疯狂“扫荡”,实行了惨酷的“三光政策”,使我军民步入了抗日战争的最艰苦阶段。
敌人到处多修碉堡,多修汽路,多挖沟壕,来封锁限制我们的游击活动,给我们制造困难。我们就针对敌人这些伎俩,对敌展开了破击战,为时达三年之久。动员群众参加的破击战有两项任务,一是在根据地动员群众把行车大路挖成能隐蔽行人的沟,一是破坏敌人修的封锁沟,使我军能在破坏处通过。当时的口号是:“粉碎敌人封锁,开展游击战争”,“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群众多流汗,战士少流血”。
破路是在解放区,白天动员群众进行。是把通行大车的大路挖成一米深的沟,将土培在沟的两旁,人弯腰在里面行走,使敌人看不见。作战时我们军队可以从沟内隐蔽转移,即便敌人发现了,枪也打不着。敌人“扫荡”时,村人扶老携幼,背着包袱,牵着牲口,从沟内安全转移。群众很懂得破路的好处。这是在平原进行游击战争所必需的。
平封锁沟是把敌人在汽路两旁修的一丈深的大沟平毁一段,便于我游击队的行动。如从邯郸到大名的“大邯汽路”是敌人的重要交通线,经过广平和魏县。敌人在路的两旁挖了四条大沟,从魏县到申村的汽路两旁挖了两条大沟。一是为了护路,二是对我们起了隔离封锁的作用,使我们行动大为不便。写到这里,可以拿我亲身经历谈谈敌人的封锁沟对我们的威胁。1943年“5·26铁壁合围”大“扫荡”前夜,我和“路南支队”从魏县五区过“魏申汽路”(两旁有深沟)到六区去,须从敌人炮楼附近农民垫的一个小路通过。敌人为了明天的“大扫荡”把魏申汽路作为合围的东面起点封锁了,在这个路口也布置了敌人。“路南支队”在前,县公安队在后,我在最后。前边部队碰上了敌人迅速转移了(敌人为了麻痹我军民,在合围行动前是不打枪的)。我不了解前头的情况,夜色漆黑,继续向前走去。到了路口,恍惚看见几个人站在那里,我还认为是支队的战士,我一面低声说:“别误会,自己人”,一面走上前去,我的手摸到一个人的衣服,这时一个敌军官“哗啦”抽出了指挥刀,向我劈头砍来,我将披在身上的棉大衣扔下,转身向回跑了。跟在我身边的警卫员向敌人打了一梭子弹,也跑掉了(详情另为回忆录《5.26铁壁合围》)。从这次夜行军过路,即可以看出敌人的封锁沟对我们是如何的不利了。
平沟和破路不同,须在夜间深入敌占区进行,须突击,不能时间长,以免敌人发觉。在晚饭后动员群众,走一二十里路去破击。一次只能填二三十米。平沟不是把沟两旁的土再填进去,而是把沟的墙壁破坏,这样敌人再修也恢复不了原样,沟壁就不那么陡了,再破就容易多了。平沟破击须派武装民兵将附近敌人炮楼监视起来。如果敌人一有动作,民兵就鸣枪,破击的群众就立即撤离。第二天敌人发现沟被破坏了,即到临近村中抓人,再将沟挖起来。所以,平沟的破击战须多次进行,是一种持久的破击战。
还有一种破击战是割敌人的电线。割电线比较容易,不用动员群众,县大队或区队去一个班就行了。一次只能割两三段,多了离炮楼近,容易被敌发觉。这一破击简而易行,前后也有变化。先是拢线杆,连线杆带电线都弄走。问题是:第一,抬着线杆行动不便,第二,线杆一时不好处理,放在谁家谁害怕,怕第二天敌人扫荡搜出了线杆,群众受害,第三,敌人发现线杆被拔了,就向附近村要,村民就得伐树应付敌人,增加了群众负担。后来就只割电线而不拔线杆了。对敌斗争,有时不能不照顾群众的目前利益,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这对持久战来说,是应该考虑到的。这也涉及到了群众对敌斗争的积极性问题。
在平原地带的游击战中,人民群众对破击战付出了很多劳动和牺牲,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来源:《大名文史资料》第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