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秋,为策应湘北会战,第2军在长江上游江防总司令吴奇伟的指挥下,配合第32军宋肯堂部,对据守宜昌之日军反攻。是役中,我适由该军炮兵营调军参谋处作战科充当见习参谋。
(撰稿:黄埔十六期张修忠 来源:中国黄埔军校网 时间不详)
当时我第2军(代号“宁远”,军长李延年,参谋长赵家骧)军部及直属部队驻鄂西的建始城及其附近,其所辖之第9师(代号“宁德”,师长张金廷)驻巴东附近,新编33师(代号“宁静”,师长杨宝毅)驻巫山一带,第76师(代号“宁康”,师长王凌云)驻长阳一带整训。
第2军奉到反攻宜昌的作战命令后,除急电所部作战前准备,限期向指定地区轻装急进,集中待命外,同时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第9师(配山炮营,营长谷美儒,黄埔10期)为主攻部队,顺江而下,密切配合江北的32军向宜昌方向挺进;以第76师由长阳野山关一带,经由三斗坪向南沱进发,趁夜幕渡江攻占宜昌外围的斋公洞、毛狗洞一带高地,作好策应与打援的准备,以掩护第9师的作战;以新33师为预备队,尾随第9师向姊归香溪集结待命,军指挥所则经由三里坝向两河口前进,逐次向茅坪推进。由于日机空袭频繁,多系夜间行军,其时将士多赤足草鞋,衣单被薄,寒风袭人,而沿途山地崎岖路窄,十室九空。虽满目凄凉,但士气旺盛,掉队逃亡者甚少,均抱必胜的勇气与决心。
当时日军在宜昌江北宜当(阳)、宜沙(市)公路沿线均筑有半永久性的防御工事,碉堡外有外壕、铁丝网、鹿砦等障碍物,各个碉堡间火力交叉,封锁极为严密。白天则敌机由宜昌起飞,四处侦察,夜间则以探照灯、照明弹向碉堡四周照视,又时值旧历中秋前后,皓月当空,增加了对敌进攻的困难。
此次战役,给我印象最深刻而又难忘的一是:我军缺乏防空武器与炮火支援,未能扩充战果,致功亏一篑。当我第9师前锋部队于双十节之夜,猛攻宜昌外围的土城时,获悉32军先头部队亦已攻占了宜昌郊区的东山寺,并升起了国旗。有中外记者数人,已闻讯赶赴前线军指挥所瓦窑洞,准备随军进城,报道祝捷,我军将士更受鼓舞,以血肉之躯,报雪耻之仇,前仆后继,英勇进击,伤亡较重。而此时配属第一线的山炮连(装备系沪造七五山炮4门),虽克服重重困难,趁夜分解背抬,进入阵地,直接瞄准射击,无奈受射程限制(仅4000米),且火炮构造陈旧粗糙,命中率低,无法击中重要目标而掩护后继部队进攻,徒望空吁叹,空耗时间与生命。讵料拂晓后,敌机频繁来袭,施放毒气。我军又无防毒面具,光脚草鞋,官兵中毒者甚多,伤亡颇重,频频告急,不得不请示中途撤出。那些运下来的死者脚上身上都是脓泡,但他们面部仍表现出坚强英勇的形象,真是可歌可泣;而日寇灭绝人寰之残暴罪行,实令人发指。二是在是役中,为掩护主攻部队而英勇牺牲的我76师226团直属防毒排长罗国桢同学,他是归国参加神圣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爱国青年华侨,1941年夏黄埔17期毕业后同其他三位同学一道分配到76师工作的,正当226团(团长李景贤,黄埔5期毕业)打援战处于白热胶着状态时,罗国桢同学主动要求参加第一线战斗,他手持手榴弹,带头冲锋,身先士卒,跳进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内,正欲跃进时,遭到敌人暗堡的机枪袭击,不幸壮烈牺牲,他到部队不到三个月,就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诚不愧为我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噩耗传来,全军为之悲痛与惋惜。
这次反攻宜昌战役,虽未能奏效进城,被迫中途停攻换防,但我打援部队在师长王凌云亲临指挥下,曾包围当阳来援之敌,缴获九二火炮两门,骡马数十匹,毙伤敌百余名,生俘数名。在围歼敌炮兵部队的战斗中,一个传令班长挥舞大刀冲人敌群,他身材魁伟,英武有力,被俘的一名日兵,就是被他砍伤后活捉的。他为此在战后获得了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的战功奖章。
鉴于我军已按预定计划完成了策应湘北会战与配合友军作战之战略目的,且为尔后部队之装备改善,迎接抗日战争后期的更大战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曾获得战区及军委会电令嘉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