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先后占领并封锁了中国沿海港口。1942年5月再以其三十六师团自缅甸入侵滇西龙陵,切断中国惟一可获外援的滇缅公路,使抗日作战倍感艰难。因此抗战必须反攻,反攻又以打通滇缅公路为当务之急。
(日期:2008-05-23 来源:《黄埔》2008年第3期)
我于1943年自军校毕业,那时刚刚20周岁,报国心切,恨不得立刻投入战场。所以请求分到前线,被派往美援装备的第一个营——七十一军炮兵营,编入第三连第二排担任排长,在怒江东岸惠通桥以北的对门山阵地,负责守备。1944年5月5日,七十一军收到攻击龙陵的命令。5月6日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抵达对门山以南的里布戛高地督战,命令我营向对岸红木树的日军炮兵阵地进行攻击。宋总司令对我炮兵精湛射击至感兴奋、赞赏,并令再向左方45度的日军仓库射击,因山炮构造特殊,大方向转向较为费时,正在此时,忽听“嗖嗖”阵阵长啸,士兵都是老兵,有炮战经验,他们大喊:“敌人回炮了,赶快掩蔽!”说时迟那时快,日军炮弹打中我军阵地。我是第一次上战场,紧张得脸红脖子粗。等到日军停止射击,我赶快将火炮转向,稍作整顿,随即反击。于是激烈的炮战就此开打,炮击达三小时之久,日炮终于为我制压。我们判断,日军不是受到创伤,就是因为孤军深入,补给不易,为保存战力而不得不停火;而我方补给充沛,可以持久作战,终于占得上风。我排无人伤亡。对此次炮战,当时重庆报纸均有大幅报道,极为振奋人心;而此次炮战揭开了反攻的序幕,大军随即纷纷渡江,展开反攻,歼灭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当时只见庞大的车队装载美援武器如潮水一样涌入抗战大后方。
此次炮战是抗战反攻的第一炮,是打通滇缅公路的第一炮,也是我从军后的第一炮。
中国军队全力扫荡盘据怒江西岸的日军,收复失地。血战半年之久,到10月间,仅剩龙陵南郊、滇缅公路东侧三关坡的日军据点为强弩之末。三关坡系一险峻制高点,不但地形险要,而且工事坚强,弹药充足。虽中国军队多次轮番攻击,无法奏功。因时间紧迫,上级决定出奇制胜,命我率单炮一门,在三关坡以东300公尺、略低于三关坡的高地上,冒着日军步机枪威胁,进行直接瞄准的近距离射击,友军三十六师派步兵进行仰攻。
为完成此任务,上级提供一具19.5倍的望远镜。我用此镜,侦察到日军工事,计大大小小、真真假假掩体20余座。我逐一编号,并将其方向、距离、高低在瞄准镜上进行对准,确保万无一失。
一切准备完成,在10月31日奉命攻击那天,由后方数十门大炮先对三关坡进行全面轰击,并由美方空军投弹轰炸。我则于硝烟弥漫中开始射击,每个目标掩体只需一发炮弹,即从其射口射入,将其摧毁。任务完成后,半山腰的一个坟墓引起我的警惕,进行了炮击。亏得这一炮,不但将墓掀起,还将其中一挺机枪和一名日兵炸向天空,转了几转才落地。若非这最后一炮,说不定会前功尽弃。我射击完毕后,三十六师步兵即行仰攻,未发一枪一弹就占领了三关坡,滇缅公路得以通车。
射击前,我曾以脑袋担保,不会有失。但从炮管中看出去,并未对准日军掩体而是指向天际,炮长讥讽我说:“排长,你的炮打到天上去了。”我解释说弹道是抛物线,会受地引力下垂,他不相信,我说:“炮弹若打去天空,我愿将头拿下来!”终于受地心引力影响,炮弹未飞向天空。我现在头还在肩膀上,谢天谢地。
反攻滇缅公路的第一炮及最后一炮都是我打的,确为一生中最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