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锡麟:忆述华侨学生总队

发布时间:2021-04-19 09:46   本文被浏览过:

       青年从军报国自古有之,如花木兰代父从军、班超投笔从戎,传为千古美谈,类似这种从军报国的个人行为,历史上所见不鲜。而大批青年从军的史事,则以抗战末期十万青年十万军开历史上的光荣记录。殊不知在这十万青年从军之前三年——抗战初期,国外华侨青年也表现一股从军报国热潮,成千的华侨子弟回国投考中央军校(黄埔军校),为抗日牺牲奋斗,这其中的一段史事,恐怕只有少数国人才了解。而能深知其底蕴,明了其细节者更是少而又少。笔者当年曾参与其事,故能知其始末经过,公诸于世,籍以对海外侨胞的爱国精神表示敬意,同时也使这一段光荣历史——黄埔建军历史上空前的史事,留下永不磨灭的一个纪录。

        侨生在军校四分校

        抗战期中,为了培植国军干部,补充国军源源不断的大量需要,中央军校南京本校(后移四川成都)之外,另成立了九个分校。以历史的长短及华侨学生之多而论,应首推第四分校,因为第四分校的前身就是广州分校,而广州分校的前身就是黄埔本校,兼之第四分校设校于广州,其中干部以广东人居多,所以训练华侨学生的任务也就由第四分校担任了。

        抗战期中广州沦陷,第四分校由广州转至广西宜山,以后随战事的发展,又一再转移至贵州三合与独山。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第四分校在独山建筑校舍,主任韩汉英中将(保定军校毕业,在台逝世),副主任陈联璧少将(未来台),政治部主任余拯少将(黄埔六期,来台在“立委”任内逝世),下辖五个总队,四个独立大队,官兵近两万人,校本部设于独山郊外约三公里之铜鼓井。

        请缨杀敌不落人后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抗日战争进行到中期,日本军阀侵略的战火愈燃愈烈,战争的发展愈来愈激烈,日寇进攻的行动也愈来愈疯狂,国内外同胞同仇敌忾的情绪也愈来愈激昂,成千上万的青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战,乃为日常惯见之事。而海外侨胞爱国向不落人后,青年学子纷纷请缨杀敌,回国从军报国,在海外各地更掀起了从军报国的热潮。政府为了使这批爱国侨胞获得一个正当的报国途径,于是一面命令中央军校第四分校筹设华侨入伍生团,一面命令我驻海外各地区侨务机构,协助招生工作。

        由于各地区的华侨青年报国心切,从军踊跃,自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上半年至三十年(1941年)初,从印尼、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家,总共招收了一千多人,分批回国入伍。入伍期满后,华侨入伍生团改为中央军校四分校华侨学生总队,总队长黄百强将军(黄埔三期,在台逝世),副总队长丁希孔上校(黄埔三期,未来台),政训室主任孙洁黄上校(北师大毕业,未来台),总队由他们三位负责主管。

        后来为了保持黄埔军校传统延续下来的期别和番号,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将华侨总队改称为中央军校第四分校第十七期二十六总队,以迄至全部学生毕业。笔者当年服务于该总队第二大队之第四中队,担任政治指导员,当时的队长刘莹璋先生(闽籍,在台逝世),第二任队长李斌先生(当年广东省主席李汉魂之公子,未来台)。

        练成专长革命军人

        四分校移至独山后,校舍重新建造,华侨同学进校入伍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筑自己的营舍,远至荒野高山中先去砍树伐木,从山上将原木扛到工地,再锯成建材,开始营建的工作。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同学中居然有懂得泥水工和木工的人才,有少数人带领设计指导,多数人协力合作,竟然在三个月内将自己的教室、寝室、餐厅全部搭盖起来。同时课桌课椅教具等,也由他们自制全部完成。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披荆斩棘,惨淡经营,终于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自己的营舍。还没有正式入伍前,他们已完成了一段工兵教育。

        贵州土地贫瘠,产米远逊于我国江南鱼米之乡,兼之抗战后不久,政府西移,云、贵、川各省成为后方重地,人口聚增,军饷民食在独山实供不应求,学生的食米无法就地补给,必须靠学生自己到产米较多的乡镇或其它县市去搬运,那时交通不像今天方便,连牛车都很难大量雇到,事实上也没有这笔运费的预算。所以只好由学生自己步行到乡下去搬运,平均每月约运米两次,每次少则四、五十里,多则百余里,两年下来,每一个同学都曾经行千里路、抬千斤米。

        在我最初与这批学生接触之时,在我想像中认为这批学生在国外发了财,都是些娇生惯养的子弟,未必能够吃苦耐劳,同时在籍贯上百分之九十五都是粤、闽两省人士,言语之间与我这个北方人必很难沟通。谁晓得我这两个想法竟然完全错误,其实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建筑营房这件很苦的工作上表现无遗,其苦干精神较之国内青年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他们的国语说得比我这个北方人还要流利,由此我才体会到华侨同胞创业奋斗的精神有其历史渊源,其所接受的国语教育,早已普及于南洋各地华侨社会。这两点是我初料所不及,至今事隔六十余年,使我依然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华侨总队的同学全部学成毕业,正值抗战中期,战争进行激烈之际,部队正需要大批干部,大部分同学分发至陆军各部队工作,马上赶赴前线参与抗日作战,为抗战工作而牺牲奋斗,实现了华侨从军报国的宏愿。

        (日期:2009--09-09     来源:《黄埔》2009年第4期)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