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她用个人的力量改变了世界

发布时间:2022-11-29 11:25   本文被浏览过:

    记住历史的人将会被历史铭记。
    1995年7月酷暑下广州火车站,人们熙熙攘攘。那时候,中国铁路运输还不够发达,一票难求。人群中,一个二十多岁的身材高挑、容貌秀美女子,急盼能买一张去南京的车票。几经周折,她终于弄到一张车票,上车后直奔软卧车厢,被列车长告知走错车厢,她差点崩溃。原来她是花高价买的车票竟是一个普通车厢。在没有空调的车厢里经过二天二夜的闷热煎熬抵达南京,住进了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招待所,住下即倒下,在南京的亲朋好友关心下才缓过神来。
    这女子是谁?她又为何从万里之外的美国辗转来南京。
    在我博物馆藏着该女子这次来南京拍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录像带。这位女子就是后来凭《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而享誉世界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历史具有惩恶扬善的功能。
    1994年张纯如参加一个华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活动。尽管她从小时候听父母讲过南京大屠杀的事。但面对南京大屠杀视频与图片,还是激起她要去书写这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页。在南京期间她采访了具有代表性的八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们分别是唐顺山、夏淑琴、潘开明、陈德贵、侯占清、李秀英、刘芳华、刘永兴。
    岁月无情,张纯如当年采访的幸存者目前只有夏淑琴老人健在,其他幸存者都带着内心无尽的伤痛永远地离开我们。
    张纯如说:“每个我见到的幸存者都极其渴望讲述他们的故事。我每个采访都要花上几个小时,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故事的细节,一些人在采访时情绪过于激动,甚至流下眼泪,但所有这些人都希望在去世之前讲述大屠杀的事。”
    每次听到幸存者的述说,张纯如都感觉自己这本书急迫与重要。她同时还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律师,为这些贫苦的受害者在国际法庭上讨回公道。
    著名作家席勒说,世界历史就是世界法庭。张纯如用自己的笔端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应有的历史地位与公道。
    1997年12月,张纯如所著《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发行。该书出版不久就登上了《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连续13周销量都名列前茅,先后15次再版,销量达50万册。改变了西方人的记忆中南京大屠杀记忆的缺失。同时也引入起日本右翼的恐慌。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公开指责该书“非常不真实”、“歪曲了日本”。张纯如在电视上与美国大使齐藤邦彦进行辩论,并要求齐藤邦彦向中国受害者道歉。
    在写作过程中,张纯如奔波于世界上的各大档案馆、图书馆,经她不懈努力,先后发现挖掘了《拉贝日记》、《魏特林日记》等大批存在西方社会里的南京大屠杀史料,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使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由单边的“中国研究”变成了多边的的“国际研究”。让西方人对南京大屠杀史的态度由“漠不关心”变成了“万人瞩目”。
    张纯如,她用个人的力量改变了世界。
    由于长期接触暴行史和超负荷的工作,张纯如不幸患上抑郁症。一直认为自杀是一件恐怖且不可理喻事的张纯如,在2004年11月9日自杀身亡,给她的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让热爱她的人扼腕叹息。
    她在留给家人字条中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太软弱,无法承受那些痛苦和烦恼的岁月,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更加困难,就好像正在溺毙于汪洋大海之中。我知道,我的所作所为把这种痛苦一部分加于他人,尤其是那些最爱我的人。请原谅我,原谅我,因为无法我原谅自己。
    1995年张纯如在南京采访期间,有一次,她不慎的将摄像机坠落在地。为了检查摄像机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她把摄影机镜头对着自己,意外的录下了她在南京唯一的活动画面,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秒钟,却给人们留下了长长的追忆。
    2017年,张纯如父母专程来南京,重温女儿1995年在南京的25个日日夜夜,临别南京时,母亲张盈盈写到:感念你们记得纯如!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