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文物介绍

发布时间:2020-08-23 16:58   本文被浏览过:

 

导读

 
 
 
 

大凡被称之为历史的东西,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那么,需要多久时间呢?有人说是五十年,刚好三代人,美国国家档案法规定档案解密的时间是三十年,亦即基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维护社会运作的安全,三十年内是不可以掀开箱底的。

中国人并没有类似的法律,不过时间有其自然法则,只要人事物时过境迁,过去的恩恩怨怨不再纠缠不清,不再勾起强烈的爱憎情绪;相反地,时间的距离提供了冷静与沉思,呈现了更多元的对照,历史自然而然地会出现更多的面貌。

    文物,作为历史的载体,在历史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抗战文物亦如此,他更多是以反映某种事件相关,它能直接或者间接的反应中国人民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状况,给后人还原抗日战争的本来面貌。

或许这是中国人爱读历史、好写历史的理由,因为它总是能带给人思考、想像以及自我内在省思的乐趣。这多少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热起了研究抗战文物的现象,因为那多少代表了中国人努力再多看一眼自己所走过的路,希望能看得更清楚一些,以便对百年间民族的种种遭遇做更好的理解与联系。

本文列出我博物馆开馆13年来收集的近六千件藏品中的30件精品,简单的对文物背景作了介绍。

01

《人民抗日救国大同盟十大纲领》木刻板

19356月,中央红军在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经芦山北上,越夹金山宇红四方面军会师。同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与原中央红军一部分南下天芦宝地区,以芦山为中心开展革命活动。计划以天芦宝地区作为夺取成都的根据地,主要领导机关均在芦山,驻屯达一百余天,留存许多革命文物,它们是芦山作为革命老根据地的历史见证。

芦山时期的红军宣传标语,包括用各种材料书刻刊印的条纲性的公开宣传文字和部分红军政策文告,均是红四方面军南下时书刻的,如《人民抗日救国大同盟十大纲领》,通过木刻板形式反复印刷。

 

02

1937年出版《战时画报》全套

《战时画报》系上海的“中华图画杂志社号外”,自1937919日创刊到19371119日终刊,前后总共出了20期,几乎每两三天就有一本问世。《战时画报》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侧刊登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来反映抗战初期的几场重要战事,其中包括淞沪会战、忻口会战等重大战役,为国内至今为止少有的反映国军抗战的画册。

03

1938年《论持久战》第一版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526日至6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这是193871日首次在《解放》期刊上发表的《论持久战》第一个版本,存世稀少。

 

04

保罗·罗伯逊《起来》唱片

保罗·罗伯逊,18984月出生于美国普林斯顿,美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演员、社会活动家。1927年,他在美国著名音乐剧《游览船》中演唱了《老人河》一曲,由此一举成名。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远在大洋彼岸的保罗·罗伯逊注视着中国,他在不同的集会上公开声讨日本的侵华战争,与中国众多艺术家及民主战士有着同志般的情谊。作为一位美国黑人歌唱家,却在全世界用中英文演唱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不仅用英语四处演唱,而且还用汉语灌了唱片,取名《起来!》。

1940年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黑人和中国人民同样是被压迫的民族,我们要向坚决抗日的中国人民致敬。我要学会几支中国歌,我要把中国人民的歌曲唱给全美国和全世界的人听”几个月以后,罗伯逊在纽约露天音乐堂举行音乐晚会。晚会即将结束时,罗伯逊向在场的六七千位听众宣布说“今天晚上我要唱一支中国歌献给战斗的中国人民,这支歌叫做《起来》”,接着,他就用汉语和英语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唱完以后,全场掌声雷动。

05

陈中柱将军名片

陈中柱(1906-1941)19412月,在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叛变投敌后,任国民革命军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第4纵队司令的他跟随总指挥李明扬开赴泰州城外,在城郊水乡打游击,坚持与日寇斗争,19416月,在指挥与日寇的激战中壮烈牺牲。1987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陈中柱为革命烈士。

这是陈中柱将军生前所用名片,背面有将军的亲笔字兹有总部第一总队水上游击大队部队东去以予通过”。

06

戴安澜将军使用的行军床

戴安澜(19041942),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人,黄埔军校三期毕业。19396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初,作为师长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己)、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5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4210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这是戴安澜将军在贵州期间所用的行军床,可折叠,易携带。2017年由戴家后人捐赠与博物馆收藏。

