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的烽火迅速燃遍祖国大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不少知识青年积极报考黄埔军校第十四、十五、十六期,在这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军校里接受正规化的军事训练。
(来源:《黄埔》2011年第6期)
一、抗战之需要
黄埔军校在三十年代曾是世界著名军校之一。因此,她的学制规定的学习年限在一般情况下为三年或三年半。但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已没有可能墨守这种常规体制。学生入学后,学校既坚持其办学的传统不变,又结合战时情况相应地做了某些必要的变革调整。其中最为明显的是:(1)招生范围扩大了,渠道增多了,不但准备迁往后方的本校定期招生,各地有条件的分校都允许按统一标准招考新生;(2)录取名额增多了,过去各期只在本校一两个总队,现在十四期已从一总队扩大到九总队,人数增长好几倍。并且还在各地继续招考新生;(3)学习年限改变了,招收的新生区别情况分为甲、乙、丙级,各级受训期限不等,比较灵活弹性,可以从一年制增到三年制。针对以上种种变革,有军事家评论说:“为了抗战的需要,因时而化,迎来了黄埔学生大发展的高峰时期。”
事实正是如此。以本校十四期六总队为例,学生们是在1937年底入伍,1939年初毕业的,从入伍到毕业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远远没有达到初级军官养成所必须的学习时限。校方和学生心里都明白,这就是为了抗战应急的需要。所以,当十四期学生在离校四年后(即1942年冬天)正在各战区各部队服役时,军训部鉴于战况有所缓和,为了让他们学完课程,又调回本校补课。校方的关心,使同学们感动不已!
二、补训之交流
所谓补训,是指学生未能完成学习计划即提前毕业,后又重返学校“回炉再造”。补训的单位全衔是“中国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四、十五、十六期学生补训总队”。本校的补训总队设在北较场西院,那里是五年前十四期六总队升学的老地方。学校教育长仍是万耀煌,总队长是李允中,大队长、队长大多数已有变动,区队长基本上是十三期的留校同学,补训的训练计划是由教育处拟定,交补训总队执行的。训练时间为一年,从1943年3月4日开始至1944年3月期满。训练内容还是过去升学时的老一套:学科、术科、外国语大小教程;生活上仍是三操两讲、野营演习、纪念周、早晚点名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仍是总理遗教、领袖言行、《中国之命运》、《曾胡治兵语录》……这些本来是黄埔同学人所共知,耳熟能详,无庸赘述的课程,但其中也有一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课程,如从中国到世界各国的战史、战例的讲评等等。其间也有邀请或礼聘外国专家给同学上课,如苏联的布哈林将军就曾多次在西院的广场上作专题讲演,颇受听众的欢迎。
此外,在补训期间,校长蒋介石有时也来学校小住,补训总队的寝室与校长官邸邻近,有的同学在校内城墙上散步时,就遇见过蒋氏夫妇二人。其他大员如军训部长白崇禧、军政部长何应钦、财政部长孔祥熙等也曾分别来到学校视察并讲话。
