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血债
(来源:《黄埔》2016年第3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敌人的轰炸机从南方外海的航空母舰起飞,疯狂轰炸城乡和平居民。肇庆市第一次遭敌机轰炸的时候,我还在肇庆师范学校念书。敌机行凶后飞走,空袭警报还未解除,我和几位同学立刻从防空壕爬出来,到军训部和童军部抬起担架,朝被轰炸的地方跑去。城中路梁家巷很多民房被炸毁,烟硝弥漫,瓦砾中遍布血淋淋的尸体,我从中找到一个约5岁大的男孩,一条腿被弹片割断,眼睁睁待救,不能说话。我和王恩湛同学赶紧把孩子抱到担架上,朝宝月路的方便医院飞跑,把孩子交给医生抢救。这是深印在我脑子里的第一笔血债!
1938年10月11日,敌军在惠阳县澳头地区登陆,21日广州沦陷,千千万万人民饱受蹂躏。当时我在恩平参加全省第一届高中以上学生集训(第六区团)。广州沦陷后,奉命行军至连县星子,并入第四区团继续接受军训。
1939年初,集训结业,400多男女同学自愿往江西吉安参加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3团受训。当火车经江西分宜县境时,一批敌机尾随轰炸,把我们的军用专车炸成两截。敌机还不肯罢手,在上空盘旋,几番低空轰炸扫射。十多位同学受伤,两位同学被炸死。出师未捷身先死,我的脑子里为这些死伤同学记下了敌人的第二笔血债!
在吉安战干3团受训的学生有3000多人(其中有一个女生大队400多人)。大都是东南各省的流亡青年和学生,是抱着报仇雪耻的宏愿来的。每天三操两讲,同学们生活紧张愉快,充满青春战斗活力。出操时全队合唱抗战歌曲,大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战干,战干!三千条年青的好汉!斗大的头颅,柱粗的臂膀,壮志若层云之卷舒,热血如江流的浩荡!挺起胸,竖起肩,挑起时代的重担……”雄壮、激昂的团歌,激起了我们无比的斗志。
随后,赣北南昌战事吃紧,有些同学被临时派到南昌前线参加战地服务。一天,大群敌机分批轮番轰炸吉安市区,使原来的繁华街道,转眼变为瓦砾场,市民死伤无数,惨不忍睹。吉安市成了灾难城!
前后三笔亲历的血债,牢牢记在我心中。
战地服务
吉安被炸后,战干3团奉命南迁雩都、瑞金一带山区,并入军校三分校16期,编为政训第1总队。1939年底,政训总队学生毕业,白崇禧及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厅长郭沫若等前来检阅、讲话,讲述当前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勉励同学们发扬黄埔精神,毕业后派到部队里起抗日表率作用,为国家尽大忠,为民族尽大孝。分配工作时,原来由广东省军管区来的集训学生,有300多人(包括100多女生)派回广东省军管区政治部。当我们回到军管区政治部所在地乐昌时,刚巧碰上第一次粤北会战,敌军由广州向北进犯,先头部队已迫近韶关。军管区政治部由乐昌向韶关推进。陈诚也到了韶关指挥作战,召集我们讲述粤北会战形势,把同学们派往前线担任战地服务工作:有的负责军民合作,为南下部队当翻译;有的到战地协助打扫战场,掩埋尸首,有的做战地宣传组织工作;女同学大都派往前方医院慰问伤兵,为伤兵洗缝衣服、写家信,协助护士做些护理工作。同学们初次上阵,发挥了最大的抗敌热情,为战地工作尽了责任,心里非常快慰。
展开工作
粤北会战胜利结束,残敌缩回广州。我们在韶关开始接受本系统的业务培训。政治部原来有一个92名女学生的“妇女干部训练班”,阙杏春、阮秉坤任队长,天天出操上课,英姿勃勃,不让须眉。这时妇干班刚好训练结业,和江西回来的三分校男女同学一同接受业务培训。妇干班称学生队,三分校同学称学员队。训练时间约半个周,训练项目有“团队政训工作”、“抗日宣传”、“少年妇女组训”等。最有特色和最受欢迎的是黄友棣教授亲自主持的“抗战歌曲指挥技巧”训练,几百人一起大合唱,政治部主任黄铮和副主任邓震亚都来了。大家一面唱,一面实地练习指挥,气氛非常活跃。
培训完毕,有的人被分配到高中或大学去担任军训助教,有的分配到补充兵团,有的分配到各县国民兵团,有的分配到各师管区或团管区。我和梁丽英等9位女同志分配到高要县国民兵团政训室,原来在战干1团毕业派到高要任军民合作协理员的李浩等4人也调到政训室来。14个青年男女,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在高要展开了抗日宣传、团队政训和少年团妇女队的组训工作,使西江前线的肇庆市,增添了热烘烘的抗日气氛。
那时在西江前线搞抗日宣传的有军委会的战地服务团第10服务队、军委会政治部的简报班,暂编第二军的艺宣队等,我们和他们紧密联系,展开工作。第10服务队拥有雄厚的宣传力量,大队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和副队长马虎热情地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我们怎样做好抗日宣传工作。他们和我们一道提着白灰和颜料桶,扛着竹梯,到城乡各地遍写抗日宣传标语,在通衢大道上用最大的字写上“抗战必胜!”“军民一条心把敌人赶出去!”“最后胜利必属于我!”“团结起来保卫家乡!”等,我的仿宋美术字,就是那时跟第10服务队的同志们学来的。魏巍同志还每星期抽出两次时间教我们演抗战话剧,从演技、化妆、布景到制造油彩等技巧,无不悉心指导。在魏巍同志的帮助下,我们排练了3个抗战话剧,与当时在肇庆的粤剧演员马师曾、红线女同台演出,深受肇庆市民称赞,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这期间,我们以女同志为主到各小学把五、六年级的学生组成少年团,在学校每天最后一节课之后进行军事训练,全团团员近千人,声势浩大。团员们在出操和节日游行时,唱起黄友棣先生谱写的“少年团团歌”,歌声嘹亮,志气昂扬,表现了少年们抗日爱国的雄心壮志,大人们听了也深受感动!记得歌词有:“叮叮哨,叮叮哨,敲起铜鼓向前冲!叮叮当,叮叮当,同心合力气如虹!……气吞河岳,声震长空!意志统一,力量集中!……”虽然组训起来的少年团并未在抗日战争中运用过,但是它对儿童进行的抗日爱国教育及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有一次到肇庆碰到一位当年受过少年团训练的男子,谈起在少年团受训的情形还印象很深,并对当年穿军服、打裹腿的女教官表示敬意。
在高要期间,我们还办了识字班,组织了妇女队,与高要各界人士一起募捐,到西江前线慰问杀敌战士,我也兼任过常备队的政训工作,教唱抗战歌曲,又兼任高要团管区兵役人员训练班的政治教官,讲授《全国总动员》。那时大家每天工作虽然很忙,仍坚持早上练习抗战歌曲和排戏。争取提高水平,更好地发挥抗日宣传的作用。
随后,我和梁丽英等同志调到清远县国民兵团政训室,在清远县城展开了少年团组训工作,还组织少年剧团,演出儿童抗战话剧,与驻军举行营火会,鼓舞士气。1940年5月第二次粤北会战时,日军以强大兵力占据了县城,政训室撤退至山区。我和莫应桓同学奉命到前沿侦察敌情。不久,各地国民兵团配合我正规部队取得第二次粤北会战胜利,毙敌3000余人。日军撤回广州,不敢再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