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与蒋介石的战争结束,阎、冯失败,冯部在河南一带的,如孙连仲、粱冠英、吉鸿昌等,都纷纷投降蒋介石,只有零星部队退入山西境内,散驻晋南一带。这时蒋介石把华北交给张学良负责,张学良以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名义,由沈阳进驻北平。退到晋南一带的西北军,以张自忠,赵登禹、刘汝明等部比较整齐,其中又以张自忠部的人数较多,有几千人。宋哲元、孙良诚也都退到山西,他们已经没有直接掌握的部队了。张自忠等的资望浅,而且他们和东北军方面向无渊源,联系不上;宋哲元和孙良诚在西北军中间资望较高,但都已失去实力。在这种形势之下,张自忠就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如拥护宋,宋就可以有军队做资本;他如拥护孙,孙便可以挟以自重。
在这里要叙述一个同29军的成立和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关系的人物,就是萧振瀛。他是吉林扶余县人,民国初年在家乡经商,但并无多大资本,只是买空卖空。后因币制贬价,萧经营的商业因亏空太大停业,无法偿还债务,遂溜之大吉,逃进关内依附在西北军当高级军官的吉林同乡门致中和石友三门下。西北军的士兵和官佐,大多数是冀、鲁、豫的人,关外人当将领的很少,文职人员也不多。萧由于门、石二人的推荐,在1924年当了临河设治局局长。等到1926年南口战役,西北军被张作霖和吴佩孚联合击败以后,萧随门致中到过苏联的西伯利亚。1926年秋,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北伐时,萧振瀛被任为包临道道尹,在后方筹饷。以后萧随宋哲元当幕僚,到1928和1929年间,宋任陕西省主席时,他曾任西安市长。当1926年西北军由南口撤退的时候,阎锡山在大同抄西北军的后路,西北军因而大败,纷纷向包头一带溃退。这时石友三和张自忠曾一度降阎,等到冯玉祥由苏联回国以后,石、张又复回到冯处。在此期间石和张发生仇恨。后来北伐进行顺利,冯玉祥率部到达郑州,张自忠当了冯的总司令部副官长,石友三带兵当军长。石恐怕张自忠不忘前仇,在冯面前陷害他,就托萧振瀛代表他到郑州,送“兰谱”给张自忠,结为兄弟,以示和好。因此,萧和张也发生了较深的关系。
这时宋哲元和孙良诚都在晋南,他们凭借各人的旧关系,拉拢张自忠和赵登禹。宋、孙二人都想用张、赵做资本,来向张学良请求收编。替孙良诚在张学良方面奔走的是郑道儒(天津人,在冯玉祥西北边防督办署的外交处做过事,在蒋介石由大陆溃逃台湾的时候,做过国民党经济部部长);替宋哲元奔走的,是萧振瀛。萧先从张自忠处取得拥宋的初步同意后,就来到北平走张学良的门子。他利用关外同乡的关系,找到了从前就认识的一个张学良的承启官(传达事务的人)。萧对他大加拉拢并送了他一千元钱,请求他让自己尽先见到张学良,而对于孙良诚的代表郑道儒,则希望他托词阻挡,不让郑先见张。由于这个承记官的协助,萧很快见到了张学良,收到了先入为主的效果。张学良允准宋哲元负责改编晋南的西北军为一个军,辖两个师。等到孙良诚的代表进见张学良时,宋哲元担任军长的命令早已下达,成为事实了。
宋编军之时,张自忠是主力部队,当然编为1师,由张当师长。还有一个师长,张自忠力主由冯治安担任,这其间又有一段经过。1926年冯玉祥由苏联回国后,对张自忠已不加信任,后来由于冯治安的力保,张自忠才慢慢地又得以重新带上队伍。冯治安在1930年冯玉祥中原大战失败的时候,全军在河南被缴械,这时正在北平闲居。张自忠为了拉拢好友,扩大自己的势力,同时又因为冯治安是宋哲元的嫡系,容易得到宋的同意,就竭力主张把冯治安由北平叫去当师长。冯治安并无一兵一卒,他和赵登禹过去关系很好,于是就将赵登禹编在他的部下,作为一个旅,由赵当旅长,另外再拔一些队伍,编成一个师。29军成立了,宋哲元任军长,张自忠任38师师长,冯治安任37师师长。这时晋南的西北军,还剩下刘汝明一部分,刘的资格仅次于宋哲元,但刘自己没有别的出路,就依附于宋,后来通过张学良的允许,刘以暂编师师长的名义,隶属于29军。
