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存银:从保卫胡宗南到策反孙铁峰
陈子平,又名陈达,1917年生于甘肃武都两水镇土门垭村。1932年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师胡宗南部当兵,1935年被选入胡宗南师部警卫队,曾担任胡的随从副官、准尉特务长。1937年9月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5月参加开封会战;1947年入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军官训练班学习;1948年被委任胡宗南第三军军部少校副官;1949年5月于西安起义投诚。受中共中央西北局推荐、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政治部委派,孤身潜入武都,策反武都国民党保安副司令孙铁峰,发动西固起义,在陇南革命史上写下光荣的一页。
——记黄埔同学陈子平的人生
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贴身警卫,陈子平经历了军阀混战、外敌入侵、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了红色革命力量从小到大以及胡宗南在西北成长、衰亡的过程。
苦难少年 投军谋生
陈子平八岁那年,母亲服毒身亡,爷爷、奶奶也因贫病交加相继去世,父亲将小女儿送给亲戚,将陈子平卖给蒲池张庄一王姓人家,不久弟弟也来到子平身边。三年后的一天,陈子平兄弟二人放羊时突遭狼群袭击,豺狼吃掉五只羊,兄弟俩虽奋力自保而侥幸逃脱,但恐遭东家责难,便星夜逃回土门垭老家。回村才发现房屋、财产早被父亲典当一空,父亲亦不知去向。兄弟二人饥寒交迫,孤苦伶仃,挣扎在苦海之中。
1932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川北一带活动,为防红军北上,国民党军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天水,防守陇南各县和四川广元一带。此时,十五岁的陈子平进城寻父未果,却闻胡部二旅六团李云章部在武都囤粮招兵,走投无路的陈子平决心当兵吃粮,谋求生路,他回村后约好友一同进城应征,竟顺利入伍。这批新兵共三百人,在武都集训了三个月即开赴天水。
新兵到了天水,陈子平被编入童子军留驻天水南门外集训。因童子军大多家庭出身贫寒,社会背景单纯,珍惜行伍机会,各人勤操苦练,加之胡长官亲临勉励,经过三年锤炼,十八岁的陈子平凭着过硬的射击本领、敏捷的身手和忠厚的为人,幸运选入师部副官处警卫队,担任胡宗南随从警卫,专事长官内务卫生、生活物品、整理衣物用具,兼任传令、安全、警戒工作,由于踏实肯干,聪明伶俐,深得胡宗南喜爱,长期负责照料胡的生活。
1936年4月,陈子平所在部队被正式列为第一军,胡宗南亲任军长,警卫队、长官司令部秘书室均迁至西安大、小雁塔,胡宗南分住西安东仓门一号和汉下马陵“官邸”“侍卫队”队部营舍以及长官部秘书室都设在东仓门城根处的效忠里。胡宗南侍卫队的编制共有两个武装排,一个便衣排,这些警卫的长相、装束与胡相似。陈子平作为胡长官随从警卫兼生活内务的特务长,在青龙岭和副官处同时领饷。在以后抗战期间,因物资紧缺,胡宗南个人的许多必需品(包括内衣、美式左轮手枪等)都是戴笠从重庆捎来,由西安军统转交胡本人,而胡则将这些物品交给陈子平代为保管。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胡宗南第一军在顾祝同指挥下于次年二月开赴陕西凤翔对西安施加军事压力,而陈子平所在侍卫队则紧随胡宗南驻守西安大本营以观局势演变。此间陈父曾去西安看望子平,胡宗南不但委托副官处长请陈父吃饭,而且在陈父回家时让军需处赏发两百元大洋做路费,足见其对陈子平的笼络和器重,陈子平对照胡长官对勤务兵的仁爱和生父的薄情寡义,顿觉世事颠倒、人情无常,对胡宗南的效忠之心油然而生。