 

07

第200师军用水杯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成立于19381月。由前身装甲兵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200师,首任师长杜聿明。后又以200师为基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五军下辖第200(师长戴安澜)、荣誉第一师(师长郑洞国)和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邱清泉)1942年第200师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同古保卫战中,200师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同古坚守12天,同时,该师成功掩护友军英缅军第1师一部逃出日军包围圈,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200师收复棠吉,但是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200师被日军伏击,师长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6月中旬,该师残部历尽艰难终于抵达云南永平。

这是第200598团一名普通士兵使用水杯,该团正是负责将戴师长灵柩运回国的部队

 

08

冯玉祥赠伯端先生字画

冯玉祥(1882 -1948),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巢湖,生于河北沧州,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滦州起义,1921年任陕西督军。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并将所部改称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19263月赴苏联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9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率领西北军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19335月,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

这是1935年将军隐居泰山时为其好友伯端先生所题对联,上联为"要想着收咱失地",下联为"别忘了还我河山",左边落款"冯玉祥",其下为阴文篆章"冯玉祥",朱文篆章"焕璋"

 

09

胡蝶演唱的《十九路军》唱片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一支部队,因一·二八事变和福建事变而闻名,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6年由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阎锡山,番号改为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十九路军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战斗力极为强悍,是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被誉为"铁军"

这是电影皇后、歌星胡蝶女士演唱的《十九路军》唱片,为歌颂十九路军士兵的作战勇敢、军纪严明。摘录部分歌词:民众朋友,十九路军,民族战争,反帝先锋;七周血战,全球震动,宝山路血,永留沪淞。不参混战,不打农工,不为军阀,舍命盲从;不辱妇女,不扰民众...

 

10

黄埔军校第14期招生简章

黄埔军校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广州办到第七期,19309月迁往南京。黄埔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战功显赫,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重要意义。

这是发布于19377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招考第十四期入伍生南京初试委员会布告》,布告发出之时,正是全面抗战爆发之时,各地青年踊跃报考,他们投考黄埔的目的很明确也很直接,就是为了上战场杀敌报国。

布告正文如下:【为布告事,查本校为继续培养国军初级干部人材起见,特招考第十四期入伍生,凡隶属本国国籍,品行良好,笃信三民主义之男子,合于招生规划第二条者,俱得应试,合行布告周知,仰各地有志投考各生,除由各省市迳行保送外,得向南京黄埔路本校初试委员会报名投考,切切此布。】

布告中详细罗列了报考人需要具备的资格:1.隶属中华民国国籍,品行良好,笃信三民主义者;2.在高级中学修学满二年以上,及有高中同等学力者;3.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二十二岁以下者;4.体格健全,合于本校体格检查规则之规定者。

因为淞沪抗战爆发后,学校的招生考试以及学员训练,并未能执行最初的计划,国民政府意识到近在迟尺的南京也将保不住。学校西迁,经武汉、常德等地,抵达重庆铜梁。十四期学员,分散于本校、分校,又有通校、炮校、工校改叙而来的,人数众多,受训时间不一,差异很大。从军校校史记载看,这一期的各总队先后毕业人数近一万八千名。

 

11

黄炎培支援抗战《捐款票据》

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中国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1940614日,他向周恩来提出两条建议:(1)希望中共在与国民党利害不冲突、国民同情不减损之下求成长。(2)以所有实力尽量容纳友党乃至敌党;以所有实力为国家民族表现切实伟大之贡献。1941 年皖南事变前后,黄炎培就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参政会事,数次见蒋及周恩来,力图以在参政会中组织特种委员会予以解决。在抗战与争取民主的实践中,黄炎培逐步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并萌生了亲赴延安考察的愿望。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7月应邀访问延安,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延安。

抗战期间,黄炎培先生曾多次为抗战出钱出力,为宣传抗战四处奔走。这是黄为支援抗战而捐十万元的一张捐款票据。

 