29军的军部,设于山西的阳泉,实际掌握兵权的,为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刘汝明等人。通过萧振瀛的秘密拉拢,他们商量决定,大家永远一致拥护宋哲元为“头儿”,张自忠为“二头儿”,依次以下,为冯治安、赵登禹、刘汝明。刘汝明的资望本来比张、冯、赵高,但是因为这次编成29军,由于张、赵拥宋出力最多,而刘汝明则是最后出于无奈才依附29军的,因此,刘的名次落在赵后。他们大家商定,以后如有发展,除宋哲元永远是首领以外,一定按照张、冯、赵、刘的次序,依次“升官”,决不变更。就在这种情形之下,29军在阳泉站住了脚,从事休整。
二、29军由山西到北平
29军在阳泉得到立足之地,但是饷少兵多,经常闹穷,于是由萧振瀛出马,向蒋介石方面找路子。当时宋子文为财政部部长,孔祥煕为实业部部长。宋子文最当权,但是他喜欢留学英美的人,谁不会说英语,谁就得不到他的欢心。因此,萧振瀛对于宋子文的门路走不进去,只好走孔祥熙的门路。孔祥熙在1924年以后,曾跟着王正延在冯玉祥处做过门客;北伐以后,孔和冯的往来更密。他和西北军的人都有些熟识,而且这时他在蒋介石处没有宋子文吃香,也很想和外边带兵的将领勾搭勾搭,作为他的政治资本,好在蒋介石面前挟以自重,增加身价。这样,萧走孔祥熙的门路就自然比较容易走得通了。29军很穷,但是为了走门路,特地挪借了两万元钱,买了些贵重物品送给孔祥熙。孔大为高兴,就在蒋面前说说宋哲元的好话,因而蒋对宋哲元就有了较好的印象了。但是,29军虽然有时候由蒋拔给几万元的补助费,仍旧解决不了问题。萧振瀛揣摩蒋介石的心思,知道蒋最恨阎锡山,因为历次华北反蒋活动,阎锡山总是操纵其间,而且阎闭关自固,蒋的军队开不进去,因而对山西无法直接加以控制。萧于是向蒋献策,表达宋哲元拥蒋的忠诚,并说明西北军与阎是世仇,官兵恨阎入骨,宋愿意率领部属,以阳泉做根据地来监视阎锡山,替蒋效忠。蒋听到此话,大加赏识,马上下条子拨给29军五十万元,并增加每月的军饷。29军得到这项接济,如同久旱之遇甘霖,从此添购军械,扩充队伍,一天壮大一天。宋哲元在华北的地位,也渐渐重要起来。
“九一八”事变以后不久,张学良离开北平,何应钦受蒋命到北平主持华北局面。这时蒋介石正在竭其全力对付在江西的人民武装力量,不肯把自己的嫡系部队开驻华北,同时,蒋卖国求荣,怕日本人不愿意,也不敢开军队到华北来。这时原来驻在华北而战斗力稍好一点的队伍,就只有29军了,于是一部分的29军,就由何应钦从山西调到北平附近,驻防通县,蓟县一带。
29军的一部分调驻平东以后,宋哲元跟着部队离开山西,经常驻在北平。1933年春天,日军在攻打热河得手以后,向长城各口进军,29军担任喜峰口方面的防务。日军从“九一八”以来,侵略中国从未遭到中国军队的抵抗,简直如入无人之境,气焰极高。攻喜峰口的日军,它的前头部队就在口外不远的地方扎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间,旅长赵登禹带着少数部队突袭日营,日军怎么也没有想到29军竟敢在夜间袭击,出其不意,仓卒溃退,死伤甚多。由于蒋介石以主力在江西对工农红军作战,华北兵力单薄,不久日军就突破长城各要隘,兵临北平城下。何应钦签订了臭名远扬的《塘沽协定》。从此宋哲元就以“抗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华北,当了察哈尔省的主席,而赵登禹也升为师长。这时29军辖四个师,师长是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和赵登禹。
三、29军取得冀察地盘
1922年间,在宋哲元当察哈尔主席的时期,冯玉祥由山东泰安北上到张家口,和共产党人合作,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抗击日寇,宋哲元对于此事,左右为难,软硬不得。一方面,宋对同盟军在他的地盘内抗日,内心是不赞成的,因为蒋介石不愿抗日,同盟军若是在别处抗日,与他无关,现在偏偏在张家口发出号召,这一定会招致蒋介石对他的不满,在他看来,这不是替他惹祸吗?但是另一方面,冯玉祥是宋的老长官,宋是由冯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之间的封建关系极深,而且宋部下的重要军官,全是冯的旧部,他们对冯表面上都甚为尊敬,所以宋又不敢公开地制止冯的行动,于是宋只好避居北平,而叫他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在张家口代理主席,与冯敷衍、蒋介石通过他的驻北平代理人何应钦,几次叫宋哲元约束冯的行动,不许冯在张家口抗日,宋始终拖延搪塞,后来何应钦一面叫宋哲元不要过问此事,一面命令驻北平附近的第40军军长庞炳勋(庞曾受过冯玉祥的指挥,冯反蒋失败后,庞投降蒋介石,这时驻军北平附近),率部攻打张家口的同盟军。