交流,是指补训学生的“抗战经验交流”。这本来不是校方“补训进度”中所规划的,而是补训总队师生们的自发要求。这个情节充分表现了同学们对抗战大业前途的高度关心和责任感。为了使这种交流能够收到实效,同学们除了用组织座谈会、演讲会、写文章出壁报等方式进行外,更多的是提倡在补训生活中不拘于形式地用三言两语说明实质性的问题、判明某些战事的是非得失。那时同学们采取短兵相接的方式进行交流,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1)没有范围局限,凡是亲身经历的战役、战术、战斗都可以谈;(2)不择地点,无论课堂、操场、寝室、走廊、校外的公园、茶馆、酒店以及野外,都可展开谈论;(3)经常争论,由于同学们的战区不同,部队不同,因而战斗力和战法也有所不同。战争千变万化,战役千差万殊,不可能一概而论。真理愈辩愈明,同学们都很重视这点;(4)重视实用,不侈谈迂腐的“大道理”。同学回校参加补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和指挥水平,所以大家交流的经验都很管用,真正收到了他山攻玉、互助互补的效果。
三、期刊之鸿爪
十四期六总队补训同学在本校自办期刊,共出五期,每期两版,单张八开白棉纸,内容有献词、启事、师长近况、同学动态、工作与生活等。以出版的第二期为例,在“启事”栏目中有如下内容:
一、一四.六同学中有忠勇殉国者,请将其生平事绩及殉国详细情形写成传记寄蓉,以便宣扬,俾资表彰。二、一四.六在蓉同学春节聚餐正筹备中,惟物价趋高涨,每人份金约需百五十至二百元,大概在本年四月内筹办,届期再登报通知。三、一四.六在蓉同学一切必须举办之公益事务,如调查同学动态,通信连络,继续出印纪念刊物等项,在在需款,凡我同学,务请踊跃输将,慷慨捐助,以利进行。由高志明等五同学持募捐册据,执行劝募。四、本刊约按三月出版一次。以载同学近况为主,无定名。但见标题侧双钩数字,即为本刊期数。此为第二期,故于《纪念专刊》之左侧印有印有双钩2字……
在“同学动态”栏目中,标明了部分同学所在的地区、部队和官职,便于同学间彼此联系,比如:朱穆淳,洛阳长官部少校参谋。孙孝怀,洛冀察战区总部少校参谋。蒋光定,豫临汝新一师上尉连长。邓伯瑗,豫新安三十集团总部上尉参谋。袁兰卿,洛十四师干训班上尉区队长。陈育斌,宝鸡五四师少校团附。彭琪恩,甘固源八四师少校军械主任。徐光融,滇蒙自六十军新编团少校团附。王鸿慈,昆明行营运输连长。田凌云,滇楚雄远征军运输十一团上尉中队长。等等。
在“工作与生活”栏目中,对同学们的状况、大事小情都有所报道,比如:
△五同学潜心读书。我同学在蓉续住大学者,有光大王之宜、华大黄君夔、金大黄君祖、川大王成栋、中大医学院陈树来等,五位能武能文,将来荷负抗建重任时,当更能胜任愉快也!△周年纪念日,闻重庆同学及第一分校同学均将举行聚餐,以资庆祝。成都同学大半在本校受训,因忙于年终校阅,且准备在四月内毕业,时举行盛大之春季聚餐,故于元旦日未特别举行仪式。△何寿芝梅开二度。新近结婚同学有陈祖坤、刘文阶、龙光、尹九、何寿芝等五位,前方抗战,后方生产。各同学对彼等皆寄以莫大之期望,尤以何寿芝同学为第二次结婚,选择适宜,爱意浓浓,春熙路上常见其情影,双双当更不负各位之期待也!△第一分校补训同学闻易大队长病逝蓉垣,特汇来国币一千元作治丧之用,该处同学均服务于第一及第八战区,即以身献国,更节省其微薄之薪资,作如此慷慨激义之壮举,殊令人钦佩云云。△三弟兄忠勇报国。同学柴述尧毕业时分发二战区,在黄河南北岸与暴敌及汉奸肉搏血战达两年之久,其坚苦持续之精神,实所罕见。彼弟兄三人均列戎行,大兄在营长任内阵亡,二兄柴意新任一九六团少将团长,于此次坚守常德之役忠勇殉职。述尧同学愤激之余,益节哀勤学以图报效党国,一门忠烈实堪钦敬云云。△一四.六扬威国外。自倭寇偷袭珍珠港爆发太平洋战争后,我政府即派遣大批远征军出国。我同学上率部扬威国外已有四人,兹将其番号址探志于后:谭厚安,吴志昴,朱正芳,印度军邮三四五局河字五五一号信箱附二号上尉连长(三人职同)。张国宝,印度远征军总司令部上尉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