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东北甘地”车向忱

发布时间:2022-11-29 14:50   本文被浏览过:

   早在十多年前的时候,我在北京潘家园的地摊上,发现一本旧书,图书的名字叫《东北抗日联军作战之经验》。书名题写者车庆和,作者也是车庆和,我当时感觉很奇怪,因为我们能够读到系统介绍抗联的图书,基本上都是东北解放以后或者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而这本书出版于1936年,为什么车庆和会在1936年出版这么一本图书,车庆和他的背景又是如何? 
    作者车庆和,字向忱。车向忱1898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在本地完成小中学教育后,21岁时赴北京大学高等补习班学习,参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后来考入中国大学法科,中国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宋教仁是该校第一任校长,宋教仁被刺后,黄兴接任校长。1949年,中国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今天的国家教育部所在地就是中国大学的旧址。读书期间,他发现中国许多百姓不信科学,信迷信,1923年他出著作《打破迷信》并在末页写道:“不要版权,欢迎翻印”。
    1925年,车向忱毕业后回到沈阳,在东北大学附属中学等三所中学任教。为了让更多的贫苦大众有读书的机会,他提出 “救国先要救民,救民先要教民”理念,开始举办平民夜校,得到张学良的支持,先后在全省城乡创办了270多所平民学校。“九•一八事变”后,车向忱秘密前往北平联络知名人士,与阎宝航等人共同组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简称“东救”,受“东救”委派,多次秘密回东北,穿越深山老林替张学良给马占山送信,还担任杨靖宇的联络员。
    1935年,受老朋友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的邀请举家到西安,这一年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车向忱对王以哲说:“我们东北军要抗日,要打回老家去,谁帮助我们抗日,帮助我们打回老家去,谁就是我们的朋友”。
1935年11月,在榆林桥战役中,红军名将徐海东生擒王以哲手下团长高福源,高被释放后,车向忱说服王以哲收留高福源,后来张学良见了高福源并给毛主席写了回信,成为西安事变前奏曲。
    时任周恩来的助手,开国上将李涛曾说过:“车向忱同志在配合我党争取东北军将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促成抗日的统一战线建立是起过积极作用的”。
    1935年底,为了解决东北流亡儿童读书问题、生存问题,车向忱把家中仅有的二元钱拿出来,借用破旧寺庙创办了“竞存小学”,后又创办了“竞存中学”。如今这面校旗现存“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里,属国家一级文物。“竞存”意思就是通过竞争,才能生存。
    在张学良、杨虎城帮助下,学校迅速发展,成为抗日救亡阵线一支劲旅,当时《西京民报》评论:“用二元钱办一个小学,那是要经过怎样的努力与苦干,车向忱开辟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办教育的新世纪。”由于车向忱积极投身东北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在长相上神似印度甘地,“竞存”的学子们都称车向忱为“东北甘地”。
    中共中央十分关注“东北竞存学校”,每月秘密资助了300元,据车向忱之孙车红说:“在西安事变中,周恩来首次见到车向忱,也称车向忱是“东北甘地”。
    1936年,日本全面侵华“迫在眉睫”。车向忱把他在东北抗联所见所闻汇集成册,供全国人民武装斗争借鉴之用,书中写到:“我国家,我民族已经到了最后的生死关头,抗日能生,不抗日就死,亲爱的武装同志们,看完这本书,马上要跑到抗日火线上。根据这本抗战的经验将日本帝国主义打个落花流水,英勇的同志们,你们要踏上先烈之血迹完成抗日救国神圣之事业,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九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重读这段文字,仍然会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并使我们为那个时代不屈的中国人放声歌唱。
    据“竞存”学生陈静波回忆,“车校长每天要求学校师生清晨都要唱‘五月的鲜花’”,激发大家民族意识,爱国热忱。“读书为了救国,救国必须抗日,抗日必须坚决”深深印刻在每一个“竞存”学子心中。为了让学生们有正确进步的思想,车向忱还经常邀请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来讲课,他将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改成“团结、创造、耐苦、奋斗”作为“竞存学校”的校训。中共党员,著名歌曲《松花江上》词曲作者张寒晖曾在竞存学校任教。
    1945年12月,车向忱赴延安见到毛主席,1946年离开延安回东北时,毛主席亲自安排飞机并送行,还送一件皮大衣给车向忱做纪念。到东北后,车向忱任嫩江省副省长,哈尔滨大学校长,1949年参加第一届新政协会议,51年负责组建东北民进工作,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辽宁省副省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一、第二、第三届代表等职。
    1971年1月8日,车向忱含冤逝世,享年73岁,去世前,他曾跟子女说,“我们家除了那张饭桌是我私产,其他都是公家的,要记得归还。”1978年中共辽宁省委为车向忱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当时的省委书记张树德把车向忱的骨灰交给他子女的时候,子女们发现父亲的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这时子女才知道父亲是一个1946年入党的老党员,是中共中央批准的几个为数不多的秘密党员之一。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