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怀瑜:南京保卫战

发布时间:2021-04-14 16:21   本文被浏览过:

        1937年11月12日,侵华日军占领上海,随即以6个师团又两个旅团,约10万以上兵力,沿太湖南北两侧,分路向南京进攻。24日,南路日军已到达湖州;北路日军也于25日到达无锡。
        11月26日,当时的中国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南京防守部队战斗序列,任命训练总监唐生智将军为南京卫戊司令长官,调派包括黄埔军校教导总队在内的7个军共14个师,防守南京及其外围各要点。其中,只有3个师是由后方调来的生力军,其余均为从淞沪战场撤回来的既疲惫又不完整的部队。
        教导总队久驻南京东郊,抗战开始后,奉命担任南京护卫任务,但不久又奉命增援上海,在上海作战两个多月。11月9日,上海战局急转直下,我军总撤退。教导总队撤回南京的兵力不足5000,奉命补充新兵、扩大编制,即以原有的3个步兵团为基干,扩编为3个旅,每旅辖两个团,直属部队除特务、通信两营外,骑、炮、工、辎四营均扩编为团,全总队共有10个团、两个直属营,实力大大超过一般的步兵师,故作为防守南京的主力使用。但因时间仓促,新兵未经训练,一些新单位的战斗力并不强。扩编后的序列为:总队长桂永清,副总队长周振强,参谋长邱清泉;第1旅旅长周振强兼,辖1团团长秦士铨、2团团长谢承瑞;第2旅旅长郭启儒,辖3团团长李西开、4团团长刘子叔;第3旅旅长马威龙,辖五团团长雎友兰、6团团长王化;总队直属骑兵团长王翰卿、炮兵团长楼迪善、工兵团长杨厚彩、辎重兵团长郭岐。
按照南京防御部署,教导总队配置于南京东正面,防守中山门、太平门外从孝陵卫至紫金山北麓一线,右与沈发藻第87师(属王敬久第71军)、左与徐继武第48师(属徐源泉第2军团)相联系,抗击由宁杭公路进犯之敌军主力。防区内,由南向北有西山、中山陵园、灵谷寺、紫金山等要点。西山为孝陵卫街路北侧的一座小高地,横亘南北,为中山门外的重要屏障。紫金山(又名钟山)位于太平门外,可以瞰制全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最高点为第一峰,次高点为第二峰,东麓突出的小高地为第3峰,又称老虎洞。第二峰之南坡,亦称小茅山,即为中山陵,陵东为灵谷寺,陵西为明孝陵。根据地形条件,总队决定:以第一旅防守西山南北,自孝陵卫至白骨坟一线,并派兵一部为第87师代守中华门(因该师当时尚未从镇江撤回);第2旅防守中山陵地区;第3旅防守紫金山各峰,并派兵一部为第48师代守尧化门(在紫金山北侧,因该师当时尚未到达);总队指挥所设在富贵山(位于太平门内紫金山西麓)炮台地下室内。各旅、团均采取纵深梯次配置,设置远方警戒,并层层控制预备队。
        日军占领湖州、无锡,控制住太湖南北两岸后,南路日军分出第18师团,向西南迂回,进攻芜湖,另分出第9旅团进攻当涂,并从当涂渡至江北,掉头向东攻击浦口;北路日军分出第13师团及第10旅团向北攻占镇江,从镇江渡过长江后,以13师团攻向滁州,第10旅团攻向扬州。日军用这种远距离迂回方法,以求阻断南京我军与江南、江北大后方的联系。其余4个师团(9、16、6、114)担任正面攻击,从东、南两面,快速向南京推进。12月6日,这四个师团已进至镇江、句容、淳化、秣陵关一线,对南京形成半包围态势。我南京外围守军,经6、7、8日外围防御作战,虽予敌以相当杀伤,但终因力量悬殊,未能有效阻止其前进,且伤亡较大,被迫后撤至南京近郊和市区。日军跟踪而至,直接保卫南京城的战斗由此展开。
        12月8日晨,我守卫紫金山的第5团首先发现敌情,在东南方向宁杭大道上有日军大部队,正以密集队形向我总队防区挺进,当即命配属的榴弹炮连直接瞄准射击,阻滞其行进。午后,敌人在飞机、炮火配合下,向我5团3营老虎洞阵地发起猛攻。我军居高临下,利用良好地形,凭借坚固工事,沉着镇定迎战。待敌步兵接近我阵地时,以炽盛的步机枪火力和手榴弹,将大部敌兵消灭在阵地前,残敌被迫后撤。与此同时,防守中山陵地区的第3团设在老虎洞西侧、体育场、马群、乱石岗等处的前沿阵地,亦遭敌人猛攻。各处守军奋力抵抗,激战至夜半,奉命放弃前沿阵地,撤至主阵地继续抵抗。在西山方面,设于农业实验场的1团一营前哨连阵地,上午9点左右,受到敌人从两翼包抄攻击,该连竭力抵抗,坚持到下午6点,奉命撤到西山侧后改作预备队。战斗中,该连俘虏敌冒进士兵5名,送回团部审讯。