何应钦答应庞,只要他打下张家口,驱逐冯玉祥,便发表他为察哈尔主席。庞欣然受命,整军待发。但是,这事如果实现,29军就会失去察哈尔的地盘,所有全军的粮饷就会马上发生问题,这是关系29军生存的大事。于是就由宋部的师长冯治安出面,向庞警告,如果庞敢打张家口,29军就帮冯玉祥打庞。这时29军有四个师,人数在二万以上,而庞只有几千人,战斗力远不如29军,因此庞吓得不敢动兵。同时,宋向何应钦表示,请何不要派庞去打冯玉祥,由宋保证冯离开张家口,由于29军的军队驻在平绥路一带,直接控制着北平附近的形势,何应钦虽然不满意宋的做法,但仍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
在何应钦方面,只要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同盟军不活动,日本人不逼他,也就如愿了。就在这种情形之下,由宋请冯停止军事行动,离开张家口,护送他仍回泰安居住,此事遂告一段落。
这时,日军在《塘沽协定》之后,对华北加紧侵略,勾结汉奸,伪造民意,派出所谓代表,向何应钦要求华北自治,吓得何应钦连夜逃回南京,北平军分会由办公厅主任鲍文樾负责。鲍眼看北平没有兵,无法维持秩序,他束手无策,只好商请宋哲元调一部分军队到北平驻防。宋得此机会,就把他29军的主力部队,迅速全部南开,控制了北平、天津的形势(经过详见“七七”事变纪实一文),于是平津一带,就成为29军的势力范围了。何应钦在北平呆了几年,很惧怕日军,而蒋介石的主力部队正在江西对红军作战,所有原来驻在华北的中央军关、黄两师和东北军也在《何梅协定》后调离了华北,因此,那时候除了一些零星部队外,华北力量最大的驻军,就算29军了。蒋介石自己在华北不能立足,只得叫宋哲元当平津卫戍司令,而由宋推荐他的副军长秦德纯任北平市长。不久,蒋介石在北平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辖河北、察哈尔两省和北平、天津两市,任命宋哲元为委员长,这个委员会,就在1935年12月在北平成立。随后,平津卫戍司令部改组为冀察绥靖公署,由宋哲元兼任主任,原来的29军军长,仍由宋兼任。
宋哲元取得冀察政权后,以张自忠为察哈尔省主席,以萧振瀛为天津市长,秦德纯仍为北平市长,而由宋自兼河北省主席。所有华北较大的税收机关,如统税、关税、盐税等等,都由宋哲元一一派人接收过来,提用税款。南京政府管不了华北的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让出税收,因此冀察的军政各费,不愁支绌。
宋哲元在冀察政委会和冀察绥靖公署里,设置顾问、参议、谘议等一二百人,每人每月送车马费一、二百元不等,还有送得更多的,凡是居住平津两地的政客和下台军阀以依附日军的汉奸之类,差不多都网罗在内。宋哲元的意思,以为这样每月花点钱养着这批人,让他们有饭吃,有官做,不至于再去勾结日本人来反对他。这完全是采取收买的方法。但是事实上,宋这样做法只有助长这些人的气焰,让他们可以拿着官的头衔,来更方便地投靠日本人。
宋在军事方面,将29军所辖的四个师大加扩充,购买枪械,增募兵额,陆续把四个师扩充到五万人以上,另外还增编骑兵师、保安部队和独立旅等等。日本人也卖些陈旧的枪械给29军,29军也从欧洲国家买些枪械。至此,宋哲元攫取地盘、扩充兵力的野心,已经如愿以偿了。
这时摆在宋面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对付日本人的问题。关于此事,最初是由秦德纯、萧振瀛秉承宋的意思,和日本人接触,而用汉奸陈觉生做翻译。后来日本人扶植陈觉生,陈就当了北宁铁路局局长。从此以后,日本人通过陈觉生直接和宋接触,但秦德纯还是参与其事。至于萧振瀛,则由于张自忠的反对,迫不得已离开华北,到国外去游历。萧的天津市长,由张自忠接任,另由刘汝明接任察哈尔主席。此外,宋把他自兼的河北省主席让给冯治安。于是,29军四个师长中,三个师长都有了地盘。