12

恢复腾冲纪念章

腾冲战役为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的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腾冲,起始时间为19445月,913日结束。守军是日军步兵第148联队藏重康美所部及步兵第113联队、步兵第114联队、第146联队、捜索第56联队、野炮兵第56联队各一部约7000(实际参战为步兵第148联队主力约1800余人并胁迫扣留慰安妇、印缅籍军夫数百人于来凤山与腾冲城内)。攻击部队为中国远征军霍揆彰率领的第二十集团军。在兵力的绝对优势与盟军空军支援下,经过重大牺牲后才歼灭孤立无援的日军,是成功的攻坚战。在攻克腾冲城及肃清高黎贡山、怒江两岸日军的多次大小战中,官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阵亡团长以下官佐156名,士兵1335人。

腾冲是抗日战争以来国军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

 

13

教导总队“国难当头”脸盆

教导总队隶属于中央军校,在国军军队中有一种示范性质,顾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中央军校为蒋中正事业之始,最新的装备、训练课程与部队编装往往先由军校实验。而军校本身也一直维持一支有实战能力的团级步兵教导部队与若干连营级特种兵教导部队,教导总队应运而生。南京保卫战期间,教导总队原本奉命直接撤到湖南,结果唐生智找何应钦要部队,吵到蒋蒋介石面前,硬是将教导总队留在南京。1937127日,日军攻抵南京光华门前,教导总队奋起抵抗,第二团吴幼元营长被日军空袭重伤,第二团团长谢承瑞亲临督战。桂总队长闻讯,亲率医官到光华门火线救护吴营长,并要求第二团官兵效法岳家军精神,不为日寇捍动,谢承瑞战死。教导总队主战场在紫金山,守军营长阵亡五员,士兵伤亡惨重。

此物是教导总队士兵所用之物,于2015年在南京光华门出土。

 

14

抗大教材《夜间教育》油印版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19365月,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661日,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出席并发表讲话。学校成立后,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为训练部长,杨至成为校务部长。第一期学员称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由于当时条件艰苦物资匮乏,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很多教材都没有正规印刷,使用手刻油印纸翻印而成。

15

抗战老兵手印

抗战老兵,是指在19311月至19459月抗日战争期间,隶属于国民革命军、东北抗联、地方民团与日作战的士兵,包括作战于国内正面战场的士兵、敌后战场的士兵以及赴缅甸作战、驻印训练的远征军等。从2012年开始,博物馆在全国各地走访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七年来共收集到2800余份手印,这些包含八路军、新四军、国军、黄埔军校及地方部队、情报、后勤、保安部队、民兵等老兵亲手按制的手印,并书写姓名、番号和日期。他们是手握刀枪驱逐日寇的卫国者,是抗战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

 

16

刘仁航先生遗著

刘仁航(1884~1938),字镜机,号灵华,江苏邳县人。曾任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校长,支持学生反帝反军阀,为了躲避张勋派军警逮捕他,后潜往日本。北伐战争时期,顾祝同荐他为苏鲁特派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林森委以中将参议,因无心于政事未到任。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他忧国恤民,关心抗日救亡大事,年底到达武汉,在八路军办事处受到周恩来、董必武接见,他以《东方大同学案》相赠。1938年初回到邳县,卖掉家中仅有的11亩地,将钱全部散给沿街乞讨的穷苦百姓,台儿庄会战开始后返武汉。是年秋,离武汉赴重庆,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船至宜昌江面遭日机轰炸遇难,终年54岁。

这是他生前所写的一本关于经济的《作战财务计划》,又名《新农工经济政策》,为原始手写稿,内页依稀掺有血迹,疑为刘仁航先生遇难时随身携带之物。

 

17

罗卓英将军云麾勋章

罗卓英(1896-1961),字尤青,号慈威,广东大埔县人。国民党陆军上将。7岁入乡私塾读书,1914年毕业于该县官学,次年入大埔中学。1922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之罗店争夺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仁安羌大捷、平满纳战役等重大战役,战功赫赫。历任第十六军团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兼第5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1946年晋升为陆军上将。

这是1943年国民政府授予罗卓英将军的二等云麾勋章及证书。

 

18

马占山将军名片

马占山(1885-1950),字秀芳,吉林怀德县人,祖籍河北省丰润县,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被世人称作"抗日英雄"1931"·一八"事变,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江桥抗战打响了抗日第一枪。马占山在"·"事变后,重上抗日前线,坚持武装抗日。解放战争期间,他又为和平而奔走,对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立下了功劳。19501129日,马占山病逝于北京寓所,终年65岁。

这是在1932年马占山将军赠与史密斯先生的一张名片,名片该有马占山私印。

 

