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4-06-05 16:46   本文被浏览过:

重访“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之所以称之为“重访”,是因为我在清明假期前去探访时“不幸”遇到周一闭馆日。这一次过去是周二。停好车走到那扇敞开的铁门前,一块石头落了地。
       第一次来的时候,我曾经疑惑:为什么这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会藏身远离市区的角落在这里与工厂为邻。后来我才了解到,馆长吴先斌先生另一个身份正是这家装饰材料厂的老板。用方军老师的话说,“吴馆长是生意人,业余时间‘抗日’”。所以,能利用现有条件、“业余时间”,把产业和事业结合到如此地步,吴馆长其实非常令人钦佩!
       因为博物馆是依着工厂厂房开办,所以它既没有宽敞、明亮的空间,也没有设计独特的建筑。但是,当你沿着窄小局促的楼梯间向楼上的展厅移动时,你却无法不放慢脚步,被下面的一幅幅图片、一个个签名和留言吸引、感动。
       南京民间抗战馆的展厅只有一个,500平方米左右,图片、文字、实物展品结合陈列。我到这里时,只有一个看门的师傅。他确认了我是参观者后,为我打开了展馆里面的灯光。
      进门处回头,就是这块文字展牌:“抗日战争23次大型会战”。除了“百团大战”,我们同样应该牢记: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中浴血搏杀过!
馆中的图文资料大都可以在其它博物馆找到。更吸引我的是那些实物展品,它们更具直观的历史感,而且可以说,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
       比如,下面这些钢盔、军号、工兵锹、刺刀、子弹,尽管也可以找到同款同型号的文物,但是它们曾经的主人呢?他们都是不同名、不同姓、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士兵。唯一相同的,是他们所处的血色年代、必须背负的历史使命,和用血肉、甚至生命代价换来的惨烈胜利。
       当然,倭寇的暴行也有陈列品说明。
       在众多与鬼子有关的实物展品中,吸引我的是下面这幅照片。它被镶在其主人所属部队发的纪念相框中。它的主人应该是阵亡了吧,为了这场不义、残暴的侵略。可是,这个年轻士兵的消瘦身材和眼神中的某种神采,是否也在提醒我们,如果没有战争,这个后来的侵略者也曾是条普通、和善的生命。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中收藏了很多当时出版的抗战刊物和印刷品。岳飞手书的“还我河山”苍劲有力,世人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但是,我们的国土却被实实在在的侵略过、蚕食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这只是两张普通国军将士的脸庞,但他们却代表着上百万抗战将士的慷慨气血和顽强精神!
      这是一个牛角烟盒。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镇馆之宝”,因为它的物质价值似乎并不大——这只是隶属国军某部“第四旅七班”的一个名叫“张士元”的普通战士的随身物品。甚至,“张士元”到底是谁?哪里人氏?最终命运如何?可能这些统统都不可考了。但是,它上面刻画的文字和形象却令人震撼!其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无疑是难以用数字衡量和计算的。
       现在,这个持枪“共赴国难”的士兵形象,已经成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馆徽。如今,它在明亮的玻璃盒中,缓慢地旋转着,向每一个参观者昭示着那段属于“张士元”个人、也属于全民族的苦难历史,也同样彰显着中国抗战军人的不屈、不朽精神。
      旁边,有依照这个形象制作的图章,参观者可以印在备好的白纸上带走留作纪念。感谢     吴先斌馆长的细心和良苦用心。还有免费的胸章,参观者可以自取。
     下面这柄署名“郑州军民”的宝剑上刻着“誓杀倭寇  建国必成”——提气!
      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战败后,其国内关于“东京审判”的报道。
       当我看到一多半的时候,安静、空荡荡的展馆中突然多了两个人的对话。一个是看门的师傅,另一个竟然是吴馆长。师傅说:“今天只有他一个,已经看了快两个小时了。”吴馆长问我“对这个感兴趣?”我却答非所问的说“您是吴馆长吧,我是通过方军老师的博客知道您和这个博物馆的,见到过您的照片所以认得出您。上次来没开门,这次又来了。”显然一开始吴馆长对于我的反映有些小惊讶,也许他以为我只是个路过的普通参观者、不知道我和这里还有那些渊源吧。简单聊了两句,看我还没有参观完,吴馆长热情地邀请我参观之后去他4楼的办公室坐坐。
       但是当我上楼走进办公室所在的4楼时,我几乎被震到了:办公室的外间和下面的展馆一样大,那几乎就是一个图书馆——上万册书籍整齐的码放在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上,全部是关于抗战题材的!吴馆长在办公室内间的监控上看到我上来了,特地迎了出来,把一脸惊讶的我领进他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的四壁和角落中也摆满了他的抗战书籍和相关物品。
       聊之前,吴馆长送我一个牛皮纸大信封,里面是些小纪念品。很感谢他。
      我开门见山的介绍自己是“历史补习生”,由衷地称吴馆长为“专家”。但吴馆长却很谦虚。我们聊的时间不长,谈的内容却不少。我谈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从无到有、由浅及深的接触过程,谈到了自己的期待和限于能力的无奈;吴馆长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谈到了对新场馆的设想、有关文献整理出版的计划。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当我和吴馆长聊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时,我说,尽管很多人看过《南京!南京!》后,对日本兵的形象处理诟病指责,但我相信,人的“善”是完全有可能残存在于某些鬼子兵个体身上的。因为我奶奶就曾经对我说过:鬼子进村后并没有欺负老弱妇孺,相反,他们还给小孩子糖果。这些都是我奶奶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她就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而且我的舅爷还被鬼子掳走自此不知生死,所以她根本没必要、也不可能是在美化侵略、哄骗我们。此外,不久前在山东去世的“日军逃兵”山崎宏大夫,不也是一个真实、感人的例子吗?
      吴馆长谈到他曾做顾问的《南京!南京!》时,也提及了他所了解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入侵南京的日本兵和一个中国姑娘相爱了,为了不让心爱的女人受到伤害,他想法设法并最终成功地把女孩儿送到了安全区。这种时时刻刻都在关乎生死的爱情,就在那样的一个炼狱般的境遇下,发生在了两个本该抵死相拼的年轻人身上。你信吗?你不信吗?
我们正聊着,电视台的人给吴馆长送来一张参访光碟。我看了下光碟上的简要文字说明——那是对张灵甫夫人的参访。也算得上是珍贵的史料吧。
      通过和吴馆长的接触,除了对他的钦佩和尊敬,我比以往又多了一些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这个真正“民间”的抗战馆,不就是一个证明吗?
      正是还有很多像戈叔亚、方军、余戈、吴馆长、黎晓唯这样普通又不普通的人在思考、在行动,我相信终归有一天,方军老师所说的“统一的国家荣誉感”会实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在那场屈辱而又惨烈的战争中逝去和受创的所有国人的灵魂可以得到应有的慰藉。
(本文来源于作者上传网络文章)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