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农历2月,我正在天水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料峭春风送来令人激动的消息:黄埔军校第七分校“西安战时干部训练团第四团”(简称战干四团)来天水招生了,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应征。我虽是女生,但生性好强,自认巾帼不让须眉,报国不分男女,于是报了名,参加了招生考试,幸被录取。3月份,招生委员会给被录取的同学来了通知,要求于3月15日至天水东校场(现岷山厂)报到,3月16日启程前往西安。15日集合后,康尔信队长给大家编队并选出各队学生队长,宣布了住宿、伙食等方面的纪律。当晚我们就地宿营,面对晴朗夜空,圆圆明月,想起即将离开父母兄弟、亲友同学以及故乡的山水,一时心潮起伏、彻夜难眠。第二天吃完早点,300余名男生、30多名女生,集合起来,每人发给一顶草帽,上面写了四个字:“抗战到底”。九点钟,我们整队走出了校场,在大路两边群众的夹道欢送下,向西安进发了。
(日期:2008-06-24 来源:《黄埔》2008年第3期)
当时条件艰苦,首先要步行到宝鸡。一路上,我们跋山涉水,途经很多个县城、村庄,每个站口都受到沿途百姓的热烈迎送。虽然脚底起泡,步履艰难,但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热情高涨。一个礼拜后,我们到了宝鸡,稍事休息后,我们被安排坐上火车,抵达西安。
西安作为中国的古都,是我们向往已久的地方。学校将我们安排好住宿后,给我们放假两天休息。我们有幸观看了这座古城的风貌,那宽敞的街道,整齐的铺面,雄伟的钟鼓楼、大雁塔,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同时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一定不能让祖先留给我们的大好河山沦落到日寇手中。第三天,团部通知我们进行复试,内容包括文化考试和体格检查,300多名学生中只有100多人被最后录取,其中男生159名,女生13名。女生分别是天水的姚素贞、黄国栋、胡益香、王振坤、王月香、刘建之和我,武都的李素娥、西和的麻丽贞、清水的陈国琳、王奕君,徽县的陈玉琪、武山的李云清。
正式入校后,我们天水女同学被编入第四总队女生大队,我被编入女生二队一区队一班。队长都是黄埔第十五期毕业的学长,对我们起居饮食非常关心,对学习和训练则非常严格,我觉得黄埔军校“亲爱精诚”的校训,在他们身上得到真实的体现。入伍后,我们女生首先是脱下红装,换上戎装,剪去长发,留成分头。在操练方面,女生在体力上不如男生,但意志坚强,成绩表现不比男生逊色多少,在整理内务方面则发挥优势,将灰棉被叠得象豆腐块,室内整齐划一、一尘不染,常常受到队长的表扬。在军校,政治课主要内容有总理遗教、领袖言论、国际国内时事、日本史、名人讲话;军事课有步兵操典、勤务令、军事术科、操场基本教练、立正稍息、各种步法及队形变换。在操练时,如有人在队列中说话或做小动作,不守队规,被带队教官发现,集体都会受处罚,轻则到操场上跑步,更严重的则关禁闭。女同学胆小,更不敢违犯队规。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野外演习,进行实弹射击,每人发5发子弹,当时训练用的步枪后坐力大,如果顶不实,肩膀被撞得又疼又肿,但同学们都能争先恐后,刻苦训练,在各项政治军事考试中,大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时间过得真快,冬去春来,受训已经一年了,战干四团为了充实我们的文化知识,延长了受训期限,把我们编成五个组,分别学习会计、教育、卫生、民运、文艺,自由选择。我参加了教育组,课程有教育概论、教学法、儿童心理、日本史、音乐。我们深知自己肩负重担,在学习时都能刻苦努力,深入钻研。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1940年3月毕业典礼举行之后,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校,离开亲爱的教官和学友,按国家需要分配到各个战区,担负起抗日救国的重担。我和陈国琳、姚素贞、李素娥、胡益香、麻丽贞等人被分配到第八战区军管区政治部,投入了紧张艰苦的抗日救亡宣传教育工作。
(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