19

日军南京投降签字仪式原版照片

1945年9月9日,日本政府向中国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黄浦路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这天早上,黄浦路上车水马龙,人群络绎不绝,喜悦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会场门口,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绿色松柏枝叶扎成的牌楼,上缀“胜利和平”四个金色大字。中央军校大门的上方挂着一块横额,蓝底之上楷书“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八个白色大字,牌楼顶端中间嵌有硕大的大红V字,其下方悬挂着一块红布横幅,上面贴着“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会场”十四个闪闪发光的金字。旁边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国旗迎风飘扬。旗杆旁边,并排站着威严的武装士兵和宪兵,他们头戴钢盔,戴着白色手套,手持冲锋枪,庄严地挺立着。大礼堂的四周,彩饰一新,正门和其他入口都有宪兵守卫,警戒森严,气氛十分严肃而又热烈。大礼堂的正门上,悬挂着中美英苏的国旗。礼堂内的圆柱和廊柱上,都绕以蓝白红三色布条,并环插着中美英苏的小型国旗和联合国旗,面对正门的墙壁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遗像和国民党党旗、国旗。礼堂正中用淡蓝色的布拦围成的形状,在中山先生像的一方置一条长条桌,上铺白布,为受降席,备有五把靠椅;其对面也置一长条桌,上铺白布,另置座椅七把,为投降席。

这些场景都反应在一组飞行员阎廼斌拍摄的照片上,照片后都配有他的亲笔说明。

 

20

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独立自由勋章,是1955212日,毛泽东发布主席令,颁布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和条例,决定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77日至194592)的有功人员的一种勋章。该勋章共分三级: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在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的旅级以及相当于旅级和旅级以上的干部;改编为新四军时的支队以及相当于支队和支队以上级别的干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中的相当于新四军师级及其以上干部和相当于军的纵队级及其以上的干部。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游击队的旅团级及与其职务相当的干部。三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当时的营级和连级及与其职务相当的干部。独立自由勋章图案外形为八角星,中间为红星照耀下的延安宝塔山。

21

宋美龄签收的捐款票据

1938年初,宋美龄主持召开了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筹备会,会议决定暂时收容难童两万名,并讨论了保育会的建立、募捐及难童的保教等问题,制订了保育会的工作原则,主要包括保障儿童的生命、健康、教育和良好习惯。会议还决定在四川率先建立第一儿童保育院,宋美龄当场决定由妇慰会拨款一万法币作为开办经费。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后即面对着筹集经费的难题,时值国民政府财政吃紧之际,但在宋美龄的努力下,争取到了国民党赈济委员会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拨款。在募捐之外保育会还实行认捐制度,通过个人承担在院儿童的生活费得以保证其正常生活。宋美龄扮演了带头作用,先期认捐中,她负担了2459名儿童的常年生活费,而对海外华人和国际社会,“全世界的人只要每年愿意付二十元美金,或在其能力范围之内负担教育和生活的费用,就可以认养这些孤儿。述几个途径所募集到的款项通过保育总会按照各地生活标准分配到各分会,保证了战时儿童保教的正常开销。

这是宋美龄签收的众多捐款票据中的一张,背后有“蒋宋美龄”签名。

 

22

邰常仁打印稿

南京大屠杀期间,在金陵大学图书馆难民所工作的一位叫邰常仁的工作人员,在看了田伯烈(H.J.Timperley)《战争意味着什么-日本侵华暴行》、刘易斯·斯迈思(LewisS.C.Smythe)《南京战争写祸》(193712月—19383月)两本书后,用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敲打成的,打印后又装订成稿,这就是当时的打印稿。1938年,正是日军对南京进行殖民统治最嚣张的时期,不时有亡国论,邰常仁这样一个普通的南京市民,在这个时候坚信自己的祖国不会亡会最终胜利,其精神是非常可贵。

 

