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王光亚,根本想象不出他是一位一百多岁的老人。当时他正在安养中心的门口和朋友聊着天,身体硬朗,腰板挺直,步履稳健,行动自如,不用拐杖,看着其他抗战老兵主动跟我们说话,也不插话,总是笑嘻嘻地听着,一脸顽皮。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并没有把他和抗战老兵联系在一起,反倒觉得他有点象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周伯通。只是,他身上穿着戴着的衣帽上印着与抗战有关的字句提醒着他的荣光。王老说自己的养生之道是:“心态平和,适量运动,烟酒不沾,合理膳食。”由于他是居住在安华山庄抗战老兵中少有的携太太一起入住的,所以住的是一个套间,就是这一室一厅的房间里,处处挂满了照片、书画作品以及和抗战有关的题词、绶带什么的。电视机所在的墙面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光荣,抗战老兵”,上面还配着一朵大红花。
王光亚,1914年生,湖南长沙人,1937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为黄埔军校第14期工兵科学生。1939年毕业,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直属工兵团少尉排长,1939年12月,王光亚和部队一起,参加了昆仑关战役。
“昆仑关北面有山,要收复昆仑关,首先要收复这座山,因为敌人在上面有两个碉堡,左右各一,用机枪封锁了我们进攻的道路,牺牲很大,攻不上去,我就向团长请缨,要尽到我们工兵的责任。我就带着一帮人,带着炸药包、手榴弹、火箭筒,深夜摸到敌人的碉堡后头,到了就把手榴弹丢了进去。日本鬼子非常狡猾,乘手榴弹还没有爆炸的时候,又把它甩了出来。我们就冒险用炸药包捆得一团一团的,把导火线搞得最短,一丢进去,只听得轰隆一声,敌人的碉堡和机枪统统飞上西天。我们步兵听到信号一响,就一个冲锋冲上去,歼灭山头的敌人,有没有炸死的就肉搏。我那时完成了任务,也和步兵一起跑上山头,和鬼子肉搏,结果把所有的鬼子全部都歼灭了。第二天,我们就在周围所有高地上发起进攻,把昆仑关第三次收回了。”
当王光亚说到敌人的碉堡和机枪统统飞上西天的时候,脸上诙谐的表情让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从他的描述当中,肉搏战的惨烈退居其次,倒是胜利的荣光让他经久难忘。
1942年,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战略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与英美盟军联合抗击日军。王光亚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了两次入缅作战。他经历的第一仗就是同古战役。
“当时我在工兵团,任上尉连副,随200师先头部队到达同古,接了英国军队的防卫,构筑工事、铺设炸弹、地雷,都是很隐蔽的工事。第二天,敌人一个搜索连队五百多人来犯,被我们发现了,消灭了三百多人在阵地上,余下二百多人跑了。日本鬼子很恼火,就调来了55师团、65师团四万多兵力,把我们重重围住。我们200师只有一万多人,就是四倍的敌人围绕着我们。白天飞机轰炸,大炮轰炸,最后三天还释放了毒气,好惨的。进行了二十多次冲锋,都被我们二百师孤军奋战,一一把它击退了,并且消灭了他五千多人。近年来下令要我们第五军撤退。撤退之前,我带了一个班上去,强行把炸药填上去,把桥炸断了。我们撤退之后,敌人就不敢穷追,过不了河。”
当年4月,盟军内部产生严重分歧,战事失利。英军溃退至印度,第5军被迫折入缅印边境的“野人山”,开始了损失惨重的缅北大撤退。王光亚说,自己当时非常幸运,因为他当时并没有随这支部队进入野人山,而是执行了另外一个特别的任务,带着一个五十多人的加强排,护送远征军司令罗卓英到印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徒步十多天,把他安全送到印度,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上面又要我们由印度进入野人山,设空投站,让援军投下大米、牛肉、饼干罐头,援救那些经过的三三两两的溃散官兵,我们走了三天,设了一个站,把粮食收集起来放在帐蓬里,每一个人发给他们足够到印度蓝姆伽的食粮。这八千多人到达印度之后,经过一年的训练,他们就从一支被打垮的部队变成了一支坚强的部队,最后反攻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力量。”
王光亚回忆说,野人山丛林遮天蔽日,救援的飞机也找不到部队的踪迹。他所走的路线,沿路平均每华里就有2至3名战士倒毙在路旁。他们的尸身被雨水浸泡得变了形,有的被野兽吞食,遍地白骨,成了当时他们搜索目标、前进的路标。一些侥幸活着走出来的官兵也都是三三两两相互搀扶着,满脸病容。有的人走着走着,一倒下去就再没能醒来。王光亚说,“太惨了,那么多抗日将士就这样牺牲在原始丛林中,令人痛心。”
走出野人山后,王光亚所在部队在印度的兰姆伽集结,由美国军官训练,改变为中国驻印军,参加了第二次入缅作战。1943年,参加了滇西反攻,亲历了松山攻坚战、腾冲巷战等历史事件。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战争中,工兵的作用远不如此,构筑云梯,设置地雷、铁丝网,障碍物,防止敌人进攻,有时,甚至会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败。让王光亚印象最深的就是攻克松山的那场战役。
“掩体,就是筑坚固的工事,工事又分几种,一种是临时的,一种是永久性的,永久性的要用钢筋、水泥,敌人机枪打不进。日本建的就是永久工事,他们在高山上,向我们山下射击,我们仰攻攻不上去,后来是挖地道,三班倒,花了半个多月,汽车运了三吨炸药,把地道一直挖到他们地堡的底下,才把他们的指挥部炸毁了。
腾冲,这个有 “极边第一城”之称的美丽县城,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以中缅边境贸易、著名侨乡著称。而在王光亚心里,它却是一个记载着中国军人伤痛的二战主战场、凭悼地。
“攻腾冲的时候,日本鬼子把我们被俘虏的战士,用铁丝把他们的脚穿起来,吊在城墙上,七八十人,结果,这些战士宁可自己受痛苦,叫部队不要管他们,他们说,‘弟兄们,你们不要管我们,你们打日本鬼子要紧。’大家就进攻,每一个地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巷战,四十多天,腾冲才被我们收复。”
“那个时候,我们唯一的梦想就是早点把侵略者赶出去”回忆过去,这位曾立志“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抗战老兵感慨万分,他说自己是幸运的,第一次入缅作战,他避开了野人山一劫,抗战结束,他没有参加内战,避开了淮海战役全军覆灭的一劫,参加过大大小小那么多战役,自己竞然没有受过伤,还活到了一百多岁,也没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什么冲击,最让他感到满足和自得的是,他还能赶上今天的幸福生活。
1985年,丧偶多年的王光亚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经人介绍,他找到了当时家住长沙县金井镇的付淑媛。如今,两人已经结婚三十年了,一同住在这安华山庄的养老院里,继续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孩子们会时不时地来看看他们。他告诉记者,他和老伴两家人一共51人,相当于他过去带领的一个‘加强排’。儿孙辈中,有共产党员、有清华大学毕业生,还有长沙市劳动模范。他虽然已经102岁了,可是,还要继续带领这个‘加强排’在祖国的建设中实现中国梦。他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抗战历史,不要忘记牺牲的士兵,不忘国耻,绝对不能让战争重演。”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5年0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