         9日,教导总队防守正面,北起岔路口,南至孝陵卫、光华门,全线发生激战。上午,进攻老虎洞之敌,发射了大量燃烧弹、穿甲弹、烟幕弹,掩护步兵冲锋。我守军冒着硝烟火海,顽强抵抗,在友邻侧射火力支援下,终将敌人击退。下午,刮起了东南风,敌人利用风向,又发射了更多的燃烧弹、烟幕弹、催泪弹,发起再次攻击,战况更加惨烈。守军营长罗玉峰、连长胡瑛相继战死,部队伤亡奇重。由于该阵地过于突出,不易增援,入夜后奉命放弃,退守第二峰东侧一带。进攻光华门之敌,将山炮推进到高桥门,用抵近射击将堵塞城门的沙袋轰坍一个缺口,百余敌兵趁隙钻入城门。我守军第2团之一部立即反击,将其全部歼灭,又将城门堵死。
        10日,总队防守正面继续激战。日军在麒麟门上空升起两个载人气球,观察我军阵地及部队调动情况,指挥敌炮精确射击,对我威胁甚大。我军高炮射程达不到,无法将其击落。敌机轮番轰炸,到处投弹,使我军部分阵地被毁,人员伤亡加重。但我总队久住孝陵卫一带,对地形道路十分熟悉,阵地都是纵深配置,且官兵士气旺盛,指挥调度适切,所以虽打得很苦,而战线迄无动摇。这天拂晓,进攻西山之敌,以坦克为先导,冲入孝陵卫街西,被我战防炮连击毁2辆,其余仓皇遁逃。我设伏于公路桥下涵洞内的士兵立即奋身向前,将敌坦克兵3名活捉。敌步兵亦被我阻止于阵地前,形成对峙。进攻光华门之敌,在浓密炮火配合下,又有200多人冲进城内。经我军堵击围歼,大部被歼灭,剩余少数敌兵躲于城门瓮洞内死守不退,我步机枪射不到,无法将其消灭。僵持到夜幕降临,第2团团长谢承瑞亲率士兵,将数桶汽油背上箭楼,打开桶盖,向瓮洞推下去,同时投下火种点燃汽油,将瓮洞内敌兵全部烧死。翌日黎明时,谢团长又亲率敢死队冲出城门,以10多挺轻机枪同时齐射,将城门附近之敌驱走。光华门内外,敌人遗尸累累。
        11日,日军攻击重点转向城南雨花台、中华门、通济门一带,全天炮声隆隆,烽烟冲天,这是我守卫该地之第87、88各师正与敌鏖战。而在教导总队正面,敌人虽未停止进攻,但战况已不如前几日剧烈,战斗竞日,战线无大变化。
        12日,日军发动全线总攻,无论城南、城东,处处都在激战。防守西山、中山陵、紫金山一线的教导总队各团营,与敌反复冲杀,人虽越打越少,但斗志高昂,无一后退。战至日暮,因光华门外各据点已被敌占,对我西山阵地右侧后构成威胁,1团奉命放弃西山阵地,后撤至卫岗、中山门一带继续抵抗,3团亦放弃中山陵东侧阵地,退到天堡城、明孝陵东侧高地继续抵抗。而据守紫金山二峰、一峰之第5团,迄南京总撤退前,一直在峰顶坚守阵地,从未动摇。
        当12日傍晚教导总队仍在中山门外卫岗、明孝陵、紫金山一线与敌鏖战之时,南京战局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事后才得知,约于下午2点左右,雨花台失守(雨花台为城南唯一高地,失去雨花台城南便无险可守),防守中华门一带的第87师359旅易安华旅长阵亡,官兵伤亡殆尽,大批日军自中华门冲入城内。数日前还在信誓旦旦、声言死守南京的唐生智将军,这时急忙召集各军、师长开会,决定当夜弃守南京,各部队渡江北撤,至滁州集结;而对于如何撤离战地、怎样渡过数公里宽的长江并未作出应有的部署。各军师奉命后,因势紧情迫,也都匆忙行动,争先后撤抢渡,以致形成无组织、无秩序、前无接应、后无掩护的溃退。就教导总队说,当晚7点以后,旅以上的各个指挥所全都失去联络,显系已经撤离。这时还在第一线的部队,有的接到了撤退命令,有的风闻消息,有的毫无所知,情况不明,任务不清,一时茫无所措。8点左右,前线的几位团长包括1团秦士铨、3团李西开、4团刘子叔,在3团指挥所共商如何行动。李团长提出两个方案:一是过江北撤,二是从太平门向东经尧化门突围。士铨、刘子叔均认为突围力量不够,于是决定北撤。大家说声“再见”,便分头行动去了。
        当夜12点以后,教导总队官兵分别撤到了下关江边,但没有船只,无法过江。但见滚滚急流中漂浮着无数木板、门窗、器物,人头浮沉,呼救声、挣扎声不绝于耳,令人毛骨悚然,惨不忍睹。岸上挤满人群,军人和逃难百姓混杂在一起,秩序混乱,建制被打乱,谁也无法指挥。慌乱之中,有人找来木料扎成木排凫渡,有人直接跳入江中凭体力冒险泅渡,更多的人则在岸边东西乱跑。天亮后,日军出动飞机沿江轰炸扫射,汽艇在江面上横冲直撞,用机枪往返扫射,我无数忠勇官兵和无辜平民葬身滔滔洪流之中。幸运到达北岸生还者,不到十分之一,我当年就是靠木排渡过江去,九死一生才抵达北岸,当时惨状至今想起来仍是触目惊心。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随之对我被俘官兵及和平居民进行了近代史上最野蛮、最残暴的大屠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为。昔日繁盛美丽的南京,一朝沉沦于血泪之中。

        (来源:《黄埔》2016年第1期)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