随胡抗战 弑父风波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子平随胡宗南军部开赴徐州抗击日军。九月,日军登陆上海,陈子平随胡宗南部从徐州出发,乘运兵火车开赴上海参加对日淞沪会战,初增援宝山夏楚中部,继开赴上海杨行、刘行、罗店一线驻守指挥,后奉命坚守苏州河岸阻敌强渡。一天晚上,因战事需要,胡宗南要去一个村子觐见张治中将军,陈子平一行随行前往,不料中途遭日本便衣队包围袭击,陈子平和其他警卫人员利用熟悉地形之优势,殊死搏斗,击毙日军数人,保护胡宗南安全冲出了包围圈。
淞沪会战之初,由于日军来势凶猛,加之中国参战部队仓促上阵,一线战斗人员伤亡较大,陈子平所在侍卫队于十一月初随军部撤出战斗。十二月,陈子平同副官处其他随从陪胡宗南撤至陕西凤翔、岐山一带整训,部队亦改为十七军团。
1938年5月,陈子平奉命陪护胡宗南指挥攻打兰封外围。这次会战,胡部曾包围土肥原第十四师团,围歼日军一部。九月,陈子平又随胡指挥所辗转行军支援武汉会战,收复信阳,后沿河南桐北、安徽、洛阳一线回撤西安,一路鞍马劳顿,履行侍从职责。不久就听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负责人宣侠父遭西安军统特务暗杀。此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激起民愤,中共高层严正交涉,这件事使陈子平对国民党感到十分不满。
1944年5月,日寇土肥原部调集十二万兵力突然进攻中原,中国守军连失数城,陈子平随胡宗南奔赴中原抗击日军。在驻扎河南兰考期间,因长官司令部附近小车进出频繁,引日军怀疑,一天傍晚,三架日本军机径直飞临司令部上空,一轮俯冲轰炸,村庄和指挥机关遭受严重破坏,一枚炸弹正好落在胡宗南院子,院墙和门帘都被气浪掀飞,陈子平奋不顾身急将胡宗南护至院外才化险为夷,但军部多人被炸死炸伤。六月十三日,中美空军轰炸豫西日军,胡部猛烈反攻,取得大捷,群情振奋。
1944年8月,在抗战最为紧要的关头,陈子平家乡来信说其父因吸大烟入室盗窃,遭人拷打,着其回家处理家事,陈乃请假返乡。在村外即遇亲房老婶探问其子当兵下落,子平如实相告下落不明,其婶嚎啕大哭,哭诉中子平方知与自己先后外出当兵的童年伙伴多数客死他乡。看到伤心欲绝的婶婶,回想家庭遭受的变故与屈辱,忆起爷爷、奶奶和母亲的惨死,全都因为父亲不争气!尤其国难当头,父亲非但不激励自己,反而拖自己抗战的后腿,一怒之下将父亲枪毙于母亲坟头。事发后,国民党武都检察院传陈子平去县辩述杀父情由,同村数人前往指证事出有因,责在其父,经核查陈携带胡部配发路牌护照探家属实,乃准其归队。此事兰州军统头子任冠军后来写信告知胡宗南,但因事过境迁,胡并未追究陈之责任。
黄埔深造 西安历险
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胡宗南命令三个整编旅进攻陕北,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中遭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围歼,陈子平感受到西北王开始衰败的迹象。此时,陈子平接到长官司令部保送他赴西安黄埔分校第十五期军官训练班进修的指示。这次深造进修期半年,主要学习三民主义、地理、英语、战术指挥、武器性能、实弹射击、军体器械及军事演习,并加入了国民党,毕业典礼时蒋介石前来参加并训话。黄埔军校结业后,陈子平很快被委派胡宗南第三军军部担任少校副官,但此时国内局势已发生较大变化,胡部军心日趋混乱,陈子平厌倦了国民党统治的专制与腐败,故最终未去到任。