由于29军的编军,是在张学良手中办理的,所以宋哲元对张学良甚表恭顺。宋在冀察一段时期里,对于张学良留下来的东北军的军政人员,尽量予以维持。从前何应钦北平军分会的办事人员,都是张学良的旧底子,宋哲元组织冀察政委会和冀察绥靖公署,接收了军分会,把东北军的军政人员全部容纳下来。当时东北军的刘哲(后来曾任国民党监察院副院长)在冀察政委会任常委,帮着宋办事,富占魁(现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任冀察绥靖主任公署参谋长,而莫德惠则经常往来于西安、北平之间。宋哲元和张学良之间的关系,保持得很好。张学良在西安发动双十二事变时,宋接张通电,感到惊异,复电中有“国事由国人解决”及“请保障委座(指蒋介石而言)安全”之语。宋不赞成张学良如此做,但没有明显地反对他。
四、冀察政权的内讧
上面说过,29军在山西阳泉成军的时候,内部带兵官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刘汝明四人,曾经有过“分赃名次”的商定。大家约好,这四个人中间,无论何人,功劳再大,也必须按照这个次序,分别先后,享受“好处”。等到29军到了冀察以后,有了地盘,势力也扩大了,这时候,由于没有完全依照从前规定的“分赃名次”来办事,内讧就由此而起了。
冀察局面刚刚成立,在军队编制方面,就发生了问题。29军扩充队伍,拟定每师编制为六个团,但是张自忠自以为是“二头儿”,主张他这一师要多编两个团,就是要编八个团的兵力。冯、赵、刘三个师长都不愿意张的势力特大,但又不便面对面加以反对。由于这个“分赃名次”从前是由萧振瀛通过宋哲元的同意而向他们四人宣布规定的,萧是原来的经手人,因此,由刘汝明出面找萧,说明他和赵、冯等都不同意张自忠师多编两个团,但他们不便自己提出,希望萧在参加宋所召集的师长会议的时候提出反对,打消这个办法。结果,萧提出四个师应当一样编制的主张,就把张的企图给打消了。本来张自忠从前并不是宋哲元的嫡系,宋也不愿意张的势力太大,所以萧一提出四个师编制平等的主张,宋也就同意了。会议以后,张自忠以为这是违背“分赃名次”,不尊重“二头儿”,对萧振瀛非常愤恨,认为萧从前捧他为“二头儿”,是在愚弄他。不久,张自忠用其他理由,向宋提出撤换萧振瀛。宋向来对张有所顾忌,张每有要求,宋总是敷衍照办的,于是宋就把萧免职,萧随即出国去了。
29军的军部,设在北平的南苑,冯治安的一师,驻在北平附近一带,宋哲元有时去天津(宋的母亲住天津),就叫冯代理军长,这也是使张自忠不快的原因之一。因为张总是认定自己是“二头儿”,军长应当由他来代理,现在宋叫冯代理,看来还是嫡系吃香,因而大为不满。后来宋又把河北省的主席让给冯治安,张更不高兴,因为在冀察的两省、两市范围内,河北省的位置似乎居于首位,张当时任天津市长,天津虽然重要,但是地面小,不能和河北省比,从此张对宋更加不满了。
天津有日本租界,是华北汉奸政客和下台军阀集中之地,这些人想捧张自忠弄点好处。特别是汉奸们知道宋哲元不得日军的欢心,他们就凭藉日本人的势力,包围张自忠,要抬他起来和日本人更妥协地办事。当时张虽有代宋之意,而力量不够,宋还有其他几个师长的拥护,他一个人推不倒宋。汉奸们如潘毓桂(曾任伪政权的天津市长,日本投降后被逮捕入狱)、张璧(已死)、齐燮元(汉奸,已处决)等等,和张的左右亲信互相勾结,打算仿照曹锟、吴佩孚的办法(曹当巡阅使时,诸事不大过问,全由吴佩孚主持,曹不过当傀儡而已),叫宋在名义上当冀察的负责人,而实际上由张自忠主持一切,总揽大权,他们曾经将此办法,由齐燮元、张璧借端向宋试探,宋置之不理。同时,张自忠也知道宋的个性刚强,不是甘于当傀儡的人,因而不敢贸然从事。但张不甘心久居宋下,他明白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政府管不了宋,只有日本人,宋才有所顾忌,于是他便坠入汉奸的奸计,加紧和日本人联系,并应日本的邀请组织赴日参观团,由张自忠任团长,到日本参观,拜访日本当局。因此,当时天津亲日的空气异常浓厚,特别是在“七七”事变前几个月,那时张自忠已成为日军心目中的华北中心人物了。
“七七”事变后,29军战和不定,主要就是因为张自忠掣肘。后来在日军发动全面进攻的紧急情况下,张自忠竟勾结日军逼宋哲元退出北平,由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委会委员长。不久,日本人以瓦解29军的目的已达到,就踢开张自忠,将平津和冀全境直接控制起来,成为向中国内地侵略的后方。
(来源:《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