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宝松:挽救民族危亡反抗外敌入侵

发布时间:2021-04-13 15:52   本文被浏览过: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当时我在19路军第61师第361团第1连任连长,年仅20岁。我连在上海江湾北端防守,战斗十分激烈。日机轮番轰炸,大炮猛烈轰击,然后是步兵跟在坦克后面向我阵地进攻。我全连战士,同仇敌忾,视死如归,以杀敌救国为荣。常常同敌人拼刺刀,血肉横飞,一次又一次将敌击退,一直坚守阵地。
        由于江湾是吴淞至闸北的中心点,日军必欲突破,然向两翼攻击。至2月22日,日军纠集重兵向我连阵地狂攻,所有建筑物被敌机轮番轰炸,夷为平地。我左手为敌机轰炸所伤,疼痛至极,因敌我正在拼杀中,只能稍为包扎,仍继续指挥战斗。至下午约3时,左手又为敌弹击中,血流如注,但我不愿离开战场。后为团长梁世骥闻悉,即命军医带着担架强行将我抬下火线。由于连日激战,当时我连所有连排长均已伤亡,至24日由第5军接防时,仅剩下战士十六、七人,足见战斗之激烈,伤亡之惨重。
        当我由担架抬至大场镇时,从上海和南京、苏州方面开到前线抢救伤员的医务人员云集,他们争相抢运伤员,热情和蔼,全然不顾战火纷飞。这一感人场面,令人泪下。结果我被送到苏州,后转南京医疗两个月后伤愈出院。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36天,日军以10万陆军(后增兵至30万)配合海、空军,大举入侵上海,爆发了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这次会战可以说是中国抗战八年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阵地战。会战的中国军队由南京军委会直接指挥。在上海前线划分为两个战区,以苏州河为界,由张治中将军担任左翼军总司令,由张发奎将军担任右翼军总司令。在左右两翼密切配合下,加以士气高昂,军民合作,在近3个月的鏖战中,予日军以沉重打击。
        当时我在83军第154师第460旅,担任主任参谋,怀着誓死报国的决心,随部队调往上海,参加八一三会战。由广东先后调往上海参战的约5万人。我旅于10月中旬在花县新街火车站乘车北上。出发时,官兵们个个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许多民众团体前来送行,他们手拿标语旗帜,热烈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必胜!”“胜利凯旋!”等口号,又赠送了许多饼干、罐头食品。我们的列车在粤汉线上每停一站,站台上都挤满了欢送的人群。群众的爱国热情,更加鼓舞了官兵们的战斗意志。
        我旅到达上海前线,即开赴左翼防区刘行方面参加作战,接着又转移到右翼防区苏州河南岸接67师防务。由于作战多日,阵地工事大部分已被敌人炮火摧毁。但我师接防后,一面坚守阵地,一面争分夺秒,加紧补修工事。敌人恃其优势装备,疯狂进攻。我们沉着应战,奋勇还击,常常短兵相接,血肉横飞,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官兵们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当时敌人利用其装备上的优势,每每先用火炮配合空军轰炸约20多分钟后,即开始以坦克为先导,掩护步兵进攻,致使我方伤亡颇大。我们从实战中总结教训,采用加固离战壕后30米的掩蔽部,贯以蛇型的交通壕。在战壕里,只配置极少数战士担任监视观察,大部兵力则在掩蔽部枕戈待命,一俟敌人轰炸炮击停止,迅速从交通壕进入阵地,集中火力,射击敌人坦克履带。并组织敢死队,以机警、迅速、勇敢的行动,把手榴弹从敌人坦克射击孔投入其车内爆炸,使敌坦克变为僵死的乌龟,失去冲陷威力。其后续扑上来的敌步兵,辄为我军杀伤击毙溃退,不能越雷池半步。
        由于我师连日苦战,营、连、排长及战士伤亡已过半,但我们仍坚守阵地,与敌作殊死搏战。
        日军在上海久攻不下,乃分兵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经太湖北侧向苏州进行大包围,切断沪杭线、京沪线,包抄我整个大军,形势十分危急。11月8日,南京军委会下令放弃上海,全线迅速撤退。但统帅部对全军撤退的时间、路线没有作具体的划分,致使退却时十分混乱,道路为之阻塞。这时,日机更加疯狂轰炸扫射,我方官兵死伤惨重,目不忍睹。
        我随旅部撤退至昆山附近时,为日机轰炸的弹片击中背部,伤势严重,经医护人员简单包扎后,由卫士扶着忍痛随部队开赴苏州,乘火车到镇江,转船到汉口,再乘火车至广州,入陆军总医院动手术,取出弹片,住院疗养3个月,始逐渐恢复健康。
        1939年3月,我伤愈出院,回154师任学兵营营长,12月升任该师第920团团长,参加了粤化地区多次战斗,奋勇杀敌,为国家民族贡献了力量,亦为我个人报了“两箭之仇”。(我在淞沪两次会战中均为日军所伤,故曰“两箭之仇”。)
        1940年第一次粤北会战中,我团在源潭西南地区掩护银盏坳的152师侧翼,与日军千余人激战整日,在一大片蔗林中,与日军短兵相接,拼搏刺杀,扭成一团,喊杀之声,惊天动地。经过一番激战,终将敌人击退,完成掩护任务,保卫了源潭镇。是役敌我双方伤亡惨重。我方阵亡连排长9人、战士100多人。战斗结束后,源潭镇人民欢欣鼓舞,热烈慰问我团,并在源潭镇东面山岗上修建一座“陆军第154师920团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以表功绩,并志纪念。解放初期,我乘火车赴京开会,经过源潭时,凭车窗眺望烈士纪念碑,仍巍峨矗立。我缅怀当年情景,悼念之情,难以自已。

        (来源:《黄埔》2016年第3期)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