1948年冬,武都、文县聂心田、杜汉山、陈海寰、李仁、杜五十等进步人士汇聚西安欲突破国民党封锁线去延安,请陈子平与胡部第三军军部上尉副官杜景安从中斡旋,陈慷慨应允,不日与杜景安一道去陕西三原一带帮助联系线人,运筹通关事宜,不料此事遭军统特务破坏,中途败露,聂心田、陈海寰等十二名进步人士惨遭国民党西安警备司令部杀害,未知事态突变的陈子平多亏宝鸡警备司令部参谋常正图及时掩护才幸免于难。
投诚起义 武都策反
1949年5月,胡宗南部队被解放军发动的陕中、扶郿战役所击溃,兵败如山倒,陈子平忧心忡忡,流露归退之意,陈的房东、中共地下党员刘达森劝告说:“现在局势混乱,武都还未解放,不宜回家,更不可随胡部南逃,我可保证你们全家在西安的人身安全。”西安解放后成立革命大学,接收投诚起义并愿意革命的国民党军人,经训练改造也编入解放大军,陈子平感同身受,越发想为解放事业出一份力,遂约刘达森找到西安市民政局长丁志明(西安中共地下党成员)表达投诚之意,民政局写信将陈子平介绍到西北局城工部,中共西北局领导听了刘达森、丁志明对陈子平情况的介绍,引起高度重视,特将陈子平推荐给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部,彭德怀司令员对来自胡宗南身边的贴身副官自然十分在意,亲自接见,指出:“我们下一步要解放兰州,正缺甘肃人,你来得正好,具体工作由政治部安排。”这样陈子平又到了一野政治部,甘泗淇对陈子平说:“当前你的任务是尽量插进敌后。”又问陈子平在敌后有无熟人?安全有无保障?陈子平回答:“现武都专署上校副司令孙铁峰是我当年营救过的老朋友,我可以作他的动员策反工作。”甘泗淇接着说:“此番回去干系重大,个人安危自己权衡,做事定要谨慎,遇事相机抉择!”西北局负责照料陈子平家眷,一野司令部安排陈子平回武都后化名陈达,策反对象孙铁峰化名赵顺,建议陈子平带足大烟、黄金、银元当作策反经费,从野战军中抽调小股兵力武装护送陈子平突破宝鸡封锁线,但陈子平考虑带钱带兵反倒不便,遂孑身出发。途经宝鸡时,陈子平主动找到警备司令徐经济,谎称自己从第三军军需库撤退下来,先回武都安顿家务再到汉中归队,徐乃送陈子平银元做路费并开具路牌护照放行,陈子平顺利潜回武都。
六月,陈子平在孙铁峰家住了十多天,详细谈论时局变化和西安解放见闻,传达一野和中共西北局的殷切期望,耐心做孙的思想工作,孙答应待机起义并将家中衣物转移到土门垭陈家。七月,国民党军赵龙文部进驻武都,陈子平怕遭赵部及其手下军官指认,乃退回土门垭老家,恰遇三三八师二团一营一个连长赵思举率兵修筑工事,二人谈起时局,赵主动流露出起义之意,请求陈子平提供帮助,陈子平见他态度坚决,想借机扩大策反成果,就答应帮忙。不料十月初,赵部起义之事败露,赵连长被害,险些危及陈子平。孙铁峰终于十月底通电起义,陈子平最终完成了中共西北局和一野政治部交办的策反任务。
历经坎坷 颐养晚年
新中国成立后,陈子平先在武都地区公安处工作,后因“伪军官出身”而遭受不白之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陈子平终于在1989年6月获得平反,此时他已经七十三岁。1992年被批准享受退休干部待遇。陈子平现已九十二岁高龄,他一生历经坎坷,但晚年喜见改革开放,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海峡两岸实现“三通”,见到定居台湾的故友返乡探亲。他有子女八人,孙子女十人,外孙子女十人,曾子孙又十人。作为抗战老兵、黄埔同学的他,与共和国一道经历了六十年曲折坎坷后,终能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可谓足矣。
(来源:《黄埔》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