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书生报国何思源

发布时间:2022-11-29 11:34   本文被浏览过:

    一个人想做什么样的人,有时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受到时代影响。在我馆里有一枚抗战徽章——山东省抗日负伤人员何思源赠——何思源先生的荣辱就是与时代的兴衰而紧紧相连的。
    何思源,山东菏泽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参加五四运动,烧过“赵家楼”。民国初年,主义林立,他说“我只是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考虑祖国富强问题。”1919年秋,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美国、德国、法国留学,并在法国认识一位巴黎大学的姑娘,后结为伉俪。从此这位法国姑娘有了一个随夫姓的中国名字,叫何宜文。夫妇二人生育四子,二男二女。
    1926年何思源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经校长戴季陶介绍加入国民党,参加北伐,经历“济南五三惨案”,死里逃生。1928年担任山东省教育厅长,一干就是14年,有“老厅长”的雅号。他重视社会教育,创办山东大学。抗战爆发,韩复榘不战而逃,他毅然留在山东,弃文从武,拿起刀枪保家卫国。先后参加济南保卫战和曹州保卫战,最终因实力不济只能孤守鲁北一带,组建鲁北游击总队,鼎盛时有五个旅、十个团、二十几个县大队。他还组建剧团宣传抗日,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曾是剧团成员。日军对他多次围剿,每次都在家乡人民帮助下成功突围。恼羞成怒的日军使出下贱手段,将何思源在天津意大利租界避难的妻儿五人绑架为人质,送到山东前线。日军想出阴招迫使何思源投降变节。面对日军公然违背国际法、绑架妇孺的恶劣行径,何思源坚持民族大义,冷静果断地采取措施。一是何思源认为日军从意大利租界抓人,意大利脱不了干系,必有勾结。他软禁70多位意大利传教士,作为“反人质”。二是通过媒体表明自己绝不屈服的决心,他说,“我们跟日军之间没有什么可谈的,只有作战。你日军敢杀我一人,我就杀你同伙十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日军无奈,不得不放人,礼送何夫人及其子女。何思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处理“人质事件”的态度给我们一个启示,面对猖狂践踏公理的人,必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切不可抱有“菩萨心肠”。
    何思源本是学贯中西的文化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曾是他的老师,徐悲鸿、傅斯年、罗家伦是他的同学。在民族危难之际,他却成为一个力拔山河的武将军。
    抗战结束后,何思源就任北平市市长,上任不久就遇到著名的“沈崇事件”,面对国民党包庇美军凶手,本着为民伸张正义的情怀,他多次到庭旁听、作证,并揭露法医的伪证,最终使法庭对凶手做了有罪判决。
    1948年底,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已不担任去北平市长的何思源力促傅作义起义,惹恼蒋介石下令要除掉何思源。1949年1月18日,国民党特务段云鹏在何宅顶上放了两枚定时炸弹,造成何家五伤一亡,不幸牺牲的二女儿何鲁美被人们誉为“和平天使”。第二天,何思源忍着巨大伤痛出城与解放军四十军政委莫文骅继续商谈北平和平解放事宜。毛主席对于何家的遭遇深表同情与慰问,并称何思源选择和平“做得对,充分代表了民意”。
    新中国成立后,何思源在人民出版社工作,重归书斋,翻译并创作大量作品,其中《旅藏纪行》广为流传。1982年4月28日,何思源先生病逝,享年87岁。何思源先生人生角色多变,但作为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风骨从未改变。令人景仰!
    将门出虎子,一代更比一代强。何思源的大女儿何鲁丽先后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国历史迄今为止唯一有外国血统的国家领导人。
    何鲁丽在《缅怀父亲》一文中说:“父亲走过的路无法全知晓,可是他串串足迹,也是留给我们子女的一种财富”。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