23

新四军《拂晓杂志》

这是1938年《拂晓杂志》第一期第一卷。《拂晓杂志》又名《拂晓报》,创刊于1938年9月,杂志名是彭雪枫同志起名并题写的,他还写了《拂晓报-我们的良友》发刊词。《拂晓报》是油印报,它的刻蜡版技术、印刷质量,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七个师的油印报纸中始终名列第一。《拂晓报》在抗日战争时期宣传抗日、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宣传战斗的胜利,起到了组织人民、鼓动人民的巨大作用。彭雪枫同志对报社的同志们说过:“报纸蕴藏着巨大的战斗力,把报纸办好,它的作用并不比一个团、一个旅的战斗力小。”他不但自己经常为报纸写重要文章,而且还具体帮助指导,对版面安排、标题制作、印刷发行等细节问题,常到报社亲自给予指导意见。《拂晓报》在逢年过节时,还用彩色套印,插图也十分精美。《拂晓报》通过重庆中共代表办事处,曾在重庆、桂林等地发行,并经周恩来和范长江同志的努力,一度发行到苏联、美国、法国、英国、印度等反法西斯同盟国。

 

24

薛葆宁日记相册

薛葆宁,江苏无锡人。1933年夏,从无锡辅仁中学毕业,因为行医的父亲薛省安在南京工作,经表兄顾毓秀介绍,薛也来到南京,在中央医院(现军区总医院)任“事务员”一职。同年秋,薛葆宁便参加了南京读书会,创办中央医院职工夜校,开展职工运动。1935年夏,参加上海、南京、无锡三地读书会联合召开的无锡“万方楼会议”,商讨抗日救亡事宜。回到南京后,薛葆宁很快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这是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拍摄的有关日军残害南京市民的照片,并在每张照片旁边做了说明。

25

薛岳赠《精忠救国》纪念章

薛岳(1896 -1998)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乐昌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军事家,曾获得美国总统杜鲁门颁授的自由勋章和国民政府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19385月,薛岳被调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驻节河南开封,指挥第74军、第71军、第64军、第8军诸军,以及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新编第3588师的和264旅进行兰封会战。19392月,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国民党湖南省主任委员和省主席,指挥了四次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时有抗日"战神"之称,自创天炉战法,该战法歼灭日军十万之众,有效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此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一次十分重大的胜利。

26

张纯如拍摄的录像带

张纯如(IrisChang1968~2004),美国华裔女作家,祖籍江苏淮安。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1995年7月,张纯如千里迢迢只身来到南京探寻历史真相,实地采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20多天马不停蹄的寻访,采访包括唐顺山、夏淑琴、潘开明、陈德贵、侯占清、李秀英等9人,拍摄了5盒录像带。录像带一侧,详细记录了拍摄人物和时间。结束南京之行后回到美国,张纯如将录像带中的采访素材写入《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向全世界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作为首部全面记录当年侵华日军血洗南京城暴行的英文纪实性著作,该书于1997年出版,引起了西方世界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普遍关注。

27

张士元“共赴国难”牛角烟丝盒

张士元,抗战时期新四军二师四旅七班的普通战士,1928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40

年仅12岁的他加入新四军,在苏北一带与日军周旋,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年轻的中共党员。他先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可以说见证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三段战史。

这是他在抗战时期用水牛角亲手雕刻的烟丝盒,一面是拿枪奔赴战场的士兵,另一面刻着“共赴国难”四个大字和留下自己的部队名称和姓名。2006年我馆收到此物,并根据此物上雕刻的图案和文字,制作了博物馆logo标识。

 

28

郑廷珍赠佩剑(中正剑)

郑廷珍(1883-1937),商丘市柘城县牛城乡人。1917年,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补充大队在归德招兵,郑廷珍为了谋求出路,离开家乡报名参了军。郑廷珍为人正直,勤奋好学,1920年被选入第11(由第16混成旅改编)学兵大队受训,不久成为一名下级军官。郑廷珍作风朴素,深受官兵爱戴,1924年又入选南苑军事教导团深造,此后逐步迈向中级军官的行列。19304月,郑廷珍升任旅长,中原大战结束后,跟随师长梁冠英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改编,梁氏任第25路军总指挥,郑任第九军独立第5旅旅长。1937年十月十六日在山西南怀化东作战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29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旗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1941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194310月至1945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这是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旗。

 

30

周廉臣《流亡日记》

 193712月,日军攻陷南京城,在日军入城之前,南京很多市民被迫离开家园,携全家老小举足西迁。这是一个南京初小老师于逃难路上写就的日记,19371125日至19382月之间,周廉臣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从南京流浪到汉口,一路所写的日记本。通过一个普通民众这本日记所记录的遭遇可以反映出民族的苦难。




 

 

 

编辑:小来 2019.6.11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