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松:英雄效命咫尺外 榴花原是血染成

发布时间:2021-04-20 15:14   本文被浏览过:

 抗战老兵王清松,1919年12月15日生,河南新乡南高村人,是新乡地区目前已知唯一在世打过台儿庄战役的老兵。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本是小学教师的王清松毅然投笔从戎,被分配到27师79旅158团,1938年3月上旬所在部队被紧急调往台儿庄。台儿庄战役后被晋升为中尉,随部队辗转至湖北襄樊大洪山一带继续抗战。1940年被任命为27师后勤部第23粮库第一所主任。抗战结束后部队驻守在徐州。1948年11月8日随军长张克侠将军起义。1948年12月返回家乡南高村务农一辈子。

        8月4日上午,记者到王清松老人家里探访。老人现同二儿子王来玉一家10口人一起生活在新乡市南高村。96岁高寿的王清松老人还能不用拐杖自己慢慢走,眼不花,背不驼,2014年初的轻微脑溢血,使老人丧失了语言能力,看到记者放在桌子上的材料,马上拿起来认真看。记者用纸笔告诉老人来意,老人看完点点头,又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巴摆摆手,表示不能直接对话了。

        王清松老人的儿子王来玉跟记者介绍说,老人入伍前本是一名小学教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前线,作为家中独子,当年不满18岁的王清松瞒着家人和学校师生,在1937年8月12日偷偷爬上第二集团军27师夜战补充营的军列。在临颍经过短暂培训后被分配到27师79旅158团,后来团长杨守道将他留在身边做警卫员。原本部队在河南孟津驻守,3月23日被紧急向东调防,当夜9时火车直达徐州,又北上急行60公里,于24日下午6时左右到达了硝烟弥漫的台儿庄。27师的任务是在城内阻击敌人,拖住敌军,巩固阵地,当时城里血流成河,残肢断臂满地都是。据王来玉转述老人的回忆:158团团长杨守道三天三夜未合眼,双眼布满血丝,一手望远镜一手话务机,一声声的下令打,狠狠得打!团打散了变成营,营打光了变成连,都打没了,两个班合成一个班还是继续打,子弹打光,手榴弹扔光,就上刺刀。被官兵们称为“好汉爷”的31师91旅旅长王冠五将57名勇士组成第一批敢死队,手持大刀冲向日军阵地,与日军展开肉搏,只有13人生还。27师师长黄樵松写下一首名为《榴花》的诗,是台儿庄战役时敢死队员上战场之前要朗诵的一首绝命诗,老人曾经说过,在台儿庄战斗的最后三天,几乎所有弟兄们都是默念着这首“英雄效命咫尺外,榴花原是血染成”冲向战场的。

        2008年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建成,老人欣喜若狂,随即在儿子的陪同下到纪念馆去参观,将自己保存的文史资料献给纪念馆;2009年12月15日至18日,老人受枣庄市市长的邀请,参加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揭牌仪式暨台儿庄大战战史研讨会。一些参加台儿庄战役将士的后人跟老人打听自己长辈的故事时,惊叹老人70多年前的事情都还记得清清楚楚。老人的后背留下了一个炸弹炸伤的伤疤,一只耳朵也在这场战役中被炸聋,现在跟老人说话要对着另一只耳朵大声说才可以。虽然老人反应已经有点迟钝,也不能说话,当我写下老人曾经的战友和长官的名字时,老人用手指重重的戳着本子,表示他还记得那些人。

        临走的时候,记者握着老人的手跟他告别,看着老人有点激动,不禁也有点动容,老人的儿子在旁边解释,老人现在说不了话,但心里清楚有人关心他探望他,感谢的心情表达不出来就老想掉眼泪。老人一直酷爱书法,王来玉先生送了记者一副老人之前写的字,打开一看正是祖辈们在战场吟诵的绝命诗《榴花》:

昨夜梦中炮声隆,

朝来榴花满地红;

英雄效命咫尺外,

榴花原是血染成。

            (2